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季羡林谈人生三论人生
三论人生
季羡林
上一篇《再谈》戛然而止,显然没有能把话说完,所以再来一篇《三论》。
造化小儿对禽兽和人类似乎有点区别对待的意思。它给你生存的本能,同时又遏制这种本能,方法或者手法颇多。制造一个对立面似乎就是手法之一,比如制造了老鼠,又制造它的天敌猫。
对于人类,它似乎有点优待。它先赋予人类思想(动物有没有思想和言语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又赋予人类良知良能。关于人类本性,我在上面已经谈到。我不大相信什么良知,什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我又无从反驳。古人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极少极少之谓也。即使是极少极少,总还是有的。我个人胡思乱想,我觉得,在对待生物的生存、温饱、发展的本能的态度上,就存在着一点点“几希”。
我们观察,老虎、狮子等猛兽,饿了就要吃别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它们绝没有什么恻隐之心,绝没有什么良知。吃的时候,它们也绝不会像人吃人的时候那样,有时还会捏造一些我必须吃你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它们只是吃开了,吃饱为止。人类则有所不同。人与人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人确实能够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表现出一定的良知和一定的恻隐之心。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这方面的好榜样。他们为什么能为国捐躯?为什么能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性命?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的人。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只有这样的人能有。禽兽中是绝不会有什么“脊梁”,有什么“浩然之气”的,这就叫作“几希”。
但是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能够做到,有的人就做不到。像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怎能做到这一步呢?
说到这里,就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伦理学,不知道怎样给道德下定义。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到了曹操那样,就算是坏到了顶。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老少的。说这话,有点泄气。无奈这是事实,我有什么办法?
读后小叙
季老的“无奈”,让我想起《自私的基因》里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们生来是自私的。
一般情况下,从自身情况出发,为自身利益考虑问题,这本无可厚非。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才牵扯出了所谓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自私为己,还是无私为他人?
处在不同的境况,我们也不好去评判一个人做出的选择。例如一个人偷别人的食物吃,这是否自私?当一个人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要求人家无私?(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偷窃行为,举个有存在可能性的例子而已。)
也正因为此,那一点点的“几希”,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脊梁”,社会的进步需要这样的“浩然之气”。而作为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若能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已然大善矣。
?end?
/若你喜欢怪人
/其实我很可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