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谈古论今身残志坚,成就精彩人生记衢
“迎接国庆70周年,我讲衢州历史故事给你听”系列
身残志坚,成就精彩人生
——记衢州骄傲人物叶廷芳先生
衢州,文明古城,史悠历久,历经千年沧桑风雨的洗礼,孕育了无数文人骚客、历史名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我国卡夫卡研究权威——叶廷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战火中早熟
年夏的一个黄昏,日军从金华、龙游一带掠夺而来,顷刻间到处是皮靴和马蹄的声响,还有古怪蛮暴的鸟语。浙西衢县下叶村的居民纷纷跑进山里去了,叶廷芳全家躲进简陋的小楼二层,将梯子抽了去。院门被粗暴地打开,他们觉得上牙“嗒嗒嗒嗒”地撞击着下牙,呼吸急促得像哮喘病人,整个楼板都随着他们的颤抖而颤抖起来。那时候他刚满6岁,内心的恐惧让他大气都不敢出。但偏偏这个时候,母亲怀抱里的三岁的弟弟又因为口鼻处被捂得太紧而踢打哭闹起来!全家都绝望地以为生命已走到了尽头。幸好那七八个日本兵急着烧火做饭居然没时间杀人然后就零乱地整队离开,叶廷芳全家也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但却因为长时间姿势停留在某一个造型上已如雕塑般僵硬……70多年后的今天,回忆起往事,叶廷芳老先生都无法形容当时经历了一场怎样的噩梦,“战争就这样刻进我的骨头,我在惊惧中开始早熟。”
厄运中奋进
阴霾尚未退去,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恶意的玩笑:年夏,他在一次玩耍中跌伤左臂,因无钱就医,家里只请一个乡亲帮忙把他肿胀的伤臂紧紧绑起来,却造成了局部组织坏死,十多天后整个左手小臂都脱落了。不但如此,伤口还继续向上溃烂,延伸到了肘部以上。开始是肌肉腐烂,露出骨头,几个月后,骨头也烂掉了。直到9个多月后一个邻村的铁匠,把之前自己被雷管炸伤截肢时用剩下的一点酒精送给他,涂在伤口上,3天后溃烂才止住并开始结痂。作为以劳力为主的农村家庭,父亲和兄弟姐妹们哪接受得了残疾的他,都认定他养活不了自己,更是家庭的负担,大家都嫌弃他,每每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拿他做出气筒。一切的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内心倔强的他怎么也不服输。少了一只手,叶廷芳自己从没放弃过或畏惧过什么,想干的事情继续干。摔伤左臂之前,他打死了一条大蛇,把蛇皮剥下来准备做把胡琴,失去左手之后,他用一只手照样把胡琴做成了。他喜欢捕鱼,需要个装鱼的篓,父亲不给他买,他就捡了一些篾来,用一只手绑成篓。每次打鱼,他总能带回家两三斤。在水田里耕种,需要一手扶犁,一手牵牛绳,少一只手确实不行,但是在旱田,单手抡锄头就行。于是叶廷芳约了同村的小伙伴去山上开荒。约人同去,是因为山上有狼,有个同伴更加安全。几个月过去,他开出了十来块地,种上了小麦、白薯。就是揣着这份不服输的拼劲,他单手捕鱼、耕田、犁地,一样农活也没落,还机智地开垦荒地并种上庄稼,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些成果的取得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和自信:只要肯动脑筋、肯吃苦,即使少一只手照样可以养活自己、活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艰难中求学
小学毕业后,叶廷芳报考中学,因为左臂残疾被拒,但他没有放弃。第二年,再次报名的叶廷芳因为从未照过相,没有照片,又眼睁睁地看着报名窗口关上了。回到家,同村的高中生给他出主意:干脆让报名老师在你手上盖个戳儿,监考老师要是查准考证,就把手伸出来给他看。于是叶廷芳再次来到报名窗口,老师对执著的他产生了同情,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靠着盖在手臂上的公章,叶廷芳走进了考场也如愿考上了中学。可等他拿到录取通知后,父亲却说家里负担重,供不起他上学。慑于父亲威严,他不敢跟父亲争辩,眼看着同伴们都走了,只能急在心中。为了实现自己日思梦想的上学愿望,开学两周后,叶廷芳终于决定先斩后奏,瞒着父亲去上学。那是一个冬日,父亲外出了,他在家喂牛。在塞给老牛最后一把草后,他抱歉地对老牛说:“对不起,今天没让你吃饱。”怕父亲回来自己就走不了了,他连午饭都没吃就出了门。当时天上还飘着大片的雪花,叶廷芳毅然穿上蓑衣、草鞋,挑着铺盖,跋涉45里进了城,从堂兄那里借了45斤大米,交了学费……
上帝给了叶廷芳一次肢体残缺却灵魂完善的机会。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让他倍感珍惜,学习上他刻苦勤奋,也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作文和英语尤为出色。当时同学们普遍觉得英语比较难,但这门课是叶廷芳花费时间最少效果却最好的科目。他承认自己在学习上有天赋,记忆力出色。英语老师喜欢搞突然袭击,有时会突然宣布默写单词。他马上把几十个单词迅速看一遍,考试就能得第一。虽有作文和英语学习的天赋,但许多功课的优异成绩也还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汗水换来的。生活上,独臂的他也毫不示弱,他单手编鱼篓打鱼,用尺画线制图,用刻刀“剪窗花”---他努力做正常人所能做的一切。为了磨炼自己超人的意志,他每天都比同学早起半个小时,到操场上去跑步,大冬天跑步时也只穿衬衫、短裤,还有意光着脚。
考大学时,他填报的志愿分别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当时,他所就读的衢州一中是浙西最好的学校。然而,80%的同学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收到的却是一份招生办公室的通知——这意味着他落榜了。当年高考并不公布成绩,所以直到今天,落榜的原因都是一个谜。也许是由于他的残疾;也许是由于他的家庭成分是富农(后被认定为错划)。
求学受阻,他本想参加工作。但当时国家的政策是鼓励落榜生继续报考,所以不对这些人进行工作录用,于是第二年他又一次参加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仍然是北京大学。老天不负苦心人,这次他被录取了。
执着中成就
叶先生今年已经83岁,年他曾因恶性肿瘤做了膀胱整体切除手术,6个半小时才下手术台。但面前的他,仍然精神健旺、豁达乐观,谈笑风生,让人如沐春风。叶先生一直保持着晚上写作的习惯,哪怕是功成名就后的晚年也要写作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入睡,年的大手术后他才改为凌晨1点左右休息。但上午先生也并不贪睡,一般七八点钟即起床。如今仍然笔耕不辍的他,因为记忆力变差,已经不再撰写需要引经据典的论文,而以写散文、随笔等感想性的文章为主。除此之外,他还会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并保持自己的爱好。熟悉叶先生的人都知道,他除了在自己的专业——外国文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之外,还有三大爱好,分别是戏剧、音乐和建筑。尤其是音乐方面,中学时期,叶廷芳就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每天坚持练嗓子。进入大学后,他在音乐方面的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参加了北京市大学生合唱团,还自己作词作曲进行创作。参加工作后,他是单位小有名气的男高音“金嗓子”,喜欢演唱难度较大的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和《赞歌》曾是他的保留曲目。
曾经有朋友对他说,无法想象只有一只手怎么生活。叶先生是这样回答他的:如果上帝造人的时候有三只手,那么你现在只有两只手的话仍然会觉得不便;如果上帝造人时只有一只手,那么你现在有两只手的话就会觉得多余。叶老就是这样凭着内心的执着与不服输,一只手搞定了所有的活计:生活中他会补衣服、缝扣子、洗被子,运动方面他会游泳、滑冰、骑自行车,年轻时参加劳动,割麦子、捆麦子、插秧,全都不在话下,而且从数量到质量,完全顶得上一个中等男劳力。也正是这份执着与不服输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了今天的辉煌。
叶老谈起自己这份不服输的执着时也说:命运这个东西是祸与福的悖论,它打击你,又成全你;条件是你不服输!人要有意识地保持主动的精神状态,这能够使你不断克服困难。每克服一次困难就获得一次精神力量,人就越来越坚强。反之,如果遭遇一次挫折你就退后了,第二次就更容易退,以后就可能步步后退。所以第一步就要掌握好,第一步就要想办法征服困难。
叶老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人生告诉我们执着的品格多么难能可贵。其实,执着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毕竟我们活着不能漫无目的地前进,不能没有为了目标而付出的精神。或许,我们不断付出而毫无收获,但是我想,有所追求的岁月哪怕是艰辛的,也必然是幸福的,而执着更是能实现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滚滚的历史车轮下,衢城有许多像叶老这样的真实历史故事,经久不衰、耐人寻味。
衢城,我为你骄傲!
文稿撰写:衢州一中高一4班翁蓊
指导老师:雷发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