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神童张炘炀10岁上大学,16岁念博士,却

发布时间:2023/4/6 14:53:12   点击数:

年,一个年仅10岁、本该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竟然以高出辽宁二本线近50分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13岁,他又考入了北京工程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校园里的他显得格格不入,这分明还是一个孩子!

更令人惊奇的是,到了16岁,他又考上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博士,令很多同龄人都望尘莫及。

这个孩子名叫张炘炀,考上大学的新闻被报道后,当时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

然而之后张炘炀却做出了一件当时令很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他“跌落神坛”,那就是逼着父母给自己在北京买一套房。

此时媒体民众抛开了张炘炀神童的光环,对张炘炀各种批判和指责,忘了他也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民众们看着北京遥不可及的房价,再回想起张炘炀当初逼着父母买房的事情。

最初那些指着张炘炀鼻子批判的人,又倒向了另一边:这张炘炀是穿越过来的吧?这笔投资简直绝了。

这张炘炀到底是虚荣,还是真神童?或许我们看看他的人生故事就恍然大悟了。

成长之路

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盘锦市盘山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家里的学习氛围很好,爸妈平时都喜欢看看书,为此张炘炀也培养起了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父母很快也发现了张炘炀的天赋——两岁多的时候就能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了。

到了年,5岁的张炘炀被父亲张会祥送到了小学,开启了学习开挂的旅途,一路跳级。不到两年,张炘炀就学完了为期六年的小学义务教育。

进入初中时,张炘炀年仅7岁,在读完了初一初二后,他开始有点在课堂上坐不住了。

不平凡的孩子总要干点不平凡的举动出来,初三的时候张炘炀被父母带回了家,开始自学。

经过半年的学习,张炘炀又再度升学进入了老家盘山县的高中,然而这一次他并不是从高一读起,而是直接读了高三,那时他也只有9岁多。

时间很快来到了年,这一年盘山县考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高考学子——一个连身份证都没有,只能靠着派出所开出的户籍证明才得以报名高考的考生,他就是张炘炀。

就像古龙笔下的默默无闻却一鸣惊人的侠士一样,张炘炀的人生也充满了戏剧性。

高考之后分数出来了,张炘炀考了分,超出了辽宁二本线50分,尽管对于同期考生来说这个分数还不至于令人惊叹,但这可是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啊!一时间舆论沸腾了。

张炘炀并没有理会外界的声音,高考后他选择了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习。

很多人在得知了张炘炀的事迹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人说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再复读一年,考入清华北大呢?这样不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好吗?

这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不为一种好的选择。首先张炘炀年纪确实尚小,心智和智力并不能达到一个平衡点,换种说法就去张炘炀的智力远远超出了心智的成长。

所以我们能看到进入大学的张炘炀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孩子,他喜欢看那个时候的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也喜欢抱着会打呼噜的小熊玩具睡觉,在熟悉的人面前,甚至还会像个孩子一样,跳到你身上搂着脖子撒娇。

张炘炀年龄太小,而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也许张炘炀可以将玩和学习两者兼顾,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和之前并不是一回事。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向慢慢地更加会偏向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会更具有研究的开放性,同时也不失专业性。而大学之前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应试教育的知识,偏于死板。

如果在大学里无法对学业进行深入的专研便很难到达精通,这在之后张炘炀的研究生、博士时期会尤为明显。

而此时也会涉及到一个人生规划问题,显然这个年纪的张炘炀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再加上大学期间进入了青春的叛逆期,很容易成为第二个仲永。

这些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并非信口开河,反而是出于对张炘炀的长远规划的思考。

然而这样的担忧最终并没有成真,进入青春期的张炘炀虽然一度要求独立,沉迷游戏,但最终还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及时回头,完成了学业,不仅如此,他的求学之路还越走越远,

三年后进入了北工大攻读硕士,16岁时已经是北航大的在读博士。

媒体访谈,直击教育

张炘炀有着如此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神童”的光环,自然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最具代表,这是一档柴静主持的节目——《看见》,年该节目播出了一期叫《长大要成人》的纪录片,就是围绕张炘炀进行的一个访谈。

张炘炀自10岁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后,人们给他贴上了各种标签:天才、神童、奇迹等,然而这些荣誉背后隐藏的教育方式,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

从大学到博士张炘炀只用了六年的时间,陆续创造了“全国最小大学生”“全国最小硕士生”“全国最小博士生”的记录。成为天才儿童的代表。

这中间除了张炘炀的天资聪颖外,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

父亲张会祥36岁才有了张炘炀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寄予厚望,对他倾注了所有的关怀与疼爱,其实张会祥之所以如此注重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遗憾呢?

父亲张会祥出生于农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山村,在年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大商学院,却因为交不出学费被迫放弃,这成为了张会祥一辈子的遗憾。

张会祥说自己的工作经历并不辉煌,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一辈子只能成为县城里一个小公务员。张会祥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也心有不甘,最终将期望寄托在了儿子张炘炀的身上。

那寒门如何出贵子呢?这是中国大部分家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张会祥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读书实现阶级的跃迁无疑还是最切合实际的方式。

至少高考是这个社会中,少有的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所以应试教育成为了父亲张会祥手中抓得紧紧的一根稻草,他对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据邻居说:“他爸啊,这世间少有,谁也做不到。从小孩子走哪,跟到哪。两三岁的小不点,就会念报纸,他爸功劳最大。”

神童孩子的养成,背后也定然离不开父母辛勤的培养。

早些年父亲张会祥还将自己培养儿子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神奇的学习》。

在书中他说到,为了孩子的学习,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家里很少看电视,即使看电视也不开声音,怕影响到孩子学习,而且为给张炘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很多年都没有招待过客人了。

张会祥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很长,也是在父亲的决定下,张炘炀不断跳级升学,迅速缩短了读书进修的时间。

张会祥在儿子张炘炀人生中不仅是父亲,还是老师、朋友、甚至是同学,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起陪着儿子学习。

因为这样类似于封闭式的学习,父亲张会祥成为了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成为了孩子唯一能发泄学习压力的对象。

但这也会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尽管张炘炀对于父亲的用心也表示理解,但他也对这种学习方式稍有抵触,称这种方式为“急功近利。”

这是一种“先盖楼后装修”的教育方式,但张炘炀表示连钢筋都没有,盖的楼能稳固吗?

显然张炘炀对于自己轻松读上了博士,并没有那么自视过重,张炘炀打趣的说祈祷不要出现地质灾害,不然这没有钢筋修建的高楼就成楼脆脆了。

张炘炀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是想起了在他之前,曾昙花一现的两位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

曾经两人也一度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也是众人眼中的天才、神童,有着和张炘炀一样的光环,最后却都像流星般划过,消失在夜空。

王思涵,年他年仅14岁,以分的高考成绩,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随后因为成绩亮起红灯,最后被学校“责令退学”,连学业都没有完成。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到:父亲、奶奶等亲人相继去世,他在学校感觉到孤独、害怕.....

另外一个曾经的神童是张满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11岁读高中,后参加数学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南开大学数学基地班老师看中,之后被破格录取进入南开大学。

但进入大学的张满意没有很好的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沉迷于游戏、小说之类的娱乐活动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挂科的情况,最终被劝退。次年张满意再度考入南开大学,之后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次退学。

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扮演的角色,一旦强行快进,必然也会有所缺失。

毕竟人生这座高楼是需要一砖一瓦盖起来,幻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终究不够踏实,或许这也是对这些昙花一现的神童最好的注解。

此时的张炘炀也有同感。他曾在采访中问父亲自己会不会重蹈王思涵、张满意的覆辙。

父亲安慰他,说:“有爸爸在,百分之百不会让你走上这条路。”

事后张会祥感觉自己说的太过于绝对,于是又补充道,即使是走上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也没事,你还小,还可以重来。

但张会祥似乎并没有考虑过儿子是不是想重来,或是这样会让儿子承受什么样的压力。

此时的张炘炀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如果父亲陪读,自己肯定会走上王思涵、张满意那样的道路。这是来自张炘炀的抵抗。

其实在父亲的内心深处早已有了这样的担忧,所以他时刻盯着、督促儿子张炘炀,当儿子沉迷于看《西游记》时,就偷偷把书藏了起来。

但他并没有征询过儿子的意见,张炘炀对此表示极为反感,他说这是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摧残。

然而在张炘炀读硕士期间,父亲担忧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13岁的张炘炀迷上了玩电脑,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儿子为此和父亲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父亲气的深夜出走,步行50公里回到老家。张炘炀的妈妈回忆说,连一瓶水都没带,沿着路一直走到了廊坊。第二天早晨一到家,就瘫坐在地。

张会祥的这种自罚的方式,在张炘炀看来也是在惩罚自己。

他说道,人都要断奶,而父亲这样的培养方式是想使我一辈子断不了奶,自己长大了,完全不能接受,而推迟放手,可能会造成更不好的后果,这是来自学习压力的一种反弹。

这很快就在张炘炀硕士毕业论文的事情上体现了出来。

因为长时间沉迷于电脑,张炘炀荒废了学业,毕业交不出论文,可能毕不了业。

张炘炀坦言自己想过自杀。而这种想法无疑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学习的困境以及他无法承受失败的心态——他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成功的榜样,几乎没有遭受过任何挫折,内心极其脆弱。

就像他自己说的,被人工修剪的盆栽,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没能接受风雨的洗礼,经不起大风大浪。

因为恐惧失败,他开始恶补功课,完成了毕业论文,为此整个人在那段时期消瘦了不少。

也就在那个时候,张炘炀突然向父母提出那个令人不解的要求:要在北京买房。并威胁道,不买房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的答辩,不继续自己的学业。

父母为了能让儿子继续完成学业,最终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告诉儿子是买的。

风口浪尖

这次买房风波更是将张炘炀推到了风口浪尖。很多媒体为了赚取流量,对其大肆口诛笔伐,营造各种话题如:到底是虚荣还是真神童?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前一刻还被媒体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的张炘炀,即刻就被恶意舆论所淹没。

而不为人知的是,张炘炀北京买房的想法,他上大学后就有了。在张炘炀的纪录片里,也可以依稀看到,其性格在成长中的变化和这一想法的形成。

张炘炀10岁的时候,曾说自己最佩服的人就是自己,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就是一个10岁孩子表现出来的孩子气。

但这其实也体现出了张炘炀对于自己的要求,带着那么点完美主义。

进入大学的张炘炀看到大学宿舍的环境,就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他说自己应该住在高档的地方。

从这里也可以隐约察觉之后张炘炀为什么会提出买房的要求,是他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欲求。

还有一次在张炘炀和朋友的座谈会上,张炘炀公然表示,自己就是要当王者,否则就没有地位可言。

他的朋友在一旁“哈哈”大笑,他们说:平常人根本不会像他那样有所谓王者的那种信念。

此时的张炘炀对成功的定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者无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但是后来张炘炀又补充道,如果自己做不到,相信父亲会很失望。

颇有些心酸,面对不能达成的目标,张炘炀第一时间想到了父亲会觉得失望。

如此忽略真实的自己,去满足外在的认可,这背后无非堆满了父母强烈的期望,或许拔苗助长确实能将孩子迅速塑造成一个看似不平凡的人,但无形中也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甚至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某某高材生,因一时冲动作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类似的报道。这不就是压抑多年的情绪瞬间爆发吞没了理智而造成的吗?

张炘炀说父母创造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强加到自己的头上。

这似乎是我们中国父母教育的通病——我不要你以为,而是我以为。在他们陈旧的观念里,或许自己的孩子就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走,打着爱的旗帜,却在做着折磨孩子的事情。

当然对于张炘炀的学习,我们不能否认父母作出的努力,甚至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成功的。

然而孩子的成长却在父母的爱中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受到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影响,张炘炀认为自己应该也要成为人上人。

当看到身边的同学早已都是收入不菲,而自己却生活简朴,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家徒四壁,身无长物,甚至为了省钱,不敢坐出租车,喝水也只喝那个时候5毛就可以打满2.5升的纯净水。

超速成长带来的一种对成功的迫切感与现实的窘迫,形成了极大的落差感,再加上慢慢增长的年龄带来的焦虑感,最终16岁的张炘炀把房子视为了最大的愿望。

对此刻的张炘炀而言,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似乎没有了诗和远方。

张炘炀在采访中说到大学时期曾受到了来自同学的刺激:他抱怨北京的房价高,同学就叫他滚回老家。这让一路春风得意的张炘炀受到了打击。

一个超速成长的孩子,此刻周围的恶意明显超出了这个16岁孩子内心的承受范围。

情窦初开的张炘炀曾在大学暗恋过一个女生,但没敢去表白。

张炘炀是这样解释的,他说等成就好一些。

那什么样才算成就好呢?

“北京的户口、房子,好的工作。”这是张炘炀的标准。

一个从小被挽扶着长大的孩子,在那偏激、固执的表面下,却藏满了深深的无力和内心的脆弱。

他说他的梦想基本就是继承了自己父母的梦想,既然父母一直也希望自己能留在北京,那他们也该为此努力。这也是张炘炀要求父母买房的原因之一。

而自己之所以会考虑这些功利的问题,是希望今后不会被这些东西所束缚,这样自己就可以投入到自己的理想中去——研究数学。

或许正是这些杂七杂八的因素堆积在一起,最后让张炘炀向父母提出给自己在北京买房的要求。

对于张炘炀,关于他是虚荣还是真神童的疑问,似乎并不是重点,该思考的是这样“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

一段经历的缺失,或许就会错过一个完整的人生,你为孩子按下快进键,就会跳过一些人生节点,享受着便利,也必须承担无法预料的风险。

对于买房风波,多年之后,或许很多人看到北京高不可攀的房价都会止不住感叹,发出各种声音:张炘炀简直就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人;投资眼睛怎么那么毒。然而投资房产似乎并不是张炘炀的要求买房的初衷。

就如我们所说人生如戏,有时候也不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

或许淡出大众的视野。对于张炘炀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平静的岁月,或许可以平息十几年超速成长带来的反噬。最终让张炘炀回归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去。

快一点的人生未必就好,慢一点的人生未必就差。正如我们说得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或许多点张弛有度,才能更加从容不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6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