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程一格玉髓花开,经久沉香

发布时间:2021/3/23 16:24:12   点击数:
白癜风病初期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写在前面依然是孩子们读完史铁生之后写的读后感。爱读书的孩子写出来的文字终究是不一样的,有种切肤的疼痛。我想你会被她吸引。

何为史铁生?荣光,体面,心之所向。

可否具体?踌躇,苦痛,不知所往。

可否再具体?从荆棘中开出花来,雪峰上的天光。

史铁生在我心里大概算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吧,第一次读他的文章,还是初一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其中多少温情言语,无声细节早已记者寥寥,唯一的印象就是他因疾病终身残疾,即那句“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第一次知晓时,它所带给我的那种沉重不甘却又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冬天里含泪吞咽的宿命感,让人揪心又无可奈何。生命本来就存在意义吗?还是生命本来也没有意义,只是苦难赋予了它意义呢?我不知道。我想坐在北海公园里看着满园菊花摇曳,而未寻到熟悉身影的史铁生,也未必清楚。他只是懂得了打击来得猝不及防,无论是健康的消逝还是亲人的离去,我们根本反应不过来,更妄谈还手之力,只剩被动而不知所归的接受罢了。通过他的笔,我终究意识到《寒风吹彻》里的观点是对的,雪落在人生的角落里,冷风无止息的吹着,于是生命的最后,我们终于失去温度——被寒风吹彻。可是,按照历史剧本中的伟人来看,故事至此是远远不够的。拥有“流过血的手指”是为了“弹出世间的绝唱”。史铁生做到了,纵使过程曲折辛酸,偶感风寒,还好结果尽如人意。在《命若琴弦》中,在那如琴声般流淌的阳光中,在旷野的日日夜夜里,老瞎子和小瞎子只是苍茫天地间的过客,他们的日子,设身处地便惊涛骇浪,远远观之却波澜不惊。在他们眼中,甚至在史铁生眼中,活着是为了那个虚设的目标,活着是为了体验活着,因为没有理由去死,所以便活着。但是,即使坚持着走完了漫漫人生路,在驻足回望之时,是否有那份“死如落叶之静美”的安心感呢?是否找到了自己内心中想要的快乐呢?还是只是在那目标的驱使下,循规蹈矩,越活越累而已?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在潇洒年纪失去双腿,在田野中奔跑忽然变成了在轮椅上远眺的年轻人来说,谈何意义与快乐?自己告诉自己不去死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勇气与心意,而且只能自己告诉自己,别人无法代替。“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木心如是说。大抵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深蓝色的汪洋,却与别人并不相通,凝聚了自己的全部悲苦,不仅映照不出漫天洁白的云朵,就连每次潮汐带来的痛意都撕扯着神经。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忽视它,噙着眼泪把日子拉扯大。每每想到这里,对史铁生经历过那般残酷的打击后,最终选择重新站起,顶天立地的行为赞叹敬佩不已。三毛说:“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在有些风雨中,我们是没有伞的,在淋湿之后只能低下头,自己跑着,跑到有阳光的地方,跑到心里无雨的地方,跑到筋疲力尽,然后安抚那颗焦躁着怦怦直跳的心,告诉自己“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在那之前先毋论人生的意义,只想着——我要活。好在时间能带来尘沙,掩埋住那些根本无法痊愈的伤口。——是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事情过不去,是“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随着尘沙越积越深,我们终于假装忽视它,在眼下的生活中,有心思有勇气去相信生活总会越过越好;去相信总有一些在欲望驱使下而认真生活的经历不会飘散在风中,而是铭刻在宇宙的记忆里;去相信在休论公道的命运中,我们可以有一息尚存,可以“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管他痛与不痛,管他难过与不难过,管他“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都是过眼烟云。“太阳下山了夜里也有灯打开,你看这世界不坏。”谈到这里,我想这就是史铁生“医术高明”所在吧,永远披荆斩棘,安慰别人与自己,血淋淋的伤疤下,是愿为别人摆渡的善意,是对美好的向往,是未眠长夜的满心欢喜。随着时间的削刻,地坛的喧哗,盛大的奖项来了又走,唯有史铁生和他的文字,终于开出一朵玉髓花来,经久沉香。

相关阅读

我与《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读后感刘小乖Y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108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