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工作十年,是不是只有我还这么穷

发布时间:2023/1/4 6:09:55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国庆假期,和大学同学又一次相聚:

当我还停留在能不能凑个首付买套房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讨论要置换掉现在的房子,换更大的房子;

当我还停留在去哪里找女朋友谈恋爱,结婚生娃要好多钱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讨论二胎生下来了,和老大之间的教养问题;

当我还停留在聚会吃饭先看看附近哪家好评有优惠券打折的时候,他们看到一家挺敞亮的私房菜,没有问低消要了一间包间。

我在想,是不是我身边的人,毕业十年以后,都已经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生活越来越好了,只有我还穷苦潦倒,生活没有变好?

(本文较长,大家有兴趣可以先点赞收藏留着慢慢观看)

为了看看自己的收入大概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水平,我从招聘网站,社会薪酬调查报告等去翻阅了一些资料:

小区保安,一个月大概-元;

餐厅的服务员,一个月-元;

保洁阿姨,一个月-;

消防队专职开消防车的司机,一个月元;

如果是部队或者警察的科级干部,一年到头15-20万左右(部队的话吃穿住都基本包了);

如果是木工,电工,泥瓦工,一天-,有活就干,有的能到-块;

出纳左右一个月

一般中小企业的HR-块一个月,大集团的普通HR一年能有15-20万;

快递员/外卖小哥/出租司机,一个月能挣0-;

写字楼白领,0-0元一个月;

国企经理,20-23万一年;

国有银行经理,30-40万一年;

普通码农,10-15万一年;

大厂码农,20-30万/年;

资深大厂码农,30-60万/年;

大厂经理,40-80万/年;

大厂总监,-万/年。

其实,如果是从看到的资料,获取的信息来看,大多数人的薪酬都不算太高,而且我好像比很多人的薪酬都已经高了,但是还是依然会发现,好像别人都很有钱,好像就只有自己很穷。而手头的不够富裕,让我经常捉襟见肘,很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因为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就算是一个专员也一样可以开车上下班,一年换一辆车,而且还越换越好;

因为我发现身边的同事,就算是一个主管也一样可以毫无顾忌生二胎,甚至有的在讨论生三胎,好像小孩子上学不用花钱一样;

因为我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就算是一年不工作也一样可以到处旅行,吃喝拉撒消费水平一直都没有降低和以前没什么差别,丝毫不受影响。

反观我自己,在开源和节流的路上越走越远,但还是赶不上我身边的人,似乎只有我的生活没有变好,反而和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

静下心来想一想,发现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全面的。

有一个叫幸存者偏差效应。在某一次严重的海难中,大多数人都因为这次事故沉船永远葬身大海,只有极少数的人还活着向上帝祷告。于是乎就被宣扬成上帝救了这些人,让这些人活下来了;然而,更多向上帝祷告的人永远走了却被忽略了。也就是说,活下来的人是少数的,但是因为活下来了,所以有说话的权利告诉世人,祷告能救人;但是那些死去的人,永远也不会说也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了。

还有另一个现象是,人都是习惯往前看,往上看。以前也看到过一个故事觉得愚蠢,现在看来才觉得把我们的社会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致是说有一颗通天大树,所有人都往树上爬,如果你不爬就只能永远在地面上。所以所有人都鼓足了劲往上爬,爬着爬着就发现,你每次抬头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屁股,因为总有人在你上面。于是你不断往上爬,超过了一个又一个人,但还是看到别人的屁股。却没有人往下看,还有很多人才刚刚开始爬树。

在幸存者偏差的效应下,在人的惯性影响下,同时,我们现在的社交媒体,在大数据的引导下,给我们呈现的都是各种分分钟月入过万,都是轻轻松松买房买车,我们看到的不是真的完整的部分,收入低的挣扎在温饱线下根本无暇顾及晒自己的生活。大数据自媒体在富丽堂皇的美好和是一地鸡毛的糟心,你大概率能接到的推送是被粉饰过的美好。

我们作比较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和比自己差的人比,只会和比自己更好的人比。但是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有人比你更强,所以我们永远都比不过。

第二是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就有一个会挣钱的爸妈,长在一个有社会关系的家庭,对很多人来说,你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所以很多人的钱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挣的,但是就算来自上一辈上上一辈,你也只有羡慕的份。

那些刚毕业就买房买车的同学,他们的父母不要说首付,全款都毫无压力,直接写他们子女的名字,还不用考虑以后遗产的问题;

那些不用担心二胎三胎医疗教育之类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年轻可以帮忙带孩子,而且有些本就家境优渥。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花钱,花的最多的,可能还真就是房子。像大城市的本地人,不用租房不用还房贷,就算每个月工资比你少几千块钱,生活质量一样很好。而房子的问题,可能对他们来说,已经由父母解决或者已经帮忙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当你还在攒首付的时候,你的同学可能已经还贷快十年了。

刚毕业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拼爹拼关系很不齿,靠着豪情壮志想要勇闯天下,干出一番事业来。然而当你在社会上工作了十年,发现自己混的还不如你爹妈还不如老一辈的时候,你可能也会在某个夜晚承认,有个好爹,有个好家境帮一把,拉一手真好。

我后来和我的一个同学私下聊起来这个话题,他倒是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其实现在在公司也只是一个基层管理人员,不过父母已经把老家所有的房产都变卖了,全力支持他买房,而且当时资金充裕,贷款不多;并且父母也从老家搬迁过来,2个人照顾2个孩子不用他操心太多。

现在2个人的收入,一个还房贷车贷,一个用来家用,父母还能贴补一下孩子的花销,虽然还是有点不够,但是在外人看来已经相当不错。

父母给予的金钱支持只是最表面的,更深层次的是父母所处的位置,带来的隐形效益。对大多数人来说,你只有见过多好的,你才能发现做得不好的;也就是你只有见过了猪跑,对吃猪肉才不那么大惊小怪。你明白了套路逻辑,你哪怕没做过,也能依样画葫芦,不说神气好歹也能有模有样。而这种影响,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甚至影响终身。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人说暴发户就算浑身上下穿金带银也只是暴发户,而没落的贵族就算是粗布麻衣也依然在举手投足之间让人感受到优雅绅士。这种先天的,自带的投胎buff,咋就只有羡慕的份。只是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身边有比你更好的爹妈,当然也有不如你爹妈的父母。

而父母给你带来的另一重实际影响就是教育。高考真的是国内普通人最有效的逆袭方式,不是说你考了好学校一定就有好未来,但是从概率性的角度来说,你考了好学校能有更好的前景的概率会更高。

比如在广东,很多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或者创业老板,或者行业大牛,都有中大、华工的背景,就地域来说都能抗衡北大清华,至于复旦人大等,地域的影响力还不如中大、华工。父母所处的位置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虽然高考是统一的标准的,但是所有考生的起点并不一样。你在农村连个标准发音的英语老师都难找,但是在城里的小孩已经可以用英文交流了,这种起跑线都不一样想要弯道超车,难度很大。就像我读的高中已经是我们地级市最好的高中,但是十几年累积起来上清华北大中大的还不如省会城市一所高中一年的数量,这还是剔除保送和出国的前提下。

第三是有的人真的比你聪明,比你努力,比你胆大,比你敢拼。工作十年了,我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工资,过年老板发发年终还能再拉拉月平均工资,除此之外就只剩下开支了。

而我小姨的儿子,一个用世俗眼光看可能拿了一对三的起手牌的农村小子,初中没毕业,还曾因为和父母吵架一时想不开去跳井。十年过去了,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子,出门都是奔驰宝马代步,还在老家建起了别墅。

他送过外卖,也去工厂打工,还去餐厅端过盘子。有一次他说实在感觉有点走投无路了,来了我家,三天以后说准备去广场摆摊卖打火机和小孩子的玩具。

然而天公不作美,他用了最后的本金进货了,第一天去广场遇到城管,刚摆好又急急忙忙收起来,第一次摆摊被吓得够呛。第二天去广场遇到了下雨,想出门都出不来。第三天想去广场摆摊,然而看上的摊位周围都被人占了。想摆摊都没摆成,以至于我家现在还剩一堆打火机,周围邻居的小孩基本人手都收到了送出去的玩具。

可就算是这样,他后来去了湖北,认识了一个湖北姑娘,两个人从零开始干淘宝,赶上了淘宝的风口,不仅解决了夫妻两人的就业问题,还把双方的亲戚朋友就业问题一并解决。从找工厂一件代发到自己建立专门的仓库,人员规模最高峰时接近一百人,进货价几十块的卖几百块,进货价一百块的卖一千块,也赚的盆满钵满。

我想,对大多数在都市上班的白领,习惯了在办公室里衣冠整整,哪怕在健身房锻炼了一身肌肉却拎不起重物的人来说,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怕是也不多吧。易位而处,我自认为做不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之前,遭受的冷眼嘲讽,失落迷茫,可能就让人丧失斗志。

第四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斜杠青年,都能有副业收入,都能有“睡后收入”。斜杠青年的说法由来已久,起初只是每个人的不同身份标签,其实延伸一下的话,应该也是每一个不同身份标签也会产生一定的收益吧,毕竟每一个不一样的身份标签也能带来一份收益。成功的斜杠青年,应该都是成功的副业集成者。毕竟现在,变现是很多人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斜杠青年的理想很美好,睡着就能有钱收让人做梦都会甜,然而现实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斜杠青年,都能像六边形战士一样,样样精通拿得出手。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人能把工作上,学习上或者专业领域的事情应付好,处理得当就已经焦头烂额,耗尽了全部气力。

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那些时间管理大师,效率节奏大师距离我们太遥远,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应该是很多人时下的心态,更不用说还要跑,多累啊。哪怕是一天到晚玩手机刷视频都觉得累,更何况还要用脑子,还要干体力活,还要走出舒适区,简直就是要命。

所以每一个成功的斜杠青年,都是在自己应付完既定要完成的事情以后,还要挣扎着起来继续干别的。上了一天班,除了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和人斗智斗勇以外,回家就想玩玩小游戏啥的放松一下神经。没有家庭的上班族还好,有家庭的上班族回到家,还要应对丈夫/妻子以及孩子的事情,还要继续上班整活。

可能也就只有十一点以后洗澡了在床上躺会,才是自己自由的时间。这个时候还要你,继续看书,想挣钱的法子,整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真觉得只有牛人才像永动机一样不停转悠——除非你真的很有兴趣,投入其中就是你的休闲方式:就比如有的人晚上十点下班还要去健身房撸铁一个小时,旁人觉得累,但是本人不觉得,反而是享受。

所以,旁人能有多份收入,能把自己定义几个标签,那是旁人的能耐。你给自己定什么标签,就势必要让自己在某个标签里投入多少精力。但是成为斜杠青年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当你一份标签的工作面临危机时,另一个标签可能也会成为你的就业方向。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是高校老师,也是健身爱好者。当他选择结束高校老师的工作时,在健身房找到了一份教练的工作。当你的标签是上班族和丈夫时,那工作和丈夫的角色势必就要占据你大多数时间,而摄影爱好者,手工爱好者等等个人标签,就只能往后排了。

我不排除很多人有很高效的处事方式,也不排除很多人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观念,但是在一方面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另一方面新的领域又比较艰难很多人都有惰性,斜杠青年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实现,哪怕实现了,可能也仅仅只能停留在爱好者,有兴趣的程度,而难以达到出师,或者能变现赚钱的程度。

勤奋的人有没有,有,但是懒惰或者拖延症的是大多数;

坚持的人有没有,有,但是三分钟热情第二天就放弃的是大多数;

而且就算你勤奋和坚持了,你也一样会被各种外界的因素干扰,甚至打败。

我自认为在自媒体上写东西,发表观点够勤奋,够坚持了,这一年多下来,日更做不到,周更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也一样会有时候士气高涨一周更新几篇,有时候又心情烦躁半个月不更新。当你以为发表了很真切的观点以为点赞评论会蹭蹭蹭往上涨时,现实却给你啪啪啪打脸,阅读数据创历史记录新低。

我自认为我还算是比较喜欢游泳的了,夏天开始只要游泳池开了就去。可我一样会在工作日借口要加班,节假日说怕会下雨啥的这样那样的借口。虽然游完泳很爽,很舒服惬意,但是从你下水到你上岸的一个多小时的泳池时光,确实不那么美妙。

然而,我也并非反对成为斜杠青年,因为恰恰相反,那些比我们过得更好的人,很多都是斜杠青年/中年。我的一个同事,本硕都是、,是我们省最好的大学,来我们公司上班。当时开的薪资,也不算太有竞争力。后来才发现,他来我们公司的同时,也给母校的研究生评审论文,或者周末去给MBA学生讲课。集团实实在在的工作案例就是他源源不断的授课素材,还被学员称赞实战经验丰富,随随便便几万块就到手。只是在这个过程里,如何讲课,如何归纳总结,如何剖析案例和运用的模型等,就需要耗费他很多额外的时间精力。

所以我们要做,也应该做,给自己多一份收入,只是怎么做,做什么,就因人而异,各凭本事。

厘完了这些原因,也算是对自己毕业前十年的一个总结吧。进入到下一个十年,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变得富有起来,希望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借用国庆假期,我也想了想,可能有以下的一些措施,可以试试。

首先是关于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想创业当老板,或者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也有很多人想成为高级打工人。其实这些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

创业当老板应该是很多人能快速富起来的主要路径。哪怕只是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企业,赶上了风口就能快速富起来。像曾经淘宝电商,只要你在网上开了店就不愁没订单,我有个朋友做淘宝2年挣了三百万;而现在,据她说买坑位打广告的费用就很多,而且消费者会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各类平台比价。

自由职业者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一种谋生方式,想干就干,不想干就睡觉,哪怕出去旅行也可以工作。随着起点、晋江,包括七猫、番茄等写作平台的兴起,让人看到写小说也能爆赚,很多人也加入了爆肝码字的行列,不过能从中脱颖而出的也是寥寥无几。我有个候选人靠着行业积累,开了个人咨询公司,前几年还有很多私人老板砸钱,把他供着当顾问,他有空的时候就做做项目,不想干就开车带着老婆孩子旅游,过得也很滋润。但是现在单子少了也玩不起来了。

至于高级打工人,曾经有一条新闻应该引起了业内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55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