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黄宾虹大师的山水画,是对计白当黑美学

发布时间:2024/5/23 9:56:55   点击数: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文·段宏刚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一对十分耀眼的双子星,他们是齐白石(年——年)和黄宾虹(年——年)两位大师,美术界通常把他们称作“北齐南黄”。“北齐南黄”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文化心理和个性化审美情调的区别。齐白石一直把雅俗共赏看作最高的审美准则,而黄宾虹始终以曲高和寡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通过几十年探索,两人都取得了极高成就,成为开宗立派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从年开始定居北京,随后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衰年变法”,为了打破传统国画技法走进僵化的壁垒,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充分展现色彩在画面中的视觉作用,给花鸟画里加入朴实的格调和世俗的审美,让国画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元素,最终创造出朴茂自然、生动空灵的“齐氏笔墨语言”,画风雅俗共赏,被学者和大众都认同,极大地丰富了花鸟画的趣味和内涵。黄宾虹(年——年)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沪、宁、杭等地,自始至终,他都是纯正的传统文人画的坚守者,晚年受聘于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教学之余,他通过不断探索水、墨、色在山水画里存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作用,再主动深入到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里,乃至西方美术理念里吸收营养,以画悟“道”,以此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和审美思维,最终形成了浑厚华滋、苍劲润泽,具有抽象美的笔墨语言,为中国山水画的绘画语言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黄宾虹对中国画的贡献在于,他是继明末清初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年——年)之后多年来,对用笔用墨把控得最出色的一个。他一直把墨当作色彩来使用,在古人“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和感悟,最终悟出了“五笔七墨”,这套作画经验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都是空前绝后的。“五笔”指平、留、圆、重、变,是结合书法用笔总结出的五种用笔方法。“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七种用墨方式。熟练运用五笔七墨,是构建中国画艺术趣味和文化价值的关键所在。黄宾虹作品黄宾虹的山水画里没有斑斓、华丽的色彩,没有精巧、别致的构图,黑和白是他作品里的主要颜色。在他看来,描绘山川自然并不需要很多颜色,用好笔墨完全能表现出自然万物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他通过宣纸的白,墨汁的黑,以及水、墨按照不同比例交融后,所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墨韵,来呈现他对“计白当黑”美学思想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水墨画的精髓。在他眼里,中国画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若偏离这个观念,画得再漂亮,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要做一名称职的国画家,首先要做好文化人的角色。在这样的严苛要求下,黄宾虹自小一手磨练“技”,一手领悟“道”。他悟“道”的方式,一是攻读诗文,并创作诗文,感受经典文学作品里传达的人格理想和文化心理。二是研习书法,感受诗、书、画的艺术共性,为将来打通它们之间的界限,把诗书画糅合成一个整体做准备。黄宾虹作品在具体创作中,黄宾虹并没有停留在对“技”和“道”的追逐上,而是把它们跟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结合起来,在不同艺术时期,他会采用不同的笔法、墨法,画自己心中的“山”,心中之山是眼中之山经过审美意识重塑后艺术载体,它虚虚实实,貌似有形,又接近大象无形,暗合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山”在他心中,先后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的转变,这跟他的人生境界完全吻合。中国画最基础的创作心得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唐代中期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是艺术的根源,画家只有先去感悟自然美、生活美,才能升华为艺术美。艺术的本质不是再现自然美,而是重视主观感受的表现,把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统一起来,才能进入艺术之门。黄宾虹作品从唐代之后一直到现在,所有画家在创作上,几乎都按照这个路子在走,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大自然的独特之处,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黄宾虹从4岁就开始玩赏金石书画,从5岁开始读书识字,并尝试作文写诗,到18岁时,不论是画画,写字,作诗,治印,已经是一把好手,家乡金华府已经没有高人能再做他的老师,然而,他的求知欲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求知欲,在22岁那一年,黄宾虹主动走上漫游之路,开始游历江南水乡的名胜古迹,勇敢地走出了“外师造化”的第一步。在后来的日子,他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不断熔古铸今,到古稀之年,最终形成了“黑、密、厚、重”的画风,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又一座高峰。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黄宾虹属于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人,他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同样经历了好几重磨难。黄宾虹作品50岁之前,黄宾虹在山水画创作上,以清末明初流行于古徽州的“新安画派”为宗,注重章法上的经营,通过“二元辩证法”来构建画面的虚实、疏密、繁简之间的平衡关系,擅长以中锋用笔来突出画面的金石味,整体风格以峭丽、清逸、苍茫为主。这个阶段属于他的积累阶段,积累的方式主要是临摹和写生,临摹是为了学习前人的成熟经验,写生是为了从现场锻炼观察能力,开拓新思维。通过大量地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黄宾虹总结出了学习传统绘画的规律,以及应遵循的步骤,他说: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他不但临摹中国画,甚至还临摹了一些西方的油画和水彩画,当然,他是用中国画的材料来临摹西方绘画的。古稀之年依然坚持写生的黄宾虹通过这种尝试,黄宾虹发现,中国画和西画虽然所用材料不同,创作技法有别,审美标准也不一样,但在某些画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产生了,在为同时代著名画家陈树人的译述作品《新画法》撰写序文时,他提出了“沟通欧亚画学”的设想。后来,他果真如愿以偿,当然,这是后话了。从50岁到60岁,是黄宾虹在风格上过渡和转变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他,随着阅历的丰富,已经不满足于清逸幽冷的画风,通过数次游历安徽贵池,身临其境地观察,发现烟雨中的贵池,笼罩在一种黑密厚重的景象里,这种真实感受已经无法用之前的画法完全表现出来,因此,他主动求变,开始学习元代绘画大师吴镇(年——年)那种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画风从清雅向雄浑转变。60岁到70岁之间,是黄宾虹画风突变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此时的他,对画画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黄宾虹作品年早春,68岁的黄宾虹去四川青城山写生途中,突遇降雨,瞬间被淋成落汤鸡,性情所致,他索性坐在山石上,认真观察山林在阴雨蒙蒙中的变化,那种景致氤氲纵横,被雨水浇过的地方湿润浓重,颜色发黑,没有被雨水冲刷的地方,则干燥发白,对比之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虚实相生,这分明就是道家文化里“知白守黑”在大自然里的真实再现。黄宾虹兴奋得如同一个孩子,迅速拿出纸笔描绘这种景象和感受。这次经历又一次增加了他对“积墨”风格探索的信心。同年仲夏,黄宾虹来到重庆奉节巫山一带写生,突然想起大诗人杜甫当年客居此地时,写过一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在第二首有这么一句: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于是,等到太阳落山,黄宾虹专门向巫山走去,想看看诗中描述的景象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宾虹作品沿途月色下的夜山景色让他情不自禁,于是,他打开画夹,借着月光,凭自己的直觉印象,摸索着画了一个多小时的速写。第二天他看到自己的速写稿,激动地自言自语:月光移动着石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种感觉太美妙了。由此,黄宾虹真正领悟到了国画里“意在笔先、虚实相生”的绝妙境界,又在不经意之间实践了西方“印象派”的艺术理念,画即时的心理感受。这个发现,无疑给他40多岁时“沟通欧亚画学”的宏大设想,开辟了一条路,让他的画境又上了一个新台阶。70岁之后,黄宾虹真正形成了黑、密、厚、重,气势磅礴,浑厚华滋的画风,给山水画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这种画风在素白宣纸的对比下,更增添了“计白当黑”的艺术张力。如今的山水画家,十个人里边,至少有七人深受黄宾虹绘画技法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69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