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读胡适谈人生与哲学的几点感悟

发布时间:2020/10/21 19:44:59   点击数:

年的春节,因为“新型肺炎”的原因,于是窝在家里,花了五天时间,读了《胡适谈人生与哲学》共五本,几点特别有感触的,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创造(创新)

“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

古人说得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出来。”

不久前在一家上市公司,与他们的总经理谈到战略问题,他说:“我们没有战略,我们就是模仿。”我说:“这就是战略啊,这叫‘创造性模仿’。”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书中,已经专门阐述了这一个概念。其实,日本的成功,包括明治维新和二战后的崛起,都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战略。

创新与模仿,一如领导与管理,他们绝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管道升:《你侬词》)。

二、培根谈治学

培根说世上治学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1、蜘蛛式。蜘蛛靠自己肚子分泌出丝来,把网做得很漂亮,也很有经纬,下点雨的时候网上挂着雨丝,从侧面看过去,那种斜光很美。

2、蚂蚁式。蚂蚁只知道聚集,这里有一粒米,把它三三两两地抬了去,死了一个苍蝇,也把它抬了去,在地洞里堆起很多东西,能消化不能消化却不管,有用没有用也不管,只用勤力。

3、蜜蜂式。蜜蜂采了花去,再加上一度制造,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是经过改造制造出新的成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蜜蜂的方法,是又学又思,是理想的做学方法。

作者当然是赞同“蜜蜂式”的治学方法的,并进而以“龟兔赛跑”作补充,劝大家做蜜蜂,做乌龟。就此,我不能更赞同了。

三、两种人性

作者在“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篇章中,引用屠格涅夫的观点,认为人性分为两种:哈姆雷特型和堂吉诃德型。前者是为我主义者,是信念的狐疑者;后者是自我牺牲者,是真理的信仰者。屠格涅夫认为,人性有且仅有这两种。

我们该持有或拥护哪种人性?或者说你更愿意做哪种人?

胡适“谈人生与哲学”,这里确实是哲学命题。我曾经开玩笑说:“人生不能考虑太长远,因为从长远来说,人都会死,这样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陷入怀疑主义。”

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堂吉诃德,其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如果仅仅就结局来说,看起来都一样。但是如果看过程,看他们的信念,很显然一个是怀疑的,一个是坚定的。人生有结局,但也是一个过程,如何选择,就是我们的人生观。如果我们只考虑结局而不考虑过程,那就不是“人生观”,而是“人死观”。(——“人死观”这一说法,也是在这套书中“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篇中看来的。)

四、历史的因果

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期间免不了有各种悲观论者以及阿Q们。作者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篇章中说道: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好几年前,有人就和我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工作十分轻松,而我们却需要如此刻苦?”我回答:“都是祖宗造的孽。”这不是数典忘祖,而是客观描述。几百年的沉沦,我们落后了。要想未来不落后,我们只好奋起直追。奋起直追当然是辛苦的,可也是开心的。这正如爬山,我们在上坡,很累很喘,但每一段时间后,我们都能看得更远,看到更好的风景。如此而已。

我又想起稻盛和夫的话,他说:“努力现在时,能力将来时。”这些年,我们国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补之一句话:“成绩过去时。”

竹间老庄

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003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