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一旦处于深度的般若波罗密多,变成自在的时候,不仅能洞察到五蕴是空的,还会引发出一个新的神奇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没有了。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跟佛法的基础有关系。“度”就是超越和解脱,从一切苦厄中超脱、解脱出来。“苦”和“厄”不是一回事。一、人生八苦佛家的根本精神就是离苦得乐。佛家认为,一切凡夫都在无边无涯的苦海之中挣扎着、哀号着、忍受着,这个苦是无休无止的,所以叫“苦海无边”。释迦牟尼把所有的苦归纳概括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一)生苦“生”指的是肉体的出生。“生苦”又分为生前苦、生时苦和生后苦。生前苦指的是肉体未出生之前受的苦,当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受苦了,子宫那么狭窄,想在里面翻个身都困难,一待就是十个月,这就叫生前苦。出生的时候不仅母亲苦,胎儿也很苦,尤其是难产,这就叫生时苦。生下来以后就进入生后苦,想吃饭没牙,想去哪儿不会走路,想穿个衣服不能自理,想表达想法不会说话,处处是苦。几年后,我们终于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了,又发现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不是三年两载可以学完的,回家还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父母还要陪着、监督着我们学习,明明困得不得了,还要学习。(二)老苦终于熬到了十八岁,我们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了,可以自立了,但是马上又要面临第二个苦——老苦。据科学家研究,人类在二十五岁以后就开始步入老态,各种生理机能开始衰败,老苦就出来了。牙掉了,头发白了,青春容颜不再,腰也弯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想看看不清,想听听不见,这通通叫“老苦”。(三)病苦“病苦”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痛苦,在任何时间段,我们都有可能患上各种疾病。一旦患病,痛苦不堪。(四)死苦“死苦”又分为死前苦、死时苦和死后苦。什么叫死前苦?死亡还没到来,但是死亡的阴影和威胁已经来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突然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死亡的恐惧就会抓住你。从出生那天起,死亡就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每一个人。如果不能战胜死亡、超越死亡,那你这一生都会被死亡折磨得心力交瘁。绝大多数人在死亡的威胁下,选择了苟且偷生,选择了浑浑噩噩,选择了混吃等死,把自己变成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没有原则、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这全是恐惧死亡造成的直接结果。只有超越死亡的人、看淡死亡的人,才有可能生起真正的理想,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才会有真正高尚而健康的心理。死亡的问题不解决,我们永远活不出健康向上、幸福快乐的人生。死亡时时刻刻给我们带来彻底的毁灭感和幻灭感,彻底的无意义感,这些感受就叫死前苦。生命走到尽头,我们就开始面临死亡。死时苦又是什么样的痛苦呢?佛家有一个比喻叫“生龟脱壳”,就是把活着的龟和龟壳脱离开来。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所忍受的痛苦就是生龟脱壳之苦,龟肉相当于我们的意识,龟壳相当于身体,当意识从身体中脱离的时候,其痛苦难以描述。终于死了,你又进入死后苦。你发现自己来到一个无比恐怖的地方,到处是怪声,你吓得魂不附体,赶快没命地跑。跑着跑着又一脚踩空陷在沼泽中了,怪兽和怪鸟要下来咬你了,紧张和恐惧已经到了极限。你好不容易从沼泽中挣扎出来,最后实在跑不动了,在那儿等死。这时你忽然发现有个山洞,你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然后就投胎了,那个山洞其实就是母亲的子宫。还有一种说法是终于跑到一个悬崖边,后有大批怪兽,前有悬崖,跳下去或许还能生还,你跳下去之后才发现落在像海绵一样的温柔乡中,眼一睁就投胎了。恶禽猛兽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你的意识中幻化出来的,是由你生前的种种不良记忆在死后幻化出来的。比如种种心灵创伤、精神创伤,以及被异化的歪理邪说等等。总之,它们来自你的内在而不是外在。你生前的意识中存储了什么,就幻化出什么,如果生前的意识比较清净,杂质比较少,比较健康,那你死后的经历就会舒服一些、美好一些。但世界如此险恶,即使你想保持心灵的清净,也很难做到,一定会有很多假恶丑的东西趁你不注意时就内化到你的精神中去。所以,精神高度清净、高度健康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死后苦。只要是成功“开顶”的人,就不需要经历死后苦,而且连死时苦都不用经历。开顶的人在死亡时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把死亡变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突破与飞跃。当别人挣扎在生龟脱壳般的死时苦中时,恰好是他们把死亡利用起来,作为人生最后一次开悟解脱的绝佳良机。但我们要想把死亡转变为获得明心见性、彻底解脱的绝佳良机的前提是必须成功开顶。若开顶不成功,仍会像凡夫那样去经历生龟脱壳之苦,还有无休无止的死后之苦。因此,开顶除了生前有疏通气脉、益智开慧等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让我们成功地从死时苦和死后苦中解脱出来。(五)求不得苦“求”就是乞求、渴望。渴望得到,又总是得不到,就叫“求不得苦”。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喜欢一个人,但这个人不喜欢你,一旦求之不得就会失眠,以致辗转反侧。(六)爱离别苦“爱离别”就是你越喜欢的人或东西越容易离你而去。这就叫“爱离别苦”。(七)怨憎会苦“怨”是抱怨、怨恨。“憎”是憎恨。“会”是会面、见面。越是讨厌的人、憎恨的人,越是天天见面。不是冤家不聚头,越是冤家越是聚到一起,这就叫“怨憎会苦”。(八)五蕴炽盛苦“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炽盛”是旺盛的意思。五蕴过于旺盛会引发种种痛苦。比如受蕴炽盛,如果一个人的感受太过极端、偏执、强烈,就会掉入苦海之中。别人对你笑一下,笑过就完了,人与人之间见面笑一下很正常,但是受蕴强烈的人心里就开始想,他为什么要对我笑,是不怀好意还是喜欢我,种种感受纷至沓来,纠结不已。《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受蕴炽盛的人,她太敏感了,见花谢落泪,对月缺伤怀,周围任何人和事的细微变化都能触发她内心的强烈感受。春去花落本是自然规律,可她是如此惜花,由怜惜而葬花,以花自比,继而惆怅何年谁人葬她,郁郁寡欢,终日落泪,感到世界好痛苦、好凄凉。这种苦就叫“受蕴炽盛苦”。值得一说的还有“识蕴炽盛苦”。“识”就是意识形态。人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走了极端的人忍受不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只要有人跟他的观点不合,他就看不顺眼。因为他无法忍受其他人违逆冲撞他的意识形态,他希望思想统一,天下人都跟他一个思路、一种观点、一个看法。否则,他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怒火中烧。这种人的“我执”太严重了,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考虑。他不仅给别人带来痛苦,自己也很痛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跟我作对呢?”其实人家没跟他作对,但他认为别人跟他作对,所以他痛苦不堪,这就是“识蕴炽盛苦”。不管是色蕴炽盛,还是受蕴炽盛、想蕴炽盛、行蕴炽盛、识蕴炽盛,都会给人带来很多麻烦和痛苦,兹不赘述。“五蕴炽盛苦”是人生八苦中的根本之苦,其它几苦都是建立在“五蕴炽盛苦”之上的,故“五蕴炽盛苦”是诸苦之根、诸苦之源。如何才能把“五蕴炽盛苦”解决掉?佛陀教导我们,办法只有一个——五蕴皆空。当我们五蕴皆空时,当我们超越五蕴时,当我们不与五蕴相认同时,就是我们五蕴中的种种痛苦消失之时。这就是度八苦,乃至度一切苦。
文字
摘自潘麟先生著作《潘麟先生讲授〈心经〉》
图片
禁止商用,违者必究。
作者简介:
潘麟先生,著名生命学家,印度德里大学佛教哲学与中印佛教史专业硕士,东方生命研究院院长,当代杰出的原创型学者和哲学家。先生慧发天真,才智过人。自幼日夜涵泳于东方文化诸学派经典,及至成年,深感学问师承之重要性,遂远离家乡,遍访贤达,后投师于多位明师门下,广学博览,笃实践履,终得东方文化之精髓。
先生立志传承东方文明,因有感于时代巨变,道统中断,举世彷徨,方不畏时艰,开坛授业,张扬圣学,以化民成俗,匡扶世风。
先生为学注重实修实证,是当代非常少见的实证型学者,系皇冠瑜伽(心传体系)、茶道(正宗禅茶体系)、禅舞(飞天舞体系)、狮子吼(梵音唱诵体系)、光明大圆满(阿底瑜伽,虹身成就体系)等若干项绝学的当代传承人。
潘麟先生的代表著作有《家门没上锁》《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瑜伽经〉直解》《〈大学〉广义》《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以心传心——潘麟先生讲授皇冠瑜伽》《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经〉直解》《〈中庸〉心要》,英文著作有“ComeuptotheGreatGuru”(年于印度出版发行)和“CrownYoga:fromPhysicalandMentalHealthtoLifeAwakening”(年于美国出版发行),并撰有各类学术论文近百篇。
潘麟先生的代表著作有《家门没上锁》《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大学〉广义》《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瑜伽经〉直解》《以心传心——潘麟先生讲授皇冠瑜伽》《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经〉直解》,英文著作“ComeuptotheGreatGuru”(年于印度出版发行),“CrownYoga:fromPhysicalandMentalHealthtoLifeAwakening”(年于美国出版发行),并撰有各类学术论文近百篇。
关联阅读《潘麟先生讲授〈心经〉》连载|自在(一)《潘麟先生讲授〈心经〉》连载|自在(二)《潘麟先生讲授〈心经〉》连载|自在(三)《潘麟先生讲授〈心经〉》连载|自在(四)《潘麟先生讲授〈心经〉》连载|自在(五)传承
智慧
国学
瑜伽
绝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