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学了十年心理学,我就能知行合一吗
为什么学了心理学,
我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可以先看看这么一个故事:一家人在商场购物。孩子看上了一件玩具,想要买下来大人不同意孩子气得在地上打滚如果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你可以放开去想象。是给孩子讲道理?还是把孩子拉起来,训斥一顿?还是索性就给孩子买了玩具?又或者站在旁边默默看着?再或是故意无视,直接走开?这些行动背后似乎都可以有心理学的解释,都可以供你参考。所以不着急继续往下看,先给出你的答案。想好了吗?如果你想好了你的应对方式,那么故事开始继续了。孩子的父亲半蹲在孩子边上,对孩子说:“你能那边滚过来吗,真厉害”“你还能从这边滚到那边去吗”......几轮之后,孩子气呼呼地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不买就不买嘛,干嘛让人家滚来滚去的。”也许你会觉得父亲和孩子都很有趣,也许你有了些不一样的思考。但我们现在要放出关于上面问题的答案了——因为心理学既可以是锁链的钥匙,也可能是锁链本身。二
为什么这么说呢?明塾课堂上,一位学员讲述了她所亲历的故事——女儿不想去幼儿园。母亲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技术引导她自己想去上学,而且反复告诉她: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所以不能又上了几天不去了。可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哭闹着又不愿意去上学了。母亲急了,问女儿这不是她自己做的决定吗,怎么又反悔了。女儿说:我根本就不想上学。我当时答应只是不想让你一直都很难过。你发现没有,故事里的女儿不是因为心理学技术而去妥协,让她妥协的是对母亲的爱。原来起效的不是方法,起效的是爱。当我们正本清源去反思“心理学”这三个字的时候,心理学的核心应该在“心”,在“理”,而不在于“学”。如果一直停留在“学”的层面的话,心理学好像就不是在指导我们的人生,反而是给我们的生活戴上了重重枷锁。所以我们想要告诉你的是,不要被心理学的那些术语和技术,伤害到了你的那种对于生活的真切的体验,那种发于心的感情。三
接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启更为深刻的问题——我该如何用心理学,过好这一生?但是有些讨厌的是,在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先完成一个前置问题:我学心理学是为了什么?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满?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兴趣使然?这是一个很讨巧的问题,因为似乎无论我的回答是什么,最终的促动者都是我自己,是我在通过学习心理学来实现我的期待——我不想再这么蹉跎下去,我不想再承受这些困扰,我不想和TA继续生活......我想帮助他人,我想好好生活,我想改变TA,我想寻找生命的意义,我想找些好玩有趣的事情,我想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我想明白相处的道理......或者,我想找到自己?一个临近毕业的心理学博士生觉得内心迷茫了,去找他的导师说他不想写论文,他要去找寻自己。导师问他:你见过自己吗学生:没有导师问:那你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吗学生:不知道导师又问:你没有见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那你如果在路上遇见TA,你怎么知道那是自己呢?像是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我得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才能找到自己。但我不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所以才会去找吗?那么自己在哪里呢?那个“找”就是我,那个”找寻者“就是我自己。我在经历的各种事情里,我在每一个取舍和选择里,我在不同语境的对话里。换句话说,我在我所描绘的故事里,而故事在生活里。所以我学心理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生活。四
生活是什么?用最为粗俗,最为表浅,最为真切的语言去回答,那就是“饮食男女,衣食住行”。这些每天都要经历的一些体验,这些体验的聚集与延续就是生活本身。所以当我们在回答“找到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回答“如何生活”这个问题。如何生活呢?用生活化的心理学去指导生活。叙事有一个理念:叫做“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从何种意义上这么说?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讲述者和亲历者。我们每个人都在讲述和亲历着自己的人生,可是我们也往往会把这种讲述与亲历交付给他人去评判: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好吗?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好好生活吗?当我们将这种权利交给别人,交给权威的时候,我们也就放弃了我们生活专家的身份。所以,生活化的心理学就是要鼓励我们回到生活本身,让每一个活着的人可以将TA的活法以TA独特的方式讲述出来,这就是叙事的方式。能够用这种全然欣赏的心态去听每一个人所讲述的TA的独特故事,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本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很多我们觉得应该很可怜的生活方式,其实在体验者那里可能不是那样的。一位父亲曾经带着孩子来找李老师咨询,说孩子在学校里太过孤僻。在父亲的讲述中,孩子的母亲早早去世,父子两人相依为命,经历了不少坎坷曲折。父亲认为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童年,才让孩子成了今天这样。李老师转过去问孩子,你觉得呢?孩子抱怨:我着急想要知道怎么和同学好好相处,但是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是因为我没有妈妈,同情我,让我找医生做心理疏导......好像当我们有一颗去帮助别人的心的时候,似乎却不太允许别人好,就会觉得别人好的很诡异。更诡异的是这居然是一种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帮助”本身是带有一种评价在的——你过得这么不好,你肯定每天都很难过吧,你肯定快乐不起来。但其实,快乐与不快乐,本质上都是一种体验,无所谓好或者不好。不必让生活支离破碎地分为三六九等,有高下、内外之分。我们可以用一种全然欣赏的方式,就像我们欣赏天地自然之美一样,去欣赏每一个人的人生或者每一段人生。这样的生活就到了一种“境界”的高度,所谓是“信手拈来俱天成“。五
好了,兜兜转转,终于回到最后一个问题:我该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们的回答很简单:不知道。借用梁漱溟先生的一句话:“我们的人心即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即是我们的人心”。人心太复杂,说不清道不明,怎么能知道。但是这个问题有答案吗?有!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老子说:“道法自然。”达摩说:“把尔心来,吾为汝安之。”答案都在这里了。如何理解呢?不可说。因为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在继承着古圣先贤的智慧。那种文化传承每一点的关联,都是我们对于古圣先贤智慧的运用。你在借圣人言,我在借圣人言,哪有什么高下低劣之分。但好在圣人如钟,不扣不鸣。这些智慧还可以被掰开了,揉碎了,换一种现代的、心理学的讲述方式,变得更加生活化一些,浸润在每一个生活的故事里。这恰恰是叙事所擅长的,也是李明老师所擅长的——用生活化的叙事心理去讲述生活,带着前所未有的眼光去欣赏生活。这也是这门课的起心。扫码跳转,开始学习活动期间,享3人团购价优惠哦~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关于这门课的题目,我们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由李明老师拍定这一主题。所以这是一门叙事+心理+中国传统,去思考如何好好生活的课程。李明老师是谁
寰宇养正学术引领者,被誉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东方心理学博士,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督导专家。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叙事心理学部主任委员。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与治疗学组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委员会常务委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颇有建树。作为特邀专家先后参加汶川、舟曲、玉树、盈江、雅安等多次国家大灾心理援助工作,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心理学志愿者+投入抗疫安心行动。作为学术观察员受邀参加Rio+20联合国人类可持续发展大会。(李明老师的头衔和经历实在太丰富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听课的时候你们可以慢慢体会:)李老师精于国学与国学心理学,但同样有接地气的能力,将晦涩深奥的观点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这门课程你可能的收获
1.更好的心理灵活性2.成为一个具有疗愈作用的人3.换一个观察生活的视角4.用现代的眼光回味中国传统文化5.开启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课程大纲
课程价格
活动期间享三人团购价99元扫码跳转,开始学习课程形式
共30讲音频课,每节课15-30分钟。QA
Q1:课程购买后是否可以申请退款?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一旦出售,不予退款。Q2:课程可以一直听下去吗?A:购买后,即可享有永久无限次回听权利。Q3:购买后我该如何观看课程?A: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