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古代小说研究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赵建忠著,中华书局年版。
目录
张庆善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导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新建构
第一节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一芹一脂”的同步创作与评点
第二节民国时代语境下红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当代回响
第三节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
第一章《红楼梦》评点派作品的源流嬗变及批评功能
第一节产生《红楼梦》评点作品的文化渊源与历史环境
第二节两种类型的品红模式:“文人自赏”与“书商导读”
第三节《红楼梦》评点理论的系统梳理及探骊得珠
第二章《红楼梦》题咏派作品的文学与文献价值估衡
第一节《红楼梦》题咏作品的创作概况及兴衰考述
第二节《红楼梦》题咏作品的红学观阐微及缺陷平议
第三节《红楼梦》早期题咏作品蕴含的红学史料考辨
第三章《红楼梦》杂评派著作的边缘化及研究价值
第一节《红楼梦》杂评著作的界定
第二节《红楼梦》杂评涉及的重要红学文献考辨
第三节《红楼梦》杂评向批评派著作过渡的桥梁意义
第四章《红楼梦》索隐派的兴衰及治学方法反思
第一节《红楼梦》索隐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第二节《红楼梦》索隐的产生及“复活”现象探究
第三节从蔡元培到刘心武的索隐理论误区
第五章《红楼梦》考证派的形成发展及功过评说
第一节胡适的“文献考证”与俞平伯的“文学考证”
第二节《红楼梦》作者的新命题:家族累积说
第三节曹雪芹家世研究中的争鸣话题
第六章《红楼梦》后四十回论争与探佚派的勃兴
第一节《红楼梦》版本概述及后四十回真伪的考辨
第二节《红楼梦》“探佚”缘起的学理依据
第三节“悟证”探佚对《红楼梦》文本及相关文献的过度诠释
第七章《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贡献与阐释缺位
第一节近代中国三次社会转型与红学批评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两个“小人物”开创的红学批评范式
——当代红学的逻辑起点和转型标志
第三节《红楼梦》社会历史批评派的发展趋向
——走出“宋学”“汉学”对立的历史阴影
第八章《红楼梦》美学批评派的构建及学术理念
第一节“西学东渐”时代语境下的王国维红学模式
第二节当代西方新批评的《红楼梦》研究价值取向
第三节《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
第九章《红楼梦》文化研究与文本信息的激活
第一节《红楼梦》中日常生活书写的文化意蕴
——以梦境和节庆为个案考察
第二节传统文化因子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渗透
第三节《红楼梦》与诗词书画文化传统
第四节曹雪芹的创作构思与园林建筑文化
第五节《红楼梦》中南北文化、满汉文化的融通
第十章《红楼梦》影响研究与文本阐释空间的拓展
第一节《红楼梦》电视剧对原著意象的诠释
第二节《红楼梦》的“续仿”创作现象透视
第三节《红楼梦》的现当代书写继承
第四节网络红学、“E考据”及其他
结语:新时代红学的深情呼唤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后记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张庆善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书稿,系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结项优秀成果。
作者与本书作序者、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在红学学科高端论坛上合影
书稿在中华书局出版之际,作者赵建忠希望我写篇序。继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其成名作《红楼梦续书研究》后,他在学术期刊又发表了近百篇《红楼梦》研究文章,有的被《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相关文章结集为《聚红厅谭红》《红学讲演录》等。
他还主编了《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这套丛书是对天津地区《红楼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十部著作,代表了天津学人红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在主持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工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能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果,很不容易。
作者与导师吕启祥教授在北京合影
建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纪念会上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又成长为中国红学界的知名学者,作为他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的见证人,我感到由衷高兴;但我向来认为一部学术著作如果需要“序”,最好是由自己来写,因为没有任何人会更了解作者本人学术著作的研究历程。
不过建忠希望我来为其著作写序,却很难拒绝。理由是:
一、他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红学家吕启祥,毕业后虽到天津师范大学已工作多年,但与我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感情上我们也一直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员;
二、他在学术上的不断进步我非常了解,许多文章都是经我手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
三、中国红楼梦学会和《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多次举办中青年研究者红学研讨会,他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为团结全国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自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换届后,他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
《红楼梦与津沽文化研究》第三辑,赵建忠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年3月版。
当然,我愿意接受写序,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本身“问题意识”强,是部学术含金量颇高的红学专著。
本人也曾长期担任过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委,深知获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的不易,以《红楼梦》为课题获批的国家项目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年初验收的个年度项目时,《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成为34项优秀结项成果之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表明他的研究成果被同行评审和鉴定专家所认可。
建忠是位治学十分勤奋刻苦的中青年学者,有很扎实的学术功底,善于思考。《红楼梦续书研究》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红学史上有关《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他进入红学界成为一名专家的标志。
《红楼梦续书考辨》,赵建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年8月版。
以往人们对各种《红楼梦》续书往往不屑一顾,或用“狗尾续貂”一概论之。而他则能摒弃偏见,对《红楼梦》续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续书这种文化现象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许多独到见解,且发现了不少新材料。
他在《红楼梦》续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红学界大部分同仁特别是上海郭豫适、徐恭时及北京胡文彬等红学前辈的肯定。
从《红楼梦续书研究》到《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建忠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看出他的研究视野比从前更为开阔,学术见解更为成熟。他对红学流派史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独抒己见,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谈到红学流派史,以往研究者都是从脂砚斋评批《红楼梦》算起,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年红学。
《聚红厅谭红》,赵建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年6月版。
毫无疑问,20世纪铸造了红学的辉煌,涌现出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诸多令人敬仰的红学大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显赫成就,并形成了索隐、考证、文学批评等红学流派,以至于红学被称之为当代的“显学”;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红学又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分歧,这其中既有学术之争,也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经验也有教训。
因此科学地总结20世纪红学史,是摆在红学家们面前一项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这是开辟新世纪红学之路必须要走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新世纪红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本书中,建忠认为20世纪的百年红学,主要是索隐、考证、批评之间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这个提法颇有新意。
说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好理解,但如何“磨合重构”呢?他是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索隐、考证、批评诸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嬗变,认为红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但又与特定时期的时代思潮相呼应,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故单纯的线性描述或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不能解释复杂的红学现象。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赵建忠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年8月版。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红学也不例外。红学流派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即使被新红学考证派摧垮的索隐派,也不能全盘否定。
因此他认为新的红学范式应该尽量站在当代学术的制高点上,要有国际视野,同时吸收传统红学流派的长处与优点,使多视点的研究具有其互推互补性,并认为红学中文献、文本、文化三者之间的融通与创新,是红学流派发展态势的必然逻辑归宿,是新世纪红学的较佳范式,是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对老一辈红学家研究路径深刻反思后的思维亮点。
这些见解都是平实而可贵的,是一个青年学者对百年红学史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新时代红学发展的美好展望。
期盼红学能有新发展,这是所有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心愿。除了认真总结百年红学史,寻找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红学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中青年学者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新世纪红学发展的重任。
“恭王府与《红楼梦》”系列讲座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与文化部恭王府联合主办,引发网上几百万“红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