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鲁迅的文化研究下黄子平

发布时间:2019/4/13 17:22:13   点击数:

文化从来都是一个松散的、网状的东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文化里面选择站在某一个位置去批判文化,我们也可以立足于跟另外一个文化的参照去批判文化,所以这是一个边缘处的思考,鲁迅把握得非常准的。

——黄子平《鲁迅的文化研究》,收录于《今天》第期

点击阅读:鲁迅的文化研究(上)

三、药·酒·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最著名的演讲中的一篇。这篇演讲我怀疑是先写好了,完全按照演讲的口吻写好了,再去演讲,是有备而来。当时请他演讲的是广州教育局,“四一二”国民党清党政变没多久,后来林语堂觉得那是一个陷阱,鲁迅有点单刀赴会的意思。当时就看你来不来,不来说明你心中有鬼,来了看你讲什么,林语堂佩服得不得了,觉得鲁迅那次简直比关羽单刀赴会还要棒。

所以,这一篇是有备而来。从开头介绍参考书目开始,到结尾的收场,都是非常完整的一篇演讲。我们对比一下别的一些演讲,比如《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关于智识阶级》,讲得有点乱的,后来整理出来,也没有很好地加工。这一篇呢,是极为完整,可能是有稿子写下来,再去讲的。环环紧扣,纹丝不漏,讲得非常妙。他是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章去讲的。但我们马上发现他其实越出了所谓文学史的范畴,他讲到“药”去了,就是跟人体密切相关的一种物质。后来讲到“酒”,也是跟人体密切相关的一种物质。开头是讲一时代的文体风格,通脱啊,峻急啊,由于曹操执政以后产生的文体的变化。但是慢慢讲到物质方面去了,而这个物质不是一般的物质,是跟人的身体,人对生命的那种执着有关,所以它不是日常的饮食,它是一种有文化意味的物质。这份演讲呢,其实是开启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文学史或者文化观念史、文化史的示范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出来以后,后来再讲魏晋风度就跳不出鲁迅的那个范围了,我们中文系已故的王瑶教授,就以鲁迅这篇文章为框架写了整整一本书叫《中古文学史论》,整个就把这段的论述展开了。

鲁迅在讲这样一段文化史的时候,他有一些观察,我觉得也是跟他对当代时尚的体验密切相联系的。比如讲到当时的人,吃了药以后(那个药叫做五石散,那个配方,现在还可以找到,他当时就说在座的没有人会试的。那么现在当然有更好的代替物了,摇头丸之类的,没有必要再去吃这个五石散),吃了五石散以后,就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行散”,吃完以后发热要不停地走,狂奔,然后要穿宽松的衣服,不能老洗澡,长很多虱子,所以雅人们会“扪虱而谈”,讲了一系列生活方式跟吃药的关系,讲到时尚的形成,因为这些都是名人,吃得起药的人都是名人。带领了一种风尚,就是说连不吃药的人也不洗澡,也宽带轻裘。身上没有虱子,也要硬找一两只出来嘎嘣咬咬,觉得这样很“酷”。这跟刚才讲伎女成为时尚的带头人一样。但是这篇文章里头有一些重要的观察,是讲到一些古人,主要是被杀的一些古人的,他从头到尾讲了很多人被杀,为什么林语堂佩服他呢?因为他是暗指当时“四一二”政变以后的这样一个当代的现实,他讲到这些人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杀了。但是曹操何尝是一个孝子呢,他当时为了征集人才,发布命令,说不忠不孝的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赶紧来投奔我吧。等到这个时候反而以不孝的名义来杀这些人,那么这就涉及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本来最重要的是应该以忠治天下,但是他们自己不忠,涉及政权的合法性的问题,所以他们要找到一个最高范畴——不能用忠,因为忠的话自己站不住脚,所以用孝来治天下,把孝抬到更高的这个位置上去。这讲的就是当时,当时是什么政府,国民革命政府,它的合法性是革命,所以它必须以反革命这个罪名来杀人。很明显的这种对应,当然当年听演讲的这些笨蛋听不懂。鲁迅讲到魏晋那年头其实很多人都不孝,为什么偏偏这两个人倒霉,因为他们说出来了。这就是当代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有些事可以说,不能做,有些事可以做,不能说。被杀是因为他说了嘛,大家都不孝,有人说“不孝又怎样”,就把他杀了。

其实鲁迅这个观察,用我们现在的理论来讲,这是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说意识形态之所以维持,必须对这个意识形态保持某种距离。要是完全地彻底地实现这个意识形态,这个意识形态就崩溃了,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举一个比较现代的例子,也不要举我们现在,举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吧。苏共二十大作报告当天,十二个代表因为精神错乱被抬出了会场。态度强硬的波兰共产党总书记贝鲁特几天后心脏病发作去世。苏联作协书记法捷耶夫不久后开枪自杀了。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天真无邪的普通党员,本身就是斯大林主义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能做,不能说,结果赫鲁晓夫说出来了,他们崩溃了。魏晋也是这么回事儿。意识形态是干什么的,意识形态需要杀一两个“不X”之人,来掩盖“以X治天下”的不可能性。

鲁迅讲魏晋风度,从物质性的文化观念的一直讲到其实跟当代现实密切相关的这样一种观察,所以他提出来一个结论,就是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从《左传》里面引过来这段话,他说这是对的,只要是明于礼义,就一定陋于知人心的。这个用我们现在的理论来讲,就是关于律法和欲望的关系的问题。人可以很懂律法,对那些程序都搞得很清楚,可是对于人的内心其实是一塌糊涂。这个可以用另外的例子来讲明,最好的例子就是耶稣了。那些法利赛人,都是《旧约》里头律法的解释人,知道哪一天是要安息的;但是耶稣呢,他是人心,大概也是神心,是要救人的,所以他安息日给人家医病了,就触犯律法了。最后,这人太危险了,被钉死了。安息日不能干活,要安息的。你们如果到以色列去旅游,酒店里的电梯安息日就不能按电钮的。设计成到了那天电梯每一层都自动停,自动开门,自动关门。你要是住四十八层你就惨了,花半个小时一层层慢慢上吧。按电钮算干活啊,违反安息日的律法。律法完全不管人情怎么样。鲁迅这篇演讲其实是讲到当年这种杀戮和礼教相关,跟政权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研究、文化批判它是非常政治性的,它不是非政治的,文化其实就是在政治之内,或者政治就在文化之内。

四、幻象的历史:戏法与照相

鲁迅对某个主题比较感兴趣,他会连续地写几篇的,有时候隔的时间年代比较长一点,持久地







































白癜风的防治
白瘕风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79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