人生论

5分钟读一本书态度

发布时间:2021/8/24 11:56:42   点击数:

小编是一个很爱读书的妹子,也是MBA申请道路上的同行者。我会定期选择适合MBA申请人阅读的书(大都出自校友推荐和商学院的书单)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对分享的内容感兴趣,不妨找来原书亲自读一读。

“爸爸,姐姐上了好大学,是不是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好生活?”

“不是的,她以后还要努力一辈子。”

这是小编最近从新书《态度》中读到的对话。作者是小编非常喜爱的吴军老师,这是他的首部个人成长类著作。

吴军,是著名的硅谷投资人,也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曾先后供职于谷歌、腾讯。他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爱好科技的朋友应该会读过他另一部作品《浪潮之巅》。

这本书是吴军给正在MIT读书和正在上高中的两个女儿写的四十封家书。他告诉女儿该如何认识和探索世界,如何理解人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财富,将人生哲学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的睿智与深情。

书中有非常多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今天我选取其中一封信的内容,来和大家分享——《做事前不要过分算概率》

吴军老师正在MIT读大三的女儿面临一个的选择:本科毕业先读硕士还是直接读博士。他的女儿对将来做什么并没有很清晰的想法,纠结是否要进入学术界。如果读博士,那么在这之前的硕士其实是浪费时间。读完博士,如果改变了主意不想进入学术界,那么读博士的必要性就未必很大,因此也会失去其他一些机会。

类似的场景似乎也会发生在MBA申请人身上,我们的内心经常散布着各种纠结的OS:到底要不要读MBA,什么时候去读,时间和金钱花的值不值,读完之后会不会得到期望的回报等等。

吴军老师给出的建议是:不必太计较结果,很多事情想做就去做,在年轻的时候要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是为了体面,今天的我们常常不得不根据薪水的多少和名望的高低来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事。很多人决定是否继续读书的理由,是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能否尽早赚到足够的钱。其实很少有人可以每天都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而一个人是否会喜欢一件事,也是要经过尝试才会知道。如吴军老师信中所说:人的格局不能太小,尤其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完全用利益衡量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最近很火的名人访谈录《ToolsofTitans》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作者是畅销书作家TimothyFerriss。书中介绍了一个人物ScottAdams,他是Dibert系列漫画的作者。Admas又写博客又画漫画又写书,自成体系,非常高产。他的漫画今天同时在65个国家发布,被翻译成25种语言,有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

当年Admas在工作之余坚持画画和写作,但是这些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当时工资收入的5%。他的女朋友问他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看起来几乎没有回报的事情,Admas对此无法回答。可是他隐隐感觉到自己在发展一个“系统”,系统一旦形成,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他坚持定期写博客,并且对不同类型的话题进行测试,看哪些话题更受读者欢迎,还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获取读者反馈。

时间久了,博客越写越多,Admas的写作系统成长了起来。后来华尔街日报听说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设专栏。Adams一上手,专栏大火。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拥有了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而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写博客究竟能带给他什么。没有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他只是在坚持发展这个系统。

Admas和他的Dibert

当我们站在岔路口,有两件事只能挑一件来做时,大部分人或许都会先去算算概率,觉得哪件事做成的可能性大就去做哪件。在大数据非常流行的今天,概率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被拿来解释很多事情,包括一些原本不需要概率解释的事情,被套上概率之后,就显得高深莫测了。

但是很多人忘记了,这世上一件事情的结果,由太多太多的因素决定。有些因素是你知道的,有些是你不知道的;有的是你能控制的,有的你控制不了。我们把这些叫做“运气”。而且不同的事情产生的结果未必可比。通常那些容易做的事情,回报不会比那些难做的事情高

吴军老师在专栏《硅谷来信》中也曾提到一个故事:

20年前,吴军老师刚到美国不久,听了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一期讲座。丁肇中教授讲到,物理实验最后能做出重大发现的概率其实很低,但是再小的希望也是希望。1%的可能性,在大家看来可能是希望非常渺茫的事情,但是对于做实验的人来讲,这个成功率是极高的。如果觉得希望小于1%就不做了,那么今天几乎所有的重大科学实验都不会存在。

这个讲座对吴军老师的影响很大,在之后的人生,很多看似希望渺茫的事情他都还是尽力去做了,有些做成了,有些没有。但凡是做成的影响力很大的事情,其实一开始都是希望非常渺茫的。在年他去竞争欧洲的一个最佳论文奖,篇论文中只有三个名额,事先谁也不会有把握,而他还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了,最后居然成功了。这也是他在学术圈确立学术地位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后来他去申请Google的职位,份简历中只有一个人会被录用,他也尽力去尝试了,最后小概率变成事件了确定性事件。

其实每一个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正如吴军谈及Google上市成功的过程:“超过十个岔路口,每次都走对了,这个概率只有千分之一”。我们很多的MBA申请人最初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也不会知道成功率究竟有多少,有些看似希望很小的学校,在尽力去尝试之后,反而收获了惊喜。

努力了,至少还有一个希望;

放弃了,则永远不可能有希望。

或许,当你真的尽力之后,命运的天平也会向你这边倾斜。

参考资料:

吴军,《态度》

吴军,《硅谷来信》

TimothyFerriss,ToolsofTitans:TheTactics,Routines,andHabitsofBillionaires,Icons,andWord-ClassPerformers,

BeBeyond是谁

普通人的不平凡

BeBeyond15年

写在哈佛商学院MBA申请出结果的时刻

-BeBeyondMBAWorkshop申请结果

我们用这个方法论,辅导了多名学员

劲波

这一点,将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待了8年的办公室,今天要搬走了

申请故事

哈佛

我是这么被哈佛录取的

哈佛

前方有坑,请避让

哈佛

就这么把哈佛给交了

哈佛

读书一年后,他发现申请不是拼谁惨

斯坦福

Youshouldnotreapply,我还是被录取了

沃顿

10年前我拔出了亚瑟王之剑,今天知道了如何挥舞

沃顿

从心所欲不逾矩

芝加哥耶鲁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西北Kellogg

慢慢来,会比较快

NYUStern

国企的我去了纽约读MBA

关于选择

申请后的自我认识

Ross

酒外有酒,人外有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33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