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思想认识里面,“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那些赚了很多很多钱的企业家、那些当了很大很大官的政客都成了我们眼里的人生大赢家。
所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便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去复制,“不能免俗”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的通病。
但也有不俗的人,比如我的老板:他一遍又遍不停地想把他老家的村子给改造了,全部换成楼房及二层的小别墅,哪怕是全世界都反对他对此的信念也是坚如磐石。
反对他的人也有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深知改造农村之困难,困难其实就是来自于村里的人会将芝麻大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来对待,“不患穷而患不均”的思维在农村大有市场,你想做好事他却认为你肯定是“无利不起早”,小农意识之下没有大局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老家做事,最怕的就是好事没办好,好心被恶心。
那些离开家的人,但凡有点本事就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儿事,这源自于中国人深重的乡土观念,但鲜有人能真正做的很好。众口难调、众思难一是最直接面对的问题,哪怕是沾了光,如果有人比他“沾光”更多,那他也认为自己是最吃亏的那一个。
一旦有了比较心、分别心,万事皆难做。
老板年届七十岁,一生走过的风浪无法述说,单就算帐而言,他们村附近几十个村庄里恐怕也没有三两个能比他算的更明白的,但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做呢?
人这一生,很多事是不能以得失来评论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得到与失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做成了一些事,不留遗憾地笑对一生走过的路。
像金庸所言:大闹一场,悄然而去!
我们有些人人,在多数人的眼里是傻的,该收的礼没有收、该得的利没有拿、该沾的光没有沾、该走的后门没有走,都会成为别人心里默念的“傻”。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且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单就说“很多的得到其实正是失去”的道理。
得了利或许就失了人品,得了官或许就失了自由……
得到和失去之间其实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就看你最想要的是啥。
改造自己的村庄,造福自己的乡邻,我想这是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最统一的思想吧。我也想做到,但想到和做到之间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路要走,这个路上绝对不止孙悟空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可能就是八千一百难,这是少有人走的路,但有人还要选择去走。
这就像革命没有成功前的暗夜里,无数人选择忠于自己的信念是一个道理,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无数的他们汇聚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功成不必在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所以一代又一代人才坚持走了下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就像是我的书店梦想一个道理,不能以常理的盈不盈利来看待这件事,这不是一件生意,而是一个与梦想有关的故事。
喜欢就值得。
人这一生,就物质来讲,不管你得到过多少,最后你都将舍他们而去。但过程却是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珍惜、要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这辈子不做,下辈子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去做,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死多久。
所谓的得到,我感觉不是物质,而是经历与付出,你的经历组成了你的人生,你的付出彰显了你的意义,人生在世,有没有意义,真的跟得到不成正比。
俗话说: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
我们不跟别人比,亦不按得失来论成败,并不是得到的多就算是成功,连赵本山都说: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努力地做一些看似没有收益的“傻事”,或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这个意义里埋藏着我们的梦想与追求、爱好与信念、价值观与人生观、这一生和下辈子……
王老五爱悦读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