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艺术鉴赏鲁迅的死孩意识

发布时间:2024/4/4 15:04:57   点击数:

在夏志清看来鲁迅是描写死和丑恶的能手,“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各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他的著作。”对笔者触动最深的便是鲁迅笔下那一个个死去的孩子。鲁迅很多作品都揭露出儿童被封建文化的摧残和损害,如《明天》、《药》、《祝福》、《铸剑》等。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文中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塑造死孩的动机如何而来,如何深切的表现以及对鲁迅生活的影响,笔者一一作了分析。

一、鲁迅“死孩”意识的情感体验

(一)母亲失子悲痛情感的浸染

光绪戊戌(一八九八年)的冬天,鲁迅从南京学堂回来,看见了六岁因肺炎死去的四弟。根据周作人的回忆,四弟是个“玉雪可爱”的孩子,在周作人看来,椿寿是兄弟是四人中最具才华的。鲁迅的父亲死之前最后的一刻还想着四弟,可想夫妻对儿子是多么的疼爱。此外,鲁母还失去过一个女儿——端姑,“妹子端姑生于光绪己亥(一八八七)年,不到一周岁便因天花死去了。”女儿的去世给母亲巨大的心理打击“老实说,假如先母有一个女儿,她的生活要幸福得多”鲁迅在十八岁(一八九八年)之前,都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子连心,作为懂事孝顺的长子,他肯定能感受到母亲心中的丧子之痛。

(二)学医对死孩的刻骨认识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解剖过二十几个”尸体,有年老的,壮年的,男的,女的。解剖学的知识让他真实地明白了给孩子治病吃人血馒头的荒谬和中国妇女的“三寸金莲”的残忍至极。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妇女和小孩是有着巨大的悲悯之心的。他笔下对这两类人物是有着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67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