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发布时间:2023/3/24 16:19:29   点击数: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http://www.weidumeiye.com/

陈贵《发现》杂志社社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院长、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所长

费孝通对“美”有十六字的经典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子看起来就很美。美学是门大学问,那到底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审美的标准是什么?美育到底教授什么?

爱迪生说,“美”是上帝印在“善”字上的标记;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柏拉图说,美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善的本质,美是真实存在的。在柏拉图思想中,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是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雨果说,真是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康德说,美是德性善的象征。

美学的本意为感觉学或感性学。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即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感性认识的有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基本主题是真、善、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评价、判断和践行审美呢?西方古代希腊的“和谐美”,古代中国则是先秦的“中和美”。亚里士多德《评说》中说,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包括整个艺术理论。黑格尔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西方美学历史起始于柏拉图,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中国美学启蒙在研究的起点是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他主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也影响深远,如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总结水的“九德”,才有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金句。

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中提到“以美育代宗教”。分析了“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孑民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性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上的存在。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官能享乐,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现代人在审美和功利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其实也就是有趣和有用之间进行选择,审美的生活态度,才能为没有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真正的精神补偿。李晓教授说,审美力,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教人知道了什么是美,自然就知道了什么是丑。人类学会崇尚追求欣赏真善美境界,人格和心灵就纯洁,品德和情操就高尚,人与人就会包容和友善,社会就和谐有序,世界就会走入和谐大同。柏拉图认为“德育始于美育”,认为美育是达到心灵和谐与德育达到的理性秩序是一致的,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基础,因为,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性。(本文刊登于《发现》杂志智库版年第八期《卷首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5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