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今年40岁了她收藏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发布时间:2022/3/8 12:30:42   点击数:

初中那会,我每天有15块生活费。4块坐公交,5块买早餐,剩下的钱,刚够买一份带肉丝的盖浇饭当午餐。

听起来还行?其实根本不够花。

因为那时候,我有一本不吃饭也要买的杂志。

谁要是第一个买到当月新刊,其他人都会投来膜拜、艳羡、仰望的目光。

它就是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书写了无数人生故事的国民刊物——

《读者》。

它像一把钥匙,轻轻一转,开启无数人的回忆大门。

学生时代的我们,谁不曾在抄过“好词好句”、跟同桌分享过“笑话精选”;

就连上课,也忍不住把它藏在书本下面,趁着老师不注意,偷偷看上几行。

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是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模样。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霍金、爱因斯坦、查理芒格,第一次了解到“人工智能”、“虫洞”和“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结识了梵高、齐白石、贝多芬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师,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和考试,还有闪闪发亮的梦想和远方。

懵懵懂懂的青春期,也是它,用温馨、有爱的故事,给我们补上了一堂“爱的教育”。

每本《读者》,都是我们理解社会、读懂人生的一扇窗户。

文学、音乐、影视、思想、娱乐、科技、艺术、体育……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它扩展了我们每一次眺望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就像一位读者说:它的陪伴,照亮了我们敏感孤独的成长岁月。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能感到内心富足,精神充实。

今年,是《读者》40岁生日。

回首它一路走来的印迹,会发现它的发展和壮大,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紧密相连。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片文化荒漠上,《读者》宛如一颗青青小草,悄然冒尖。

▲创刊号叫做《读者文摘》

那时,父辈正青春。《读者》就像一位见多识广的人生导师,帮他们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户:

有哲学家培根带你探索“爱情真谛”的《论爱情》;也有与时俱进的教你《怎样自学英语》;还有充满时代印痕的《生男生女早知道》……

年,发行量超万,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量的记录。

那时,我们正年少。《读者》不止是手边的作文宝库,也是心灵成长的伙伴。

它用灵动温情、诗意智慧的文字,如春风细雨般,给了我们黑暗里的曙光、困境中的鼓舞。

它不止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众杂志,更是一方凝聚了中国人的根与魂的精神净土。

这也是为什么,一位上海读者坚持订阅33年。即便书页已泛黄,仍把它们当做传家宝来收藏。

▲读者家中杂志实拍

《读者》用40年的默默耕耘、40年的隽永深情,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

哪怕再过年,年。纸媒不死!好内容永远不过时!

在上海外滩一间实体「读者书店」里,有一个特别温暖的角落,写满了大家对《读者》的爱。

▲满满一面墙的手写卡片

不少人呼吁:希望《读者》可以出一版纪念合集,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早已绝版的文字和故事。

金庸的随笔、海子的诗;三毛的手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育儿心得……

让我们有一次通过杂志里的文章和资讯,跨越时空去了解父辈生活的时代、走进母亲青春芳华的机会。

▲《读者》编辑部早期工作场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4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