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科创会客厅杨秀敏我用诗歌讲述从军报国的人

发布时间:2024/4/12 21:42:45   点击数: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刘娥/文钟华登/图

距离去年来深做院士讲座,已一年有余。受疫情影响,退休后的杨秀敏在北京家里深居简出,闲暇时间大多还是给学生指导论文或课题。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仍然表示,希望疫散后再次来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和深圳结下不解之缘。杨秀敏回忆,那时来趟深圳不容易,还需要办理边防证,“现在深圳变化太大了!”他为深圳取得的成就盛情点赞,“40年来,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奇迹,代表了全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说到杨秀敏,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和诸多默默奉献的同行一样,杨秀敏参军50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国防科研工作。从武器爆炸效应的数值模拟到防护工程的系统论证,杨秀敏以科技强军、铸盾报国为毕生追求,努力建设“地下钢铁长城”。

杨秀敏接受《深圳商报》的专访,纯属偶然。年7月,杨秀敏脱下戎装,挥毫写诗记录军旅生涯。8月底,应邀登上深圳市人才联合会主办的院士讲坛,讲“从军报国的诗意人生”。在他的笔上,既有“山河再谱新章,起宏图,工兵战旗扬”的铁血豪情;也有“望穿秋水泪已干,鸿雁传语聊胜无”的儿女情长;更有“夜卧无眠烟充饥,晨思有得茶做羹”的苦心钻研。

┃谈诗歌:脱去戎装免冠戴,本来面目是书生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注意到,您的讲座名称叫“从军报国的诗意人生”。能否给我们说一说,这个主题背后有什么故事?

杨秀敏:我是年入伍的,到退休已经50多年了。年4月,我认为“团队带出来了”,就主动递交了退休报告。之后,我开始清理文件档案,找出了很多老照片和旧诗稿,勾起了几十年从军历程的回顾和缅怀。本来只是自娱自乐,发在了朋友圈。大家看了之后,都说“编本诗集吧”。于是,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来整理和取舍。今年7月退休命令下来,这本《军旅诗影选》也同时出版了。这本诗集,记录了我从入伍到退休这50多年的心路历程。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注意到,您是一个低调的人。此次来深参加讲座,为什么会选择诗歌来做主题?

杨秀敏:其实,我从来没有到地方办过讲座,这次到深圳是第一次。8月初,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到我办公室,邀请我来深圳参加院士讲座,让我讲讲工作和生活感悟。为什么会来?是因为这个院士讲座的宗旨是激励年轻人不要一门心思挣钱消费,要有点情怀有点意境。于是,我就来了,希望能把老一代人建设祖国的事情和他们说说。

说什么呢?我的专业领域是数值模拟,搞编程,不是同行很难交流,对大众来说很专业,也很枯燥。诗集整理出来后,开始真没打算给人看。受到邀请,当时我想,这本诗集就是我从事计算力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和体悟,拿来讲讲或许大家会觉得很新鲜。做这个决定时,我也挺忐忑,闪过一个念头:院士来讲诗歌,会不会被笑话?万一下面的听众里有诗人有作家,那我就不好意思了,真是有点无地自容。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看到您在今年(年)6月写了首《退休述怀》,当中有这么两句:“脱去戎装免冠戴,本来面目是书生。卸掉责任一身轻,看薄利禄淡功名。”您是理工男,为何如此热爱诗歌?

杨秀敏:我们那个年代当学生,是文理不分家的,我看课外书籍比较多,而且都是文史类。我的《二十四史》,是大学毕业前后一本一本凑齐的,那时候最贵的也就不到一块钱。

我的办公室有一面墙,全是技术资料,这面墙上的书从不往家里拿。家里也有一面墙,全是文史哲书籍,基本也不往办公室拿。这些书拿到办公室,总是被人借走,像《史记》都买了三次,第一个版本还是“文革”前。

我写诗离专业很远,格律平仄没那么讲究,学生们有时还笑话我“有点土”。我就是有这个爱好,写诗都是当时情绪的反映,能够看出我的心路历程。

┃谈学术:夜卧无眠烟充饥,晨思有得茶做羹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在诗集中看到了一首《夤夜编程》,当中有两句:“理顺逻辑如抽丝,调通程序似攀登。夜卧无眠烟充饥,晨思有得茶做羹。”这真实反映了您的科研场景,也让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感同身受。能否介绍一下您当时写诗的感受?

杨秀敏:这首诗写于年,当时我在河南洛阳工作。计算力学和数值仿真的研究是十分枯燥和辛苦的,我经常鼓励团队要有十年磨一剑、坐穿冷板凳的劲头。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还注意到,您出版过一本《坚韧的盾牌:中国筑城史话》,这本书被评为“年度科普佳作”。我们想问,“大院士”如何写“小科普”?

杨秀敏:院士做科普,太专业没法讲。当时,《人民防空》杂志邀我开专栏,每月一篇,目的是普及国防知识。这就有了《铸城史迹寻踪》,我写和铸城有关的知识,讲中国城池发展历史。比如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是在河南的楚长城,还有从现在济南延伸到海边的齐长城,再到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每写一地,我都会考证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看很多资料。

写这个专题,我体味到了记者之苦。编辑要求每篇文章写字,还要附上照片,按时交稿。有时杂志社催稿了,我就不断翻资料赶稿,还不时让学生有机会顺带拍点照片。5年时间,我一共写了60篇,后来感觉花费精力太多影响工作想停掉,但有出版社找上门让我再整理,于是出版了《筑城史话》。

┃谈家庭:异地分居苦难述,妇怨子啼两不顾

读创/深圳商报:我们在诗集中看到,您给妻子写了不少篇目,比如《鸿雁传书》《告别龙门》。当中的句子“夫妻姻缘三生石,家庭维系两地书”“异地分居苦难述,妇怨子啼两不顾”等等,都让人为之动容。能否说一说,您对爱人感情有多深?

杨秀敏:这句话要修正一下,不仅是感情很深,而是感觉欠得很多。我在洛阳待了20年,结婚后两地分居是18年,年才调回北京得以团聚。

我在家里经常和孩子说,军功章的功劳有四分之三是母亲的,四分之一是孩子的,而我是负责领奖的。我俩初中高中都是同学,儿子曾经笑话我们是“早恋”。我在北京上学,她在天津,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走在了一起。她一个人带孩子,一个人管家,两个孩子都是她带大的。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管过。有时我开玩笑说,王宝钏为薛平贵在寒窑中苦度18年,她就是王宝钏。

以前不觉得这是多么大的付出,后来有年轻人因为两地分居要求组织调换工作地点,直接对我说:“别说18年,18个月我都受不了”。从年轻人的话中,我体会到爱人的不容易。

读创/深圳商报:央视的纪录片有这样一个细节,说的是爱人临盆前,您有工作任务需要按时出差。于是,您进行了“催生”?

杨秀敏:这件事后来回头想,其实挺冒险。我记得老大预产期是年元旦前后,而我需要在1月5日前往新疆。拖到三号四号,孩子还没有动静。我着急找医生问咋办,医生建议多活动。

我决定带她去爬景山,爬完山妻子感觉挺累,当天晚上就生了。医生知道了这事,“批评”我说:要是把小孩生在山上,是很危险的。所幸的,这没有发生。5号凌晨,我把母子俩接回家,然后下午坐上火车出发了。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年后了。

┃谈育人:竖子成名心忐忑,巨人肩上更望远

读创/深圳商报:在诗集中,我们看到了您写了一首《当选院士》,当中写道:“竖子成名心忐忑,巨人肩上更望远。”从诗句中,我们能够读出您的自谦,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感受吗?

杨秀敏:年,我当选为院士。但我认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老大,是我的老师和他们那一辈人把我推出来的,因为他们认为我作为年轻人更需要鼓励。因此,我才会说“巨人肩上更望远”。当了院士,我要带团队,到了这个位置也要把下一代人推出来。

读创/深圳商报:近年来,您带领的团队成果丰硕,但我们看到,您从来没有在团队项目署名,这是为什么呢?

杨秀敏:我的老师甘为人梯,而我有责任接着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所以我当了院士带学生,一直到现在,获得的成果基本不署名。我的学生在防护界都小有名气,不少人都是技术专业。现在我退休了,我感觉自己的成绩很有限,但我同样可以说自己尽到了责任,把应该干的干了,对得起老师,也对得起学生。

“害羞”的院士

和77岁的杨秀敏院士对话,感受最深的是“害羞”。

第一次“害羞”,是关于诗词。理工男写诗,院士总担心难免贻笑大方,毕竟格律平仄没那么讲究,但是老人也坦言:科学排斥虚假,写诗时的情感是真实的。不过读读这首《数值模拟·西江月》,“介质畸变趋大,网格划分更细。数值计算显威力,模拟侵爆真谛。”诸多专业数语一气呵成,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次“害羞”,是关于家庭。问起初中、高中都是同学的妻子,老人红着脸说:“儿子都说我们是早恋。”尽管老人一再说,自己对妻子是亏欠很多,但诗句里却是真情流露。比如纪念金婚,老人既写“两地分居十八载”的思念,也写“异乡同梦几度春”。

第三次“害羞”,是关于荣誉。关于院士的头衔,老人一再声称自己并不够格,根本就是业内的老大,是老师们扶持后进,把自己推了出来。“我想,我对得起老师,也对得起学生。”老人在采访结束时,“害羞”地给自己进行了总结。事实上,老人甘为人梯,不仅带出了一群栋梁,而且从不在团队成果上署名。

是低调的处世风格,是朴实的情感流露,老院士退休时写了一首诗,坦言“脱去戎装免冠戴,本来面目是书生”,表白“卸掉责任一身轻,看薄利禄淡功名”。“害羞”的老院士,是真性情、真风骨。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67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