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美术概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0/11/13 20:19:53   点击数:

中国美学起源于原始巫教,中国美学思想见之于文字记载则是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虽然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很少有人从行而上的意义上单独提出“美”,什么是美只类的概念和命题并做思辩性的考察,但是却将美泛而化为“和”、“象”、“神”、“味”、“意”、“境”等概念中,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从巫教发端,诸子时期启蒙,魏晋美学建构,宋的完成和清代的终结,均以一种隐藏的形态发展和完善着,并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一、诸子时代。巫史时期是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时期,从甲骨文卜辞文化、龙文化以及青铜文化都深深体现了巫史时期的审美特点。先秦最突出的是儒、墨、道、法的美学思想,但却是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道是读一人的发现,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也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距春秋战国与秦朝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时代未远,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初定,无论从国力、民心还是文化心态,都极感疲惫,故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于是,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作为一种治术,纳入儒家思想规范,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代表作品:《淮南子》、《论衡》等。

三、魏晋:玄学思辩之风和传统美学建构。经过先秦巫文化的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的酝酿和寒带经学文化的奠基工作,时至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可以说是真正建构的时代。

1、玄学思辩之风:魏晋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何王二人提出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名教自然之辩,初期提倡“名教本与自然”;魏末司马氏夺权时,学人志士多遁入山林,满怀悲郁之情抨击司马一族,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西晋元康(-)年间,“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大批士子口尚虚诞,身则放荡不羁,于是便有“崇有”一说。另有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意之辩,魏晋时人口中有言,心中有象,也体会到气,这有一时代趋向于内敛、宁静、深远、玄远和本体,其美学兴趣不仅关于宇宙而且关乎人生之究竟。其三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有、无之辩,在哲学和美学本体上,魏晋玄学仍以有无关系为基本命题,玄学部分贵无崇有两派以贵无为思想主流,人们固然未能走出神不灭的神学气氛,但就时代文化总体而言,已经从王充与仲长统等唯物思想所到达的终点出发,将形神问题推演到一种真正纯粹而成熟的哲学、玄学之境,并且提在这一代的艺术审美之中。除了“文的解放”,这一时期突出的审美表象之一,还有所谓“人的解放”,这便是魏晋士人的人格审美与人格美的建构,基于生命哲学意义上的才性之辩。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之一,是容神;之二,是兴之所至、率真而为;其三,是自然、诚笃、重情;之四,是巧言灵思、智慧俊拔;之五,是雅量、无私;之六,是生命的悲慨。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化。

2、《文心雕龙》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建构:中国美学史上自先秦至南北朝之最具思想与深度的文论,非刘勰的《文心雕龙》莫属,这一部专著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文化选择,是道、儒、佛的相会,鲜明的呈现出复杂、宏博的精神面貌与人文内涵,它是中国文化史上巨大、矛盾而深邃的一个文论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唯务折衷”。儒家的重要经典《易传》的基本思想是《文心雕龙》的根本的理论基础,崇佛是一个曲折的人生过程,也成为奠定《文心雕龙》美学思想亦儒非儒的一个坚实的人格基础;《文心雕龙》以道为文章文思之本,因此,其美学思想的本质有从玄、尊无、体道的品格,它的文化哲学立场确是亦道非道的;《文心雕龙》全书的体例、结构与思维方式,是受到佛教的影响的,又呈现出亦佛非佛的特征。

四、佛禅与意境说。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均发展至高峰期,于是,迎来了值得自豪的人文季节,佛学中国化以及其他人文因素与历史积淀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美学,独具神韵。唐朝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佛学的中国化。其中国化的历程,起于以“玄”释“佛”、以“本无”说“空幻”。佛学的中国化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在唐代有容乃大的总体文化格局中,唐最高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三学并行、融合的政治、文化政策,为佛学中国化准备了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其二、在唐代,中国佛教宗派正式建立,加深了佛学中国化的思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朝美学的升华。唐代中国,无论道俗,似乎已经失去了有深度的理性思辩的执著与热诚,以深刻的理性思虑的无情放逐,换得诗的想象和丰富,以诗的激情飞扬来弥补时代思哲的苍白,佛学的中国化,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境”说的建构,是唐代美学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这一历史文脉过程,大致为:象——易象——意象——意境。这一学说是由唐代王昌龄《诗格》首先提出的,他提出诗境有三:物镜、情境和意境,分别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艺术审美上的“意境”,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意境:在无与空之际。

五、宋明理学与美学的完成。宋明的理学始创于北宋初年,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形上学;二是借鉴佛老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道统”;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正因为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所以原本以讲道德议理为诣的理学文本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并且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朱熹的道学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王守仁的心学思想,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起于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03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