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风无定,人无常,人生如浮萍,聚散两茫茫

发布时间:2020/8/15 18:50:20   点击数: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3/18,我立了一个小目标:把《人生海海》读完。这一个目标背后,是我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本书会被这么多的人推荐?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当我提出这个疑惑的时候,刚看到这部书第一部分的结尾。当时的我,觉得这本书不过是在讲一个村子里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有些脏。但当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这本书记录着一个人的童年,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明白原来这,就是人生。

故事围绕着上校展开,而小说中的“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开始,村里人谈论着上校的身体是否完整;之后,文革开始,上校被红卫兵关了起来,被传成是一个鸡奸犯,被说成一个身上刻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字的人。

因为“我”的父亲与上校的关系密切,所以村里人听到上校是鸡奸犯之后,便将父亲和上校联想到了一起,觉得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什么不干净的事情。纵使全家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只不过是有心人在这里搞事情,但大众可不会管事情到底是否属实,只会在意事情是否好笑,是否可以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爷爷非常好面子。听到自己的儿子被人说成是鸡奸犯,心里自然不痛快。想要和别人讲道理,可是谁会在意事实呢?因为害怕“我”在学校受人欺负,爷爷特地让“我”随身带一把刀。如果有任何人欺负“我”了,就将刀拿出来,保护自己。与此同时,好面子的爷爷,因为外界不切实际的流言蜚语,大病不起,甚至有驾鹤西去的趋势。

在这个时候,爷爷这一辈子的拌嘴冤家--老保长来了。他带着“药”来了。老保长跟“我”爷爷讲了很多自己过去和上校一起在外的所见所闻,向爷爷保证少校是一个性取向正常的人。但同时,老保长的话语中引出了之后整本书都在探究的一个问题:上校的肚子上有字。是什么字,可以让过去救人无数的上校对小瞎子痛下狠手,断其手筋,割其舌头?是什么字,可以让老保长这样大嘴巴的人死守这一个秘密?是什么字,可以让打死都不折腰、敢于献命战场的上校癫狂?带着无数的疑问,“我”走过了半个世纪。

在我本人看来,“我”爷爷的大病不起,源于对父亲的不信任。看着自己的儿子和上校走得这么近,对上校的猫这么好,他自然会怀疑父亲是否与上校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与此同时,在爷爷的心中,上校是一个外人。与其为了一个外人,污了一家人的清白,让一家人被他人诟病,爷爷愿意做一个罪人。他愿意向警察告发上校,愿意告诉警察到底上校身居何处。作为交换的条件,警察一定要贴出布告,还自己家一个清白。

可就像小说刚开始传达的意思那样,有谁会在意事情的真相呢?在理性和感性面前,有多少人会选择理性呢?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他们真的在意上校是不是同性恋吗?我想他们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只是觉得好玩罢了。而爷爷因为自己觉得理亏,自己死要面子,所以他一直挂在心头,觉得自己的天塌了,一定要讨回公道。这也就是所谓的“不争馒头争口气”吧。

最终,警卫处张贴了告示,给“我”家还回了公道,揭露了争相。可事情的结局真的像爷爷之前所想得这么美好吗?

这件事情之后,“我”家在村子里的名声更加臭了,更加难以生活下去。从那以后,“我”走在路上,会从天掉下来一块瓦片,同学老师对“我”冷嘲热讽,而爷爷也不再出门了。“我”请求爷爷给自己刀,但爷爷这一次只是让我忍。

因为这件事情,“我”从此远走他乡,身居海外;“我”爷爷在“我”离开之后没几天便上吊自杀;“我”的母亲、二哥二嫂相继离去;而“我”的父亲变得神神叨叨,总觉得家里有鬼,克“我”,不让我进家门......

其实,在村民的心中,他们早已经将上校看作神。纵使平时总是开他的玩笑,但心中还是敬重他的。有一天,当大家发现自己平日敬重的神被人伤害的,自然不会对这个始作俑者有什么好脸色。或许就像是爷爷说的。“这就是命啊......”这也应了那一句老话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

写于/3/19

??心情低落的,情绪不佳的,建议不要往下读??

在我看来,上校这一辈子是幸运的,但他的一生也是坎坷的。这一辈子,他参加过国民党,服务过解放军,遭到过迫害。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大事情他都有经历过。他就像很多老一辈人,年轻的时候隐忍,为国做贡献;做完贡献,命运多舛......

上校是善良的。他是一位医生,前半辈子都在治病救人。在他的眼中,所有伤者都是人,都是需要救助的人;在他的眼中,所有人不分党派,不分国籍。他的那一套手术刀纯金打造,金光闪闪;他在战场奔跑时,就像身披战袍的齐天大圣一样耀眼夺目。

上校不是汉奸,却把自己打造成汉奸的样子。他出卖自己的身体,为的只是套取日本人的情报,一心救国......

可是,善良就会得到回报吗?正义最终能够得到声张吗?

上校当年衣锦还乡,将老保长带出了村,给他过上等人的生活。可是,老保长在逍遥过后,回到村里编造“上校身体不完整”的谣言。上校挣了钱,将很多钱用在村里的修缮上,可是村里的人一边拿着上校给的各种好处,一边在背后说着上校各种不堪入耳的话。在文革的时候,甚至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上校曾经救下一个女特为:川岛芳子。作为回报,芳子将上校派到了上海。过后,芳子又将上校捉了回来,作为自己的玩物。为了占为己有,她在上校的身上刻了字,以视主权,并拍下照片锁了起来。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几个字可以让上校不敢出卖自己。这几个字如果被共党看见,上校便会被视作汉奸;即使上校杀了自己,一旦照片被人发现,大家也只会将这件事情视为情杀,上校脱不了干系。

说实在的,当上校决定为国贡献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不仅在于肉体,也在七情六欲。

上校爱过人吗?我想爱过。可是,他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吗?不能。爱情,太奢侈。

文革之后,上校结了婚,只是那个时候,上校已经疯了。庆幸的是,上校的老伴是他曾经在意的人。

人,能够安安稳稳地过一生,那是天大的乐事;人,能够和心爱的人走到生命的尽头那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人生海海,人生复杂而不止。

对于“我”,“我”爱“我”的前妻。爱她,所以“我”不在意她的过去;“我”渴望和她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可是就当一切要成真的时候,“我”失去了她和肚子里的孩子。

“我”忘不了她,可是生活仍然要继续。为了生计,“我”在海外捡垃圾;因为思念,“我”打动了“我”现在的妻子,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婚后的“我们”,纵使有了孩子,可“我”仍然忘不了她。死后,“我们”三个要葬在一起。

对于上校,年轻的时候,他帮过他后来的妻子。当年他的妻子无数次向上校表达过自己的感情,可是上校拒绝了。我想那是因为上校知道他们彼此相爱。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和她在一起,即使有一天死在战场上了,也不会成为她的负担。他觉得只要不和她在一起,就不会将她卷入自己抗日等一切复杂事情的漩涡,可以给她一片净土......

上校爱她,上校念她,而她也没有放弃过上校。

在文革中,上校疯了,智力像个孩子。如果要照顾上校,就等同于照顾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外加照顾上校年迈的老母亲。可是上校的妻子没有犹豫过。这一照顾,就是一辈子。“我怕自己死在老头子前面”,“你看,我自学了纹身,把老头子身上一辈子挂在心头的印记改了改,让他死了也没有什么念想”。阿姨是懂上校的人,也是因上校而活的人。年轻的时候,他救了她;余生,她守着他。病床前,作为护士的她,握着上校的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因为在这个时间节点看完了整本书,所以对生活的态度显得有些消极。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无法将所有的事情做到大家都喜欢。

我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我不愿对事件作出评价,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的决定都有他个人的思考,必定是受他所听所闻所感影响的。如果我不同意某人的看法,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他的那一段经历。如果我枉然作出评价,那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不是圣人,自然会犯错;即使我们当前做事情做到完美,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被人诟病呢?就像之前马未都说的,“我不敢把话说满。保不齐十年之后,谁拿出我所说的只言片语污我清白。”

生活已经够累的了,为何还要给自己的生活安置这么多枷锁呢?人生海海,想做什么,就做吧!

(是否回国都没错,大家都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话。愿好,祝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935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