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脚踏实地,知识报国在增进群众福祉中实现人

发布时间:2021/4/21 19:16:53   点击数:

编者按:

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术新秀”绝大部分都选择了科研的道路,从商的也不乏有之,但是进入公共部门的却只有吴群刚一位。

本科、研究生就读工科,博士期间却选择了转入经管学院学习;在经管学院读博,拿到了“学术新秀”,面对出国深造和其它诸多发展机会,却毅然投身扎根基层。

回顾吴群刚的经历,每一次的关键节点,他都以只问初心、只问理想、只问拼搏来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用实力和奋斗将选择的道路变成了多彩的风景。

清华七载,勤学苦读

年9月,吴群刚来到了清华园。彼时他刚以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和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诸多荣誉,被免试推荐至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读研,师从过增元院士。

入校伊始,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刚开学踏入校门,我真是压力山大,都说半国英才聚清华,内心里对同学们十分敬重,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自己争气。”为了使自己不落人后,吴群刚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埋首在学习和学术之中,为此他甚至连体育锻炼都极少。“虽然清华号称‘五道口体育学院’,但我其实在学校期间还是以苦读书为主。我那时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好,体育锻炼上确实坚持的不够。”

剩余的时间,吴群刚则贡献给了学生工作。他先后担任系研究生会副主席、校研究生会副主席、校研团委副书记等社会工作职务。“得益于清华双肩挑培养的良好条件,完成由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求知者转变。”谈到这段经历时,吴群刚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吴群刚的学业取得了好成绩并赢得了奖学金。“直到后来读博获评‘学术新秀’、拿到特等奖学金,才觉得稍稍增添信心。”吴群刚笑着说到。

▲成功背后,总会有汗水

转入经管,丰富提升

吴群刚硕士就读于工程热物理专业,每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几乎都在与流体、传热打交道。日复一日的实验和计算,时光平静而繁忙。不过,变化很快出现了。研一暑假,吴群刚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一份有关国企改革的调研报告。作为“自然辩证法”这门全校研究生必修课的一个环节,调研报告在评选中拿到了一等奖。“这极大激发了我对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兴趣”。此后完成本专业学科任务之后,吴群刚便开始有计划的自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课程。“千方百计跑到清华经管学院甚至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课堂上去蹭课。”吴群刚说到。

确立了博士转专业之后,吴群刚幸运地遇到了胡鞍钢教授,开始追随胡教授做宏观经济研究,并在读研期间于《中国软科学》上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学术论文。至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接着读博之后,在多份经济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相关专著,学术成果丰硕。

谈起当年学术新秀的获得,吴群刚谦虚地表示其中主要是运气使然的因素,自己理工科背景帮了不少忙。“我本身理工科出身,又正巧赶上国内经济学研究数理模型的运用不断深化,工科背景占了优势。”

由力学系转入经管学院,同时在SCI、EI和经济学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吴群刚这样比较工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随着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发展,我觉得这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已经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了”,“国际顶尖的经济学期刊如AER、JPE等上面所发表的文章,随机过程、动态理论等数学工具比比皆是,数学的难度并不亚于理工科。”

科研的道路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吴群刚曾经为了博士论文的一个脚注推演了一个月,后来还是找了核研院的一位博士生同学请教才做出来。吴群刚感叹道,学术研究有时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术进步源于积累。读博期间,吴群刚曾在香港政策研究所担任访问研究员,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所拥有的全球最大的中文资料库,他在那里做出了中国的市场化指数,并以此为基础,纳入制度变迁的视角,将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来源在模型和实证上作了全新的解释。“这一切真的很辛苦,不过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吴群刚笑着说到。

听从内心,躬身践行

离开科研的道路,去投身基层,这样的选择,虽然意料之外,亦属情理之中,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导师胡鞍钢则是其中浓墨重彩、影响最深的一笔。

读博四年,胡老师的一言一行在点点滴滴中塑造着吴群刚的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他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的方式。“胡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算大账’,如果一个人只算自己个人的小账,不和社会价值相衔接,始终会觉得人生有遗憾。退休那一天回首,你要想想是否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

导师的这种家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吴群刚。胡老师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常年需要注射胰岛素。吴群刚当时拎着针筒陪他出差、调研,胡老师用餐前经常要躲到一边去注射一针,这一幕深深的震撼了吴群刚。“胡老师的学术选题和政策研究都是想国家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或是为了弱势群体鼓与呼,他也经常教育我们,‘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也更加坚定了吴群刚践行知识报国的决心。

▲导师胡鞍钢教授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吴群刚

胡鞍钢曾经这样评价大弟子吴群刚:“很聪明,但更重要的是很勤奋,特别能吃苦。”整个采访过程中,吴群刚也一直强调对自己行为模式带来很大影响的是清华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老话“听话,出活。”

吴群刚是管理学博士,他在参加工作后,仍然结合工作实践发表过不少涉及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的论著。他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后,还曾一度牵头筹备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年),并担任主任。因为这样的学术背景,在日常工作部署或安排时,他对自己都有一个要求,必须做到“学理清晰,逻辑自洽,分析缜密,以理服人”。

▲工作中的吴群刚

牢记初心,砥砺前行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看到山下的城市万家灯火、一片祥和,如果能为这样的平静和幸福做一点贡献,那人生就当有意义了。”吴群刚说,当初清华毕业选择进入公共部门时就是这么想,直到现在,这个念头也会时常在脑海中闪现,激励着自己克服前行中的困难。

吴群刚在当年清华毕业之际面临着很多的选择:他可以出国继续做博士后,去知名大企业担任高管,也可以去香港加入优才计划,但是最终还是坚定选择了进入基层服务大众。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清华师弟师妹也开始选择和他一样的道路。但是吴群刚始终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更加“审慎”的决定。“四川每年选调的同学不少,去了后也有一些同学感到困惑。我觉得关键是在去之前一定要解决好为什么去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在造福一方百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择选调的清华学子为数不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吴群刚认为这句话形容选调生是颇有几分接近的。“必须要有一种把岁月、把青春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大众的情怀,除此之外任何别的动机与想法,那都是会给自己带来困惑甚至是困厄的”。所以决定之前要全面思考,任何含有杂质的动机都有可能带来痛苦和失落。“不要忘记初心,想清楚为什么要出去,只要这点能够把握住,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而一旦选择投身为大众服务的光荣事业,吴群刚鼓励清华同学一定要铭记清华教导、清华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基层工作的政策通和多面手,从而立足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在坚定信念中甘于奉献,在实现理想中淬炼青春,无问西东,创造精彩人生,努力以干事创业的实绩为母校增辉。”吴群刚如是说。

文字

吕妍许伊宁

图片

褚文俊

编辑

褚文俊李静

责编

郭鸿业马啸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15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