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象面孔带电超人陶留海用智慧和汗水守
大象新闻记者李昌受访者供图
蹬上导电鞋,套上屏蔽服,戴好屏蔽手套,陶留海和工友乘坐电动升降装置爬上距地面70米高的空中,踩在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上进行“把脉问诊”,“电路上有多少电,我们身上就有多少电。”
众所周知,家用电器的伏电压,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危及生命。然而,陶留海每天的工作,却需要在百米高空,对最高达到家庭用电倍的百万伏超特高压输电线进行检修!
作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部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有着“带电超人”之称的陶留海在参加工作的24年里,从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而今年更是当选了党的二十大代表。他究竟完成了一道怎样的人生抛物线?
为高效安全作业研发“尖端装备”
10月19日中午,利用饭后休息时间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的陶留海,精神头依然很足。他坦言,从几天前到达北京至今,心情始终是昂扬澎湃的状态,以至于得知已在北京度过近一周的时间后,竟感到有些惊讶。
陶留海十分珍视参会这些天的时光,每天晚上都要认真研读文件、用心记录体会直到凌晨两点,“我还要发挥好党代表的作用,会议结束后将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原原本本的带回去呢!”
其实,在来北京参会前不久,陶留海刚在郑州市惠济区千伏惠获Ⅱ线带电作业现场,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过“把脉问诊”。
他带领其他检修人员身穿屏蔽服,乘坐电动升降装置到达距地面70米高的导线处,迅速转移至缺陷位置,不到半个小时便完成了消除缺陷任务。安全落地后,陶留海自豪地说:“这在以前要两个多小时,我们研发的‘尖端装备’,让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他所说的“尖端装备”,就是作业检修人员穿的±千伏屏蔽服,以及所乘坐的电动升降装置。
年,为适应±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输电线路作业需求,陶留海带领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了±千伏屏蔽服,能像“金刚罩”一样把检修人员保护起来进行安全作业,屏蔽服各项指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陶留海又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实验,研发出电动升降装置,“有了它,检修人员不用再攀登铁塔,而是可以像坐电梯一样到达带电作业位置,提高了作业效率”。
埋头苦读为输电线路“把脉问诊”
其实,在成为电网行业技术大神之前,陶留海走了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条路的路名叫“奋斗”。
年,陶留海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送电工,后被抽调到带电作业班,转岗为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然而,他在学校学的是热动运检专业,和汽轮机、锅炉打交道,毕业后专业不对口,如何才能适应岗位呢?
为解决专业跨度难题,陶留海工作时口袋里总装着纸笔,外出作业时不懂的地方向师傅们请教,记下来自己琢磨。晚上回到宿舍,他也会捧着带电作业的专业书籍通读到深夜。
最终,陶留海把读的书完全消化了,以至于工友们问他任何专业问题,他都能快速找到相关书籍,并且明确的找出应对方案。就这样,从业三年,他就掌握了河南省内几乎所有输电线路和塔杆地形。
登上七八十米高的铁塔,让自己置身于致命的强电场中,沿着最高电压达千伏的输电线“走钢丝”……这个令人心惊胆颤的工作场景,却是陶留海经常都要面对的日常。
他日复一日地为河南省境内共计12余千米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把脉问诊”。据统计,陶留海共带电作业余次、余小时,实现了作业零差错、零事故,有力保障了河南省特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
在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的同时,陶留海还不断带领团队研发技术创新成果:从欧姆型电位转移棒、绝缘“士”字梯到±千伏带电作业屏蔽服,一个个带电作业防护用具和工器具,不仅填补了带电作业关键技术空白,还在全国各地特高压作业现场得到了普及和应用。
用科技创新守护好“万家灯火”
截至目前,陶留海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0项,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特高压输电带电作业技术占领世界制高点和保障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一名技校生到带电作业领域专家,从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得主,因为工作突出,陶留海名字的“前缀”越来越多,而今年最令他骄傲的是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作为一名电力工人,能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深受鼓舞。”陶留海动情地表示,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些都和我的工作紧密相关,让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电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对我们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陶留海对于参会内容深有感触,他滔滔不绝继续说道:“这也是对我们电力行业的重要指示,除了原有大电网的安全运行外,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电网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数字化时代电网也在向智能电网进行转型。此外,风电、光电等大量新能源的投运,也对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技术革命。接下来我们更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立足岗位拼搏奉献,坚决守牢大电网安全生命线,用智慧和汗水守护好‘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