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这不是电影,是她们真实的人生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这一天,有一部电影静悄悄地上映了。
当天的排片非常少,只有1%。我想要看,在附近的电影院甚至找不到一场合适的时间。
到今天,经过大家不遗余力的自发推广,它的排片量已经超过了10%,上座率也超过了所有同期影片。
《二十二》
日本侵华的八年战争期间,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
年,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
年,也是本片开拍前,22人。
而影片公映两天后,这22位老人,只剩下了8人。
自上映以来,朋友圈、微博以及各大社区都开始出现各种关于电影的讨论。
讲历史的苦难,讲受害老人的离世,讲纪录片的意义……
讲得似乎都让人阅读疲劳了,还是没有人替这些老人们问一句,她们真的想要被拍成电影吗?
电影的色调略显阴郁。
天色几乎一直是暗的,在雷声和风声里,丰沛的雨水不期而至。
破败的窗户外,是浓得化不开的阴霾。
影片从葬礼开始,以葬礼结束。
镜头像是一个静默的旁观者,停顿在每一个当下,像是在悼念什么。
有几个瞬间,甚至感到窒息。
当年的“慰安妇”,现在幸存下来的老奶奶们,她们透过这破败的窗户看到的日色,和我们是一样的吗?
当滂沱大雨落下,肆意地洗刷着这个世界,而她们内心某个被埋藏已久的角落,能够被洗刷干净吗?
幸而,这也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导演更多地记录的,是这些老奶奶们,和其他老年人几乎没有分别的日常生活。
拖把椅子到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家常,说笑、佯怒、打水、挑担……
有一位奶奶特别爱看《西游记》,还是个猫奴,喜欢喂喂猫、和猫说说话。
这些平凡和庸常,让人微笑。
可一旦要她们对着镜头谈及当年的遭遇,所有的微笑和温暖都消失殆尽,似乎从未存在过。
几乎每一次的谈话,都以哽咽结束。
她们用皱纹遍布的手捂住脸,嘴里含糊地呢喃着:不说了,不说了……
原本平和而脆弱的氛围被打破,老人们重新陷入如深渊、如地狱般的回忆中。
于是,镜头一转,重新回到她们日常生活的镜头。
导演郭柯处理得温和而克制,他说:“你自己的奶奶说起伤心事,不想说了,你还会让她说吗?”
或许是我太脆弱,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泪目。
那些关于强暴的细节,我一点都不想听,一点都不想知道。
影片里,韦绍兰老人说了一句话: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或许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没有什么不可回首。
伤痛固然是伤痛,我们祈愿伤痛不再发生。
因为世界很美好,因为奶奶们依旧坚强地活着,多么令人感动啊。
然后呢?
在奶奶们沉默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不可言说的痛苦,那她们是否需要有人来传播这种苦难?
她们很可爱,和我们每个人的奶奶一样,现在依旧很美,这就够了。
影片上映后,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出文,大肆地渲染了由媒体本身意淫出的情绪之后,我们也都愿意抹着眼泪竞相转发。
大众是最容易被煽动的,但也得益于这些煽动,让更多人看到了这部电影,也让影片的盈利得以资助这些老人。
但其实我们都在消费,我们当下廉价的情绪,很快就会被生活抛在脑后。
心理治疗里,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情景再现让你重新回顾过去的事,从而直面自己的痛苦。
但当痛苦大到超出你的承受范围呢?
你会疯掉。
幸好导演是个温柔的人,否则这部电影就会变成一个大型的心理医疗事故。
可尽管如此,还是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目不忍视的隐痛。
是啊,这所有一切,在我们听起来只是故事,最多是历史,而在这些奶奶们的眼里,这都是她们真实的人生啊,谁希望自己千疮百孔的人生被血淋淋地剖开,被全国人民去议论?
这些事,她们甚至都不愿意跟自己的亲人提及。
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道歉吗?是赔偿金吗?
或许我们很在乎,可这些已经90岁的奶奶们,她们有那么在乎吗?
她们也许不过是想安详地度过晚年,安静地离开。
有些时候不是她们背负着历史,而是我们在逼她们背负。
我们逼着她们去回忆、去讲述、去扒开自己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