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王开东屠呦呦不能入选院士,谈何把论文写在
在抗击疫情的焦灼时期,科技部连续发通知,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去。
同时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重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反对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坚决破除科技评价的“唯论文”不良导向。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又联合印发通知,指出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迷思”。对片面、过度、扭曲使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指标提出批评,要求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
那么问题来了,多部门如此罕见印发通知说明了什么?
之所以多部门高频率印发通知,说明我们的科研整体导向和评价发生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没有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唯论文”倾向;一些部门和人员存在“SCI迷思”。
多年来,学术界所发论文大多都是屠龙术,不是切实地解决实在问题,而是追求功名和绩效,华而不实,玄之又玄。论文成了“飞天千百年未能坠落地面的花朵”,很难产生实际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比如某研究员把蝙蝠不能传染人的病毒改造成能够传染人的病毒,这个研究有何意义?某院士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但却不能判定出病毒是否人传人,或者说兴趣不在此,那么这么多论文有何意义?在其位谋其政,国家拿出这么多钱来豢养这些人,简直是暴殄天物。但第二个问题来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论文为什么没有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什么产生“唯论文”的倾向?为什么会有“SCI迷思”?
人都有自私性,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需要合理的引导和约束,不能把欲望的魔鬼放出来。始作俑者不是写论文的人,而是具体的评价和政策导向。其实发论文本身没有错,但要解决现实问题,不能为论文而论文。
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一线有价值吗?有,但只对国家和人民有价值,对个人就很难说了。张文宏的每篇文章都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每篇文章都是10万+,但他头脑异常清醒。他说:“等到疫情过去后,你们早就抛弃我了,谁还认识我是谁呢?”
但如果论文写在重量级的期刊上,对个人来说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各级各类荣誉的评审,论文都是硬杠子,是绝对的硬通货,是实打实的敲门砖。为什么科研人员普遍有“SCI迷思”?因为SCI的背后是KPI(关键绩效指标),这是“考核”指挥棒。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科研单位和人员就会奔向哪里。
举一个简单例子,如果某二流大学得风气之先,通过高薪引进不少带项目的人才。很快这些项目有了成果,不少论文都写在了SCI上,该大学扶摇直上九万里,很快成为全国的一流大学。直接与名利强挂钩,请问大学愿不愿去追SCI?请问教授们要不要去追SCI?这就是目前科研乱象的根源。
所以要彻底改变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需要拨乱反正,但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乱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产生?至少要深究出谁弄出的这些标准?谁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否则说SCI迷思,简直是把自己当外宾,谁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说什么《聊斋》啊。
现在说第三个问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能否实现?
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的问题。我觉得积重难返,如果不下猛药,估计会很困难。
远的不说,且看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再次榜上无名。
有关部门回应说,屠呦呦本人并未申报,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屠呦呦教授为何没有申报?
中国两院院士规定:“增选候选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超过的需要6位院士推荐,其中本学位院士应不少于4位。”
屠呦呦教授今年已经90高龄了。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也没有SCI重量级论文,号称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如何有同门人脉资源?没有留洋背景如何登大雅之堂?没有SCI重量级论文何来增补院士的敲门砖?
很多人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就是上面这些东西,但屠呦呦不要,功名身外之物,时不我待,她完全放弃了个人荣誉,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把所有的论文都写在中国的大地之上。
但结果呢?结果就是屠呦呦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入选两院院士了。先生今年90高龄,这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一个90岁的老太太,整天还泡在一线大地,她哪有时间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哪会有6位院士来推荐她并且还有她的四位同行?有关部门难道不知道同行是冤家?屠呦呦当选诺贝尔奖不是有很多人写信要拿下她吗?我们从来就不缺少红眼病,怎么可能靠这些人把屠呦呦抬上院士位置?这不是与虎谋皮吗?但这样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有关部门还言之凿凿,说屠呦呦自己没有申报。
但这不是屠呦呦的耻辱,中国首例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竟然不能当选两院院士,请问院士的公信力何在?含金量何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
袁隆平就更硬核了,“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这只是一个比喻,但在袁隆平这里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时至今日,袁隆平先生还在泥田里研究杂交水稻。但袁隆平的院士评选之路,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难,此前历经湖南省四次推荐,袁隆平才艰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来袁隆平申报科学院院士再次折戟沉沙。
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的袁隆平。说他是中国甚至是世界最顶尖科学家,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但就是这样一位给中国带来世界声誉的科学家,却不能当选为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袁隆平先生落选科学院院士之后,拥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却高票延聘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长、诺奖得主西瑟罗纳先生,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万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的学术制度是行政化制度,资源分配,利益均分,都由行政决定,导致知识分子无心学习,汲汲于仕途。伴随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院士这个学术荣誉,也越来越有“异化”的可能,逐渐打上学术贵族的标识。
学界认为,只有当院士真正回归于学术,才能彻底解决中国院士选举的内耗与负效应。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风气才会形成。否则连屠呦呦和袁隆平这样的人不能当选院士,只能说是院士评选机制出现了问题。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接受网友质询时指出:他个人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未能当选,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一个历史的误会当然不足以解释原因。袁隆平和屠呦呦之所以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乃是因为他们和钟南山和张文宏一样,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写在救人治病最紧迫的当口。
这些人,才是中国科学家真正的楷模。他们的论文观,折射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千万不能让这些人寒心,因为学术界有无数双年轻眼睛紧盯着他们。一旦他们命途多舛,得了诺奖还不如多写几篇论文,谁还愿意这样去做呢?
喷子们因为袁隆平买了一个华为P30手机、钟南山的儿子有一条爱马仕的皮带,就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而明星们随便一个代言就能上千万,为何厚此薄彼,这让英雄的科研人员多么寒心。李兰娟院士也曾表达了这层含义。
所以论文最后能否写在大地上,不在于科研人员,而在于相关主管部门。能不能真正彻底扭转科研导向,改变唯论文的倾向,重奖一线问题解决者,决不让老实人吃亏!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