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中国音乐美学现状与前瞻
摘要:文章观察讨论了21世纪前20年中国音乐美学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现象,前瞻拟测了本学科可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中国经典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及中国音乐思想史诸学科的分立、互融、相楔的学科状态。思辨的问题是:作为最富批判精神、最具思想性质的人文学科,音乐美学如何保持自己的学科品格?理论建设与理论运用是什么关系?介入性美学与自足性美学的意义和价值区别何在?“批判理论”的阙如和不足为什么会影响本学科的发展?本文对中国音乐美学态势的观察,与作者对本学科的期待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现状;前瞻;拟测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1--09
-X()02--10
作者简介
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学术领域,任何对于现实的关照,必然与时代环境和思想条件有关;任何关于未来的前瞻,必然是从现实出发的思考。但这只是笔者的有限思考,不可避免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局限或者表达的不准确,乃至于某些判断错误。前瞻类似拟测,而拟测一个学科的未来发展,难以有十分确定的结论,它必然受到时代和环境、学术条件和人为因素的调节,故而对本学科未来发展的看法,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结论。本文所论绝不可能是最后的,音乐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学科”,它总是处在发展状态和永远是“无穷的探索”[1]。而这正是本学科魅力所在!
一、
中国音乐美学当下学科态势描述与批评
这里所谓“当下”,特指21世纪初的这20年。按韩钟恩所说:“当代”是一个问题,它并非仅仅日常语义之单纯时间概念,显然已被赋予相当的文化含义,是“历史\当下”的复合,并具有跨世纪的长远意义[2];所谓“态势”,指这20年所产生的中国音乐美学成果所表现出的学科状态、学术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所谓“描述”,包括了客观的描述和主观的观察,当然也必然有思考和批评;所谓“批评”,从纯粹学术的意义来看,不意味着一定是否定,而可能更多的是反思。
本文对当下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状态的态势描述,取例原则主要是:体现出学科、学术、学脉、学统发展现象、发展趋势;有一定代表性和独特性;当然还要有学术水准。本文不涉及美学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美育。这就必然会有笔者自己的视域局限和观点倾向,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可能有缺漏和遗珠,某些音乐美学家和学者可能不被本文涉及,但并不意味着对他们学术成就的无视或否定。许多前辈学者的贡献和成就,本文可能在论述中适当涉及,对于前浪们的巨大影响,给以充分的肯定,但主要是以目前活跃在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为思考对象[3],后浪们其实也已经不年轻,他们正在成为本学科的前浪,新的后浪正在蔚为大观,前浪后浪相拥,可期未来滔滔大潮。作者深信,中国音乐美学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音乐美学将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20世纪音乐美学史简描
我们今天观察音乐美学的学科环境,必然要涉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般文化条件和社会生活,这已大大不同于20世纪初的状况。按学者所论,在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界,可以发现西方世界的音乐和音乐美学在当时非常集中的译介和传播的状况,这似乎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是极不协调的。有学者粗略统计,当时见诸文字的西方音乐家有:帕勒斯特里那、蒙特威尔弟、佩里、邓斯泰布尔、若斯堪、杜费、斯卡拉蒂、拉莫、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格鲁克、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肖邦、霍夫曼、沃尔夫、斯特劳斯、韦伯、柏辽兹、瓦格纳、德彪西、欣德米特、马斯内、鲁宾斯坦、柴可夫斯基、冯·彪罗等等。而当时常常在文章、著作中出现的西方美学家大致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康德、哈特曼、斯宾塞、拉辛、席勒、克罗齐、李普斯、尼采、叔本华、诺尔、里曼、安布罗斯、朗格、谢林、汉斯立克、罗曼.罗兰等等,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文化)进化论思想倾向,“中国音乐落后论”等观点,对一些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摄取也相当肤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评判也不可能不是简单和粗陋的[4]。
这一学术样态,与20世纪后半叶的改革开放时期相映成趣,就历史态势而言,前三十年是被动开放,西方音乐学术是在接受方弱势的情况下的进入;后三十年是主动的开放,西方音乐学术是在中国国势向上时期、文化更为自信时期的进入,乃至于是主动邀请下的进入,这是学术史态势巨大的不同,也反映了学术心态的差异,表现为学科的发展、学术的创造、学脉的明晰、学统的建设等方面,也表现在对世界音乐美学的了解和接受方面,有不少西方音乐美学新学科、新理论和新著作被引入今天的音乐美学研究,并呈现出同步发展的情况,这是21世纪的中国音乐美学最幸运的学科发展基础,音乐学术与国家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没有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带来的国家兴旺和文化自信,这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5]。
(二)面对美学泛化的时代
不难发现,当代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一般美学已经被大大泛化了,美学正在一步步失去自己的思辨特征而越来越走向实用、实证和实践。现代商厦广场,出现了“美学生活馆”“艺术美学会馆”“流行美学中心”,出租车上甚至都出现了“美学馆”的广告,乃至于有“当代中国美学大奖”的出现。有学者致力于美学的生活化,提出了“生活美学”,出版了相关著作,有人主办了“生活美学研讨会”、提出“日常生活美学化”;有学者提出了“旅游美学”“饮食美学”“美容美学”“健身美学”“工艺美学”“环境美学”“住居美学”“厕所美学”“生态美学”“科技美学”“数学美学”“宇宙美学”“神经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同时在文艺领域,美学也相当丰富,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美学,“文学美学”“诗歌美学”“戏剧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书法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影视美学”……
美学在中国的繁荣,的确是应当引起世界的思考和重视的。不论是认真的还是搞笑的,甚至是完全不搭边的,却不能无视,因为这已经是社会现象。但伪美学的泛滥,必有真美学的寂寞。这有它的道理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美学在中国引起的无穷误会,可能都与日本哲学家翻译的德文“?sthetik”这个词有关,一百年来,以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美学或“美学”的泛化甚至泛滥在中国可能是必然,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音乐美学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可能固执于自己原来的学科本位,也不可能完全以德国思辨传统作为自己的思想面貌,它的现状和发展,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温度和文化条件,它后来的实证倾向、学科下移,乃至于提出“实用美学”,出版了相关著作[6],它不断出现的“学科危机说”以及后来的“走下云端说”“表述危机说”“实践危机说”等等,都不能与此无关。但,诸“危机说”其中最重要且最有学术价值的,是音乐美学家自己提出的本学科“所以是?”和“之所以是?”(韩钟恩)的学科本体质问,音乐美学是什么?为什么?它的学科性质、学科对象、学科语言、学科目的等等问题都被思考和质疑了!音乐美学学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完全思辨化的工作已经不可能;
完全书斋式的研究已经不可能;
完全单一学科状态已经不可能;
完全哲学化而无音乐已经不可能;
完全西方化而无中国学术不可能。
这便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基本学术文化态势,其具体表现则更深入的讨论了相关学术问题而体现出本学科最重要、最富特征的批判精神,无此,则无音乐美学。以下所述,皆因其这一特点而有价值。
二、
学术探讨、学科质疑、学者转向
(一)音乐美学要“走下云端”的呼吁
年,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美学家们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漫谈,周海宏、邢维凯、宋瑾、李晓冬、黄宗权、何宽钊、高拂晓等参与讨论,其议论核心是“学科危机”[7]。
周海宏尖锐地提出了本学科的“三块浮云”论——
“不知所云”:学科语言概念问题。有符号无意义,有能指无所指。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概念没有研究之前大家都挺清楚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越来越糊涂。
“迷雾乱云”:学科逻辑原则问题。列举了一些研究中逻辑混乱的现象,并且运用形式逻辑的法则,讨论了为什么会有本学科的“迷雾乱云”现象。
“人云亦云”:提倡平等对话,学术研究者应该有一种平等的、独立的姿态。他区别了观念与方法、言论与理论,态度与观点,引用与论证、权威与真理等等关系,这些在音乐美学乃至于其它学科经常出现的问题。
其初心是,音乐美学应该力图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方式给大家讲明白,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没话找话说”,或者把已经研究清楚的问题重新搞乱,没有真正的问题,他提倡实实在在的研究一些问题,“音乐美学不能生活在自说自话的云端”。
参加云端对谈的中青年音乐美学家们就学科状况开展了热烈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本文以为,这一呼吁的内涵是重要的,也是有针对性的。“走下云端”——这是学科姿态问题;“迷雾乱云”——这是话语逻辑问题;“人云亦云”——这是学术发展问题。音乐美学学科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价值?它可不可以在“云端”进行自己独立的美学思辨,用自己的智慧提升整个音乐文明?没有“深刻的道理”建设,“浅显易懂的语言”能去说什么?美学的理论创造与美学的理论运用能够是完全一样的、对等的吗?音乐美学可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话语?其思辨活动与感性直观能够完全统一吗?思辨逻辑与实证逻辑能够完全一样吗?“人云”当然包括中外古人和前人,自然需要了解和学习,任何借鉴和引用都需要再思考再表达;“亦云”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外来概念和思想,必须有概念的“去脉络化”(进行概念功能的抽象而化解其产生的本来文化土壤,避免对其无批判引用)以及“再脉络化”的过程(需要“入乡随俗”落地生根,与中国学术文化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解和研究。
(二)回归“感性学”的思考
为什么会有音乐美学的“感性学”回归的呼吁呢?
叶明春探讨了其中的问题。首先他强调说:“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稳固,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确定性及其自我完善性,其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应有助于学科体系建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泛化学科边界,消解学科独立之精神。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思辨与形而下实证的两极牵引,一头走向哲学,另一头则走向心理学和社会学,造成音乐美学自身特性的逐渐减弱之趋势,致使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化解这一危机的对策在于厘清音乐美学学科基本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