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佛宇丨浅谈人生目的确立法喜愿生心
“念佛人求现世利益就要发起愿生心,往念佛往生方向靠,自然能得佛力强力加持。”
人生目的——确立篇
师父曾说:念佛人是这世上生活质量最高的一群人。可为什么很多念佛人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呢,甚至一些专修多年的念佛人在生活中也是烦烦恼恼呢?念佛人这么烦恼的生活,算是生活质量最高的一群人吗?念佛人怎么应对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呢,下面从人生目的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
佛法讲“人生目的”的条件是“只要达成,何时死去都可以,都心满意足”的心境心情。释尊开示能满足这人生目的条件的是“依靠佛法,出离六道轮回”,亦即是说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离轮回”。而在末法时代,能让我们完成“出离轮回”这目的的方法只有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直接点说人生目的就是念佛往生,我们就是为了念佛往生而活。
如果你的学佛目的是求人天福报,求现世享乐,可以说你学佛的目的是很初级的,你的现世目的就算看似一时达成了,因这世间是无常的,所以你世间的目的注定是无常的,没法完成的,不断遇到种种烦恼也是必然的。没有明确落实自己的人生目的,这也是很多念佛人,甚至是专修多年念佛人遇到很多烦恼的原因。
反之,用“念佛往生”这人生目的的镜子来对照生活中的苦恼烦恼,就会发觉这些烦恼一下子变轻变淡了。如孩子不听话,家庭不和,工作不顺等这些苦恼。问下自己,我是为了孩子听话,为了家庭和睦,为了工作顺利而活吗?孩子听话了,家庭和睦了,工作顺利了,我就能心安满足的死去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这不是我的人生目的,那完成不完成,有那么重要吗?既然这事不是最重要的,那我还必要去为这事烦恼太多吗?
像我以前的中考,考的主要科目有六门,而历史地理生物三科属于次要科目,这三科不记入中考成绩的,那这三科考的成绩再差,我也是不会起太多烦恼的。
师父说:有佛念,有饭吃,人生一百分。有佛念,没饭吃,人生还是一百分。
这话站在人生目的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念佛必定往生,有佛念就是人生根本目的达成了,所以就是一百分了。有没饭吃比喻人生顺境逆境,而顺境逆境都不影响我往生,那我也就不必要为逆境烦恼太多了。
师父说:为了往生,即使每天念一声佛也是真精进。为了现世利益,每天念佛三五万声也是假精进。打个比喻。就像开车去目的地,方向正确的话,时速就算是一公里也是朝目的地靠近,是真前进。方向不正确,在原地绕圈圈打转转,时速就算二三百公里也是假前进。
求现世利益,求人天福报,就是在三界六道里打转转,而三界是颠倒相、虚伪相、污染相、破坏相、轮转相、无穷相。所以求现世利益,每天念佛三万五万却依然苦苦恼恼也就不奇怪了。更别说念佛念得少的人了,你苦恼更是必然的。所以念佛人要调正自己的人生目的,让名号大愿车向真正的目的地方向前进。
师父说:念弥陀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我的理解是,念弥陀名号即是说人生目的达成了,凡夫的日子什么因缘就什么因缘过,有钱就有钱过,没钱就没钱过,都可以,顺境逆境都随缘接受。
一些念佛人把这话理解成“念弥陀名号是为了过好凡夫的日子”。而凡夫观念中的好日子就是家庭好工作好孩子好房子好身体好名声好钱财多等等条件,当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好日子的条件时,心就会起烦恼,会埋怨佛,心想自己念佛了,佛怎么不帮我,念佛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不顺。原因是没有确立真正的人生目的。
俗话说“人生如棋”。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决定胜负就是看谁先吃掉对方的“帅”或“将”,即是说只要能达成吃掉对方的帅将这目的,牺牲再多其他的棋子也是值得的,也是胜利的,赢棋了,牺牲的棋子也会因最终的胜利而英魂长存。从人生目的来理解,牺牲再多其他棋子就是比喻遇到种种不顺逆缘烦恼,只要达成念佛往生的目的,那么遇到的种种不顺烦恼到最后心里也是有安慰有喜悦的,就像丢了棋子却赢了棋一样。
俗话又说“人生如戏”。但世人多是入戏太深,假戏真做,而娑婆的戏份又是苦多乐少,所以注定了演悲戏苦戏烦恼戏是常态。念佛人把人生目的确立起来,知道念佛必定往生,心就能跳出戏外,以极乐嘉宾的身份回头看待自己娑婆的角色,就算演一个身负外债贫困潦倒的角色又如何呢,演个带顽皮孩子的单亲妈妈又如何呢,没有演员为戏里角色欠了多少外债而真苦恼的,演戏里的单亲妈妈也不会为孩子顽皮生病不听话等等而真苦恼,她知道一出戏,这孩子不知道多健康多听话乖巧呢,这戏中的苦都是假的,演戏而已。相反想到阿弥陀佛导演给的酬劳是真的,演个小角色就可以得到极乐这么高的片酬,多爽啊。睡梦都能笑醒。
话说回来,凡夫演戏还是会有点苦累的,但演乞丐怎么都比真乞丐好过很多的。
俗话还说“人生如梦”。但世间人却多是沉睡在梦里,而轮回的大梦又是恶梦多美梦少,所以常沉浸在逆缘苦境的恶梦里,苦是自然的了。念佛人觉得苦是因为还没醒,或者是半梦半醒,佛号提起时,清醒一下下,佛号停止时,倒头又睡着了,烦恼梦魇又来了。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的,知道自己念佛必定往生,就能经常从轮回的大梦清醒过来,清醒的人对梦境里的恶缘逆境自然能淡然处之了。
说下自己,因为我得了重病,不能出门,不能工作,所以常让父母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一次父亲在外面回来,满是愁容,数落起我,说我不争气什么什么的。我听完,知道爸出去又是和别人家长里短聊天去了。于是我问爸: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老是和同学们比较谁的文具好,谁的衣服贵,谁的球鞋名牌,谁的零花钱多,那他是个好学生吗?他的思想是不是有问题呢?
“这当然不是好学生了,思想非常错误。”爸没好气地回答我。我接着说:如果我是那个学生,你会怎么教育我呢?
爸来劲了,坐直腰正色地说:做学生最应该比的是学习成绩,比思想品德。老比那些没用的,好像觉得胜人一筹,不好好学习,等将来出到社会你就知错后悔,到时有苦你受的。另外,做学生不比学习比衣服文具鞋子这些没用的,说明你还很幼稚,很不成熟。
我点头赞同说:做学生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修养,当然应该比的就是学习和品德了。但若站在人生的角度,我们人生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应该比的是什么呢?是比谁家有钱有势,谁的工作好,谁家儿孙多,谁的楼房高吗?
我爸深思了一下,深锁的额头开始舒展开了,说:人生最终应该比的还是谁能解脱,谁能往生极乐。
嗯,我接着对我爸说:人生不止一世,就好像人生不止有今年,还有明年后年大后年……如果你硬把权财名利这些当成人生目的来比较的话,你也不用忧愁,因为人生就像马拉松,你现在这世这段路只是暂时落后了点而已,后面还有很多世可以赶上来。就像世间很多人事业今年失败了,不代表明年失败,不代表以后失败。很多人失败了,后来努力几年又重新站了起来。现在我们知道念佛必定往生极乐,掌握了改变我们今世以及无量后世的真理,我们将来只会过得越来越好。
我爸听了,心情慢慢平复了,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我帮爸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的,打那以后,爸对闲言碎语是非就慢慢有了抵抗力和免疫力。
如何确立落实自己的人生目的,我是看慧净上人写的《人生之目的》,还有看净宗师父在南宁对大学生讲《人生的目的》的版本,上人和师父讲的更全面更详细。两位师父讲的《人生的目的》,我都看了几遍,弘愿寺出的书,这书算是我看得最多遍的,所以感受也会深点。
小结:
确立了人生目的是往生极乐,但达成这目的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念佛。上面说的人生目的是念佛往生极乐,其实就是把目的和方法结合在一起说了。因为落实人生目的最后都归到佛号上,归到念佛上。也就是说,想生活平安顺利点,就得多念佛。多念佛,烦恼自然少。
人生目的——法喜篇
有人问:佛号里有这么多功德利益,为什么我念佛了,却没有什么法喜呢?
我说:你对佛号的功德利益是真的了解吗?了解了,是真的相信吗?一般来说,对佛号功德了解相信多少,法喜就会有多少。
打个比喻:
像春节父母给刚会走路说话的小孩发红包,给他百万支票的红包,他拿着也没多少欢喜心,反而给他一包糖果饼干就很开心,这糖果很甜,那饼干很香,真好吃啊。百万支票比喻佛号,糖果饼干比喻凡夫学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小感应或比喻现世利益。
佛号是摩尼宝珠,佛号是万德洪名,佛号具足无上功德。很多人虽然都听过看过这样的话语,但在脑海里却只是浅层的,流于观念概念性的,不是真正的了解懂得。就像大人对小孩说,这百万支票可以变现出很多糖果饼干,还可以买很多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等等。这些话对于小孩子也只是很浅层的。这么小的孩子甚至都没有什么金钱的概念。
念着佛号没法喜,说明自己就像那拿着百万支票的小孩子,不是真的了解相信佛号的价值。想有法喜还得多听听师父的讲法,多了解了解佛号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力和我们关系最大的就是我们念佛了,佛能救我们去极乐。
另一方面,念佛没法喜,是没有从人生目的这方向去思维。
打个比喻,像春节返家的人,他坐在回家的车上,能让他从根本上生起欢喜心的是什么呢?是有个好座位吗?是有人结伴同行吗?是旅途不受颠簸之苦吗?不是,这些都不是。而是回家,回家和亲人团聚。没有达成回家这个目的,车况路况再好都支撑不起欢喜心。就像坐车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坐错车了,这车目的地不是回家的,而是到另一地方的,这时候,车况路况再好又怎么样,你的心还欢喜得起来吗?
看看春运返家的人,那场面是人挤人,行李大包小包,车厢空气混浊,还要防范暗处的小偷扒手等等。有人戏说春运像长征,但只要能搭上回家的列车,一路上受再多的辛苦波折颠簸,都是值得的,都是有安慰有欢喜的。
坐车回家比喻人生目的念佛往生,车况路况比喻现世利益。
念佛没法喜,想想自己是不是把法喜建立在现世利益上呢,念佛让我工作好家庭好生活好,这样就有法喜,反之就没法喜。这样的思维就像春节返家的人把欢喜心建立在好的车况路况上,而世间利益的车况路况是无常的,无常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定也是无常的,怎么法喜得起来呢。
念佛人应该把法喜建立在正解的人生目的上,建立在念佛能回极乐故乡上。因为念佛必定往生,念佛人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是以法藏菩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真实誓愿做保证的,这样才会有法喜。念佛往生这法喜才是真实的,自然的,长存的,源源不断的。
引申:
上人和师父说,念佛人不必追求和执着法喜,有没有法喜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应该以平淡平静的心态对待。
接上面的比喻,小孩长大了,终于懂得百万支票的真正价值了,欢喜心是满满的,但之后他又开悟了,那百万支票是他自然应得的,父母的钱最后都是由他继承的。又像你在墙角捡到百元大钞,白捡得钱,很欢喜,但随即你发现这是自己家的墙角,这一百元是自己以前丢失的,你白捡到钱的欢喜心就平淡平静下来了。
极乐于念佛人也一样,刚开始以为念念佛就能白捡到极乐世界,很欢喜,但明白了极乐是我们本有的故乡,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极乐的一切本来就是我们的,这样我们念佛就会平淡平静下来。
小结:
法喜应该从人生目的方向来思维,但怎么落实还是归到念佛上来。
人生目的——愿生心篇
说愿生心,可以说是人生目的换个说法。因为我的人生目的是念佛往生,所以我愿生极乐。因为我人生目的是愿生极乐,所以我要念佛往生。
师父说:愿生极乐,就是听弥陀的话、听诸佛的话。愿生不愿生,听不听话,福报相差太大,至少相差三大阿僧祇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佛一句话,胜修三祇劫。这也是愿生的念佛人现世过得平安和顺的原因,如果你念佛还过得苦苦恼恼的,发起愿生心吧。
师父说:阳光、空气、土壤、肥料、水分,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已准备好,只等种子发芽。种子一旦发芽,阳光、空气、养分自然成为种子的助力,而种子也自然摄取各种因缘,茁壮成长。阿弥陀佛、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因缘也早就准备好,现成的在那里,单等我们发心。我们一旦发心,自然众缘和合、众缘成就,哪里又有什么难事呢?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田地里没有种子,那阳光、空气、土壤、肥料、水分这些就派不上用场,就毫无意义。那心田呢?你有没有在心田里下种子呢?
有人说,我下种子啊,还下了很多呢,只是我下的是希望现世过上好日子的种子。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真实来说,我们每天播下的都是贪嗔痴三业的种子,你说这样的种子能结出什么好日子的果实呢?再回头说你播下的既然是留在娑婆过日子的种子,那请问你感召来的会是什么缘分呢?当然是让你继续留在娑婆的助缘了。而娑婆是五浊恶世,佛陀常言「人生是苦」,故佛陀初转法轮时第一句便说「苦集灭道」。所以你想在此娑婆过上好日子,注定希望是落空的。如果在娑婆能过上好日子,释尊也不用劝我们愿生极乐了。
有人说,我也有下愿生极乐的种子啊,那我为什么还是过得这么苦恼,阿弥陀佛怎么不帮我?
我说,你是真的下了种子吗,你下的种子又有多少呢?像一块田地,稻谷的种子就下了那么三五颗,其他的都是野草的种子。请问你这块是稻田呢,还是草田呢。
曾听到个故事,哲学家问弟子,如何去除田地里的野草。弟子七嘴八舌地说:用铲子铲,用火烧,用农药等等。但实践证明弟子们说的方法都是不究竟的,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后,哲学家说:去除田地里野草,只需种上稻谷就行。稻谷种多了,给野草生长的地方就少了,就没了。
念佛人遇到世间的苦恼,然后想用世间的方法来解决,就像上面弟子们的方法,解决了一个苦恼,又会有新的苦恼,苦恼不断。而发起愿生心,就像哲学家的方法,心田里种满了清净的莲花,那烦恼草自然就少了。种莲花就是比喻发起愿生心。
有人说:那些弟子真笨,俗话说,斩草除根。把那些草连根都拔了不就完事了吗?我说:你的想法是很对的,想斩断轮回的烦恼草,就得拔掉轮回的根。拔掉轮回的根就是出离轮回,出离轮回就要念佛往生。
师父说念佛只求现世利益不求往生,是不能往生的。所以要我们发起愿生心,念佛必定往生。师父又说:无愿无不愿,也必定往生,因为名号自然之所牵的缘故。“无愿无不愿”就是指虽不求往生但也不反对往生,而不反对往生就表示放弃留在娑婆。因为极乐和娑婆只能二选一。
所以针对我们求现世利益想留在娑婆的人,还是要提醒自己要发起愿生心的。愿生极乐的莲花在心田里慢慢种多了,那贪嗔痴三毒的野草就慢慢少了,自然现世就过得比较平安顺利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你有种下愿生心的种子,所以你有苦恼,可以说正是佛菩萨眷顾你的结果。
师父说:信仰的花,要苦痛的水来浇灌,这可能是唯一的办法。钱买不来信仰,知识教不出信仰,软言赠送不了信仰,厉言灌输不进信仰,顺境更是直接埋葬了信仰。只有苦,才是信仰的营养——苦恼的人有福了。
师父这说的信仰内涵很大,对于念佛人可以直接理解成:信仰就是信念佛能往生;信有愿生心,念佛就必定往生。
苦恼的人有福了,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因缘。苦能让人启觉,苦能让人回头。《观经》的缘起,也是贵为王后的韦提希夫人遇到逆子的大苦恼,才生厌离心,求释尊为她讲无忧恼处,最后韦提希夫人选择了愿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说念佛人遇到苦恼反而是佛菩萨的眷顾呢?打个比喻,一个学坏的孩子,在外面受挫折受苦了,在外面闯祸被人打骂了。回到家里,还要被父母责备批评,甚至父母还会打骂孩子。请问父母打骂孩子和外面人打骂孩子的性质是一样的吗?不是。孩子在外面被打骂是他闯祸的结果,而父母的打骂是教育孩子,是希望孩子改过自新,做个好孩子。而孩子明白了这道理,改过来了。请问父母还会打骂他吗,学好的孩子到了外面自然不会闯下什么祸事,自然也不会招来别人的打骂了。
不信佛念佛的人遇到苦恼逆境,就像坏孩子在外面闯祸被人打骂,这是他的正常果报。信佛念佛人遇到苦恼逆境,就像父母的打骂,希望孩子改过自新,做个好孩子,这是父母的爱。佛菩萨调摄因缘让我们受苦是希望我们要改过,不要留恋娑婆,要转个方向,愿生极乐,那才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这才是佛菩萨的真正大爱。心改过来了,苦自然很快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想现世过上少烦恼的好日子,就要发起愿生心。像印光大师说的:真求往生,世间福报不求自得。
有人说凡夫“纵发清心,犹如画水。”稍纵即逝。这样的愿生心有用吗?
如果没用,佛经和祖师就不用劝我们发愿生心了。
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里说:“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因这愿生心的源头是阿弥陀佛塞到我们心里来的,是佛心,所以这心是清净的,因为是清净的,所以是真实的,因为是真实的,所以是不被破坏的,是有用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愿生心如画水般稍纵即逝,是因为我们善心微故,如白道只有四五寸宽,又因水波常淹湿白道,火焰常烧过白道。所以贪嗔二河偶尔退去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下面的白道,所以我们念佛表面看是经常走在贪嗔两河上,其实我们是走着下面的白道上,也正因为白道是真实的,是坚固的,是不被贪水嗔火破坏的,所以我们才不会掉到二河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
“纵发清心”的清心也指圣道门解释的清净心菩提心之类的,而凡夫发起的这类心是不清净的,是不真实的,是可被破坏的,自然如画水般很快消失。
小结:
发起愿生心能现世平安顺利少烦恼,能得大福报,但愿生心最后还是落实到佛号上,归到念佛上。
人生目的——佛愿篇
对于愿生心,佛经祖语是怎么开示的呢?
《大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
对我们来说,释尊出世就是让我们获得真法利,就是宣说念佛法门,就是为我们指明人生目的方向,就是要我们念佛愿生极乐。
《大经》又云: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
这也是劝我们要放下现世的事情,应该求往生,极乐才是真的乐。但是我们薄俗,多是想着世间家庭儿女工作钱财等等不急不关人生目的的事。
《小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小经》又云: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小经》还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小经》是净土三经的归结之经,是释尊不问自说的经典,而就在这短短的《小经》里,释尊竟然三次劝我们要发起愿生心,要我们愿生极乐。
三次啊。套句网络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愿生心的重要性就不解释了。
《往生论》云: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往生论》又云: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往生论》再云: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弥陀化身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法事赞》里多次说到要“愿往生”。《般舟赞》更是通篇劝“愿往生”。
我们发起愿生心,是快速度过现世逆缘逆境等等烦恼的好方法。当然,顺境就更顺了。为什么呢?顺佛愿故。
俗话都说,顺流而下,顺势而为,顺理成章,一帆风顺,名正言顺。和顺沾了边,就能出力少而得效速。
善导大师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顺了佛愿,连往生成佛的大利都能得到,何况现世小利呢。
所以发起愿生心来念佛,是顺弥陀的愿,是顺诸佛的愿,自然能迅速得到佛的大愿大力调摄加持。顺着佛愿的功德手,牵点现世利益的小羊小马自然不在话下,顺着佛愿的功德藤,摸点现世利益的小瓜小果又有何难。
打个比喻,两小孩上学,父母的心愿是希望他们听话好好学习。一小孩很顺父母心愿,很听话,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另一小孩不顺父母心愿,上学是为了混日子,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甚至逃课到外面玩游戏。那同样是向父母求财,一小孩是花钱买书和学习用品花多了,没钱用了,那父母会给吗?当然会,很爽快就给了。另一小孩是花钱在玩乐上花多了,没钱了,那父母会给吗,我想一般父母是不给的,或审慎的给一点够他吃饭的钱,玩乐的钱就别想了。
又同样是求父母买新衣服,前一小孩说:爸妈,我的衣服破旧了,同学们都经常笑我,我经常为这事情绪低落,上课都不安心,走神,给我买件新衣服吧。父母听了,一方面会安慰开解孩子,不要为衣服破旧而烦恼,要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学生最应该比的是比学习,是比品德。另一方面也会为孩子买新衣服,让孩子能专心学习。而另一孩子说:爸妈,我的衣服破旧了,同学们都经常笑我,我去到外面,别人都不拿正眼看我,不愿和我玩,我都不想出门了。给我买件名牌高级的衣服吧,把同学们都比下去,让我也取笑下他们。这样我到外面,别人就和我玩了。假如你是他父母,你会同意吗?我想是不会同意的。父母会以教育为主,教育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孩子不要攀比物质,要比就比学习。破旧衣服让你不想外出,而外面的人又不和你玩,那正好,你可以老实待在家里学习了。至于新衣服,还是等你思想改过来再说吧。
那念佛人如何顺佛愿求现世利益呢?如求病愈,发起真切愿生心,(所谓真切,就像外出打工者想回家的那种真切心情就行,这是凡夫能够做得来的。)然后这样思维:阿弥陀佛,我是真愿往生的,但我不想病怏怏的往生,病痛挺苦的,我想身体好起来,自在点往生。那阿弥陀佛会像上面比喻的父母一样,一方面会安慰开解我们:不管你病好不好,念佛必定往生,往生了,自然就没病苦了,但受诸乐了。你求病好,病苦没了,但你还是会遇到新的苦,新的烦恼。你要建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另一方面佛为了让我们对往生安心,也会满我们的愿,让我们快快好起来。
一些念佛人求病愈就像第二个孩子。心想:阿弥陀佛,病苦让我都不想出门,出了门,也没有什么朋友愿意和我玩。求你让我身体快快好起来吧,这样我就可以继续在世间和朋友们玩乐了。这样的心思,阿弥陀佛怎么会满你愿呢。反尔觉得病苦正好,可以让你老实待在家里念佛。但只要你思想改过来,转到愿往生上,病苦就容易过去。
又如孩子顽劣,顺佛愿的思维是:阿弥陀佛,我是真的愿往生,但看到孩子这么顽劣,我担心我走了,更没有人管教他,他这样的习性在成长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打击挫折,他的前途命运将是一片黑暗,我也是个凡夫母亲,割舍不下孩子,愿阿弥陀佛帮我调摄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乖巧,信佛念佛,看到孩子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我就可以安心往生了。而阿弥陀佛一方面会这样开解你,不管孩子多顽劣,乖不乖,信不信佛,你念佛都必定往生,往生了,你就有大神通大能力大智慧,可以时时守护在孩子身边管教他。不必为孩子顽劣的问题担心的。另一方面阿弥陀佛为了让你安心念佛往生,还是会满你愿,帮你调教好孩子。
同样是孩子顽劣,一些念佛人的思维是:阿弥陀佛,孩子这么顽劣,成长过程中,我得为他操少心啊,而他这样的习性,长大成人后,那得给家庭带来多少烦恼。现在孩子这么顽劣,我在人前都抬不起头,都不愿探亲访友了。愿阿弥陀佛帮我调摄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乖巧,将来能出人头地,有出息。心想着有个出息的孩子,自己脸上就有光,以后就能安心享受儿孙福了。这样的心思,阿弥陀佛会满你愿吗?反而觉得孩子顽劣让你断掉很多杂缘,让你老实待在家里念佛。但只要你思想改过来,转到愿往生上,孩子的顽劣就容易转变过来。
所以念佛人求现世利益就要发起愿生心,往念佛往生方向靠,自然能得佛力强力加持。反之,为求长期停留在娑婆而求,收效甚微。不顺佛愿故。
善导大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欣慕极乐,愿生极乐,心常居在极乐,现世的烦恼怎么能找得到这颗心来烦呢?所以愿生心切的念佛人现世过得安稳逍遥自在平安喜乐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人问,善导大师六字释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既然名号里包含有愿生心,那我们在名号之外再发一个愿生心,是否多余,头上安头呢?
不多余。上面引用的经文祖语就是要我们发起愿生心的,愿生心能把我们埋在娑婆的头转向极乐看,这不是凡夫头上安头,而是和佛心心相印。
小结:
诸佛的心愿是希望我们愿生极乐,如何才能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最后依然是归到佛号,归到念佛上。多念佛。
人生目的——达成篇
有人问:发起愿生心是不是就能早往生呢?我虽念佛,怎么觉得极乐离我很远呢?
觉得往生远,就会觉得极乐远。
打个比喻,人到中年如外出工作的人到了年中,想家了(极乐世界),想家里的父母孩子了,但又想到正常要年底才想回去(寿尽往生),离回家时间还很长,这样思乡的心就苦,工作生活都提不起劲(没法喜)。但现在你遇到了一位大富长者(阿弥陀佛),对你说:你想什么时候回家都行(愿生心),路费工作什么的我都能为你善后,你的老板(世间,无常)我和他也很熟,打过招呼了,你不想在他那干了,我那有更好的工作和职位。有了大富长者的保证,你就会觉得离家很近,心有欢喜,即使工作交接(自身因缘业报)一时未能马上回家(还没往生),但内心已变了个样了,有盼头,有干劲,有活力,有安心欢喜。
《法华经》言: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大经》言:
五浊恶世,五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善导大师言: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般舟赞》:
如此逍遥快乐地,更贪何事不求生。
古德言:
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往生礼赞》:
欲得无生果,彼土必须依。愿生何意切,正为乐无穷。
《庄严经》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从佛言祖语可以看出,娑婆世界是很苦的,就像大火开始烧到身上来了那样,一刻都不愿我们待下去的,而极乐是真乐,希望我们速生极乐的。但佛又是恒顺众生的,我们虽愿生,但还不想走,甚至想长寿点再走也行。《念佛感应录》里就有人念佛求长寿得长寿的例证,有患绝症者本该命尽,但念佛了却病愈了,这也是念佛延寿的例证。
想想念佛求延寿都可以满愿,那念佛愿早往生是更顺佛心佛意,佛岂有不满愿的道理呢?如古代的莹珂法师,本来很有十年寿命的,他不要了,念佛求早往生,结果三天后,阿弥陀佛来接他往生极乐世界。又如《感应录二》王彩芹的姐姐,梦见观音菩萨来给她治病,但她却不想治了,希望菩萨早点接她往生,观音菩萨答应了。然后三天后,佛和菩萨果然来接她自在往生了。
很多人对死亡对往生有固定的思维和观念。觉得虽念佛,但人是要老死才能往生的,或者人是要病死才能往生的,又或者人是遭受意外横难死才能往生的。一个念佛年轻人无病无灾的,是不会往生的。
但《念佛感应录》的例子却是活生生的证明,如莹珂法师,山东青岛张氏,又如《逆缘》里被逼按猪腿让丈夫杀的念佛人蔡嫂。还有王呆头念佛往生。这些念佛人都是寿命未尽的年轻人,无病无灾的,但最后都念佛往生了。
反例就是《感应录二》王彩芹姐姐往生后,她姐姐的女儿因思母心切感得妈妈骑着狮子入梦,对女儿说:“你好好念佛,等三年我来接你。”但她女儿因不舍母子亲情,不肯答应她妈妈,不愿念佛往生,结果十多年过去了,她还是滞留娑婆。
宗道师父曾打趣地说:看《念佛感应录》,感觉很多人是被骗到极乐世界的。我也觉得他们是被无常被死亡逼迫而念佛往生的,多属被动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是辆车,那我们的灵魂神识就是驾驶员。而这个驾驶员因业力的束缚,终生被困在车上,是不能自如下车的。直到有一天,这身体的车破烂得再也开不动了(老死),或车上有些重要零件损毁,维修不了,车坏掉了(病死)。驾驶员被业力从车内拽出来,当然,念佛人是被佛的大愿业力拽出接住,直接念佛往生,不再轮回。而不信佛念佛的人,就顺自身的业力随业流转了。又身体这辆车,有天遇到车祸横难,这车全都撞烂撞废,不能开了(意外死)。驾驶员又是被逼走下这车,是念佛往生,还是随业流转,在此生命升沉的紧要关头,骗也得骗他到极乐去。虽然最后能往生,但这种被逼被动的往生,现实烦恼受苦是必然的。
与其面对被逼被迫被动地往生,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这驾驶员是可以主动自在下车的。并非要等到车烂车坏车祸才能下车。现在这车好好的开到了目的地,只要你愿意,愿生极乐,阿弥陀佛就有能力帮你解除车上业力的束缚,让你好好的自在下车。
善导大师言: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又言: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又说念佛法门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法门。
师父曾说个比喻:城里的孝子有出息有能力了,在城里安排好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所需,就一心想着接乡下的老父亲到城里享福。而老父亲因为留恋乡下的风土人情,不愿搬到城里住。但孝顺的儿子还是三邀四请老父亲到城里住,给父亲讲城里生活的种种方便好处,再对比乡下的种种不便苦处。老父亲有时为乡下生活不便烦恼时,偶尔会心思一下城里的好,但这种心思很快就淹没在乡下的风土人情中。虽然老父亲不愿搬到城里生活,但儿子清楚知道乡下生活的苦,还是连续不断地请父亲到城里生活。终于有一天,乡下的老父亲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了,对儿子说:我暂时还是舍不得乡下的风土人情,再说我这小平房还可以住,等这房子再破旧点,不能住人了,我再搬到你那城里住吧。儿子听到父亲答应了,就算迟点来也是高兴的。但儿子心底还是希望父亲早点搬到城里来的。
孝子比喻阿弥陀佛,老父亲比喻我们众生,《大经》说佛对众生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城市比喻极乐世界,乡下比喻娑婆世界。
我们的习性是留恋娑婆的,像老父亲留恋乡下。愿搬到城里生活的原动力不是他自身发起的,而是因为看在儿子的一片赤诚孝心而被动发起的,原动力是儿子的孝心。即是说我们发起愿生心的原动力是阿弥陀佛的佛愿佛心,阿弥陀佛十劫的呼唤邀请,今生终于感动了答应了,对阿弥陀佛说:我还是舍不得房子孩子等等娑婆的一切,等我真正命终的时候,你再来接我去极乐世界吧。
无常来了,不得不死,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地狱和极乐,那只好选极乐了。但要是能不死,有地狱,极乐,娑婆三个选择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先选娑婆,极乐次之,极乐只是我们在娑婆待不下去的备胎。这也说明我们是有多么的舍不得娑婆呀,极乐就那么不值得我们欣欣向往吗?
有些人说专修念佛决定往生了,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接就什么时候走吧,随缘吧。真如此,必定有深厚的无常观,无论大病小病,大难小难,都作必死想,就算平时无病无灾的,也作决定临终想,因为阿弥陀佛随时会来,无常随时会来。而事实上,我们是做好随时准备走了吗?不是。所以这个随缘其实随的不是阿弥陀佛的缘,更多的是随自身业报的缘。而自身的缘又是不清净的,颠倒的,虚伪的,污染的,所以念佛了,生活还是过得烦烦恼恼是必然的了。
就像比喻中的老父亲,知道将来搬到城里生活是必定的,儿子什么时候来接我就什么时候去,随缘吧。但儿子真要来的话,还是想着等我的小平房住破烂点再说吧。儿子你下次再来吧。
但如果老父亲哪天开窍了,欣慕城里的好,愿意快点搬到城里来生活。那你说阿弥陀佛这位孝子会不答应吗?你担心阿弥陀佛没有能力快快接你去城里,这可能吗?那为什么我还滞留在乡下,只因你愿生心还不够切,你念佛不够多。
乡下老父亲从被动答应到主动要求搬到城里的这种思维转变就决定了他能早点过上城里舒适方便的生活。
所以说真愿往生就能早往生的,愿生心有多切就能有多早。而王呆头念佛的故事,虽没说到他有多愿生,也没说到他有多留恋娑婆,就是“无愿无不愿”,佛力自然之牵引,佛愿他早往生他就能早往生了。
念佛人真正建立起了念佛往生这个人生目的,人生就有了方向,有了尺度。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愿生心,欣慕极乐,愿早日往生达成这人生目的。
如你觉得愿生心是需要强迫才能发起的,心常在愿生心切不切里打转较劲。那你还是没明白念佛往生这人生目的,没有真正建立起念佛往生这人生目的。
世间的人生目标。如犯人坐牢,目标是早点出牢,那心心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自由,这种心情是很自然就能发起涌出的,需要强迫自己发早点出牢狱的心吗。觉得坐牢苦,自然就心切想出狱,向往外面世界的自由,自然也会心切想出狱。
我们念佛人本来要在这世界坐七八十年的牢,现在阿弥陀佛来救我们来了,让我们早点出离牢狱,享受极乐的自由自在,你高兴吗?正常的人是开心的。但我们众生知见颠倒,觉得坐牢好,对提前释放是不愿意不高兴不接受不欢迎不乐意的。阿弥陀佛能奈何?等了十劫,继续等呗。
又如孩子上学,目标是早点完成学业。本来小学课程正常要六年。但你孩子天资聪颖,连年跳级,只用三年就以全优的成绩小学毕业。你高兴吗?正常的人都会为有这样的孩子而开心骄傲的。
我们念佛人本来要在这世界学习七八十年才能毕业,俗谓“活到老学到老”。但现在阿弥陀佛来帮我们开了智慧,我们有几岁就完成学业的,有十多二十岁完成学业的,都能或多或少提前完成学业,高兴吗?正常逻辑是应该开心的。但众生颠倒,不以此乐,反以此苦,俗谓“白头人送黑头人”。阿弥陀佛能奈何,等了十劫,继续等呗。
所以我们要建立真正的人生目的,就是念佛愿生极乐。
小结: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是达成人生目的的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但想早点达成,就要发起愿生心,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然后行住坐卧多多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南无阿弥陀佛
双击顶部点蓝字北京哪家治白癜风能治好吗从事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