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后世是如何评价的
引言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由“Romance”一字得来。“Romance”是欧洲中世纪种用拉丁变语写成的、情节离奇、富于幻想的、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欧洲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初期,即-年间,所盛行的文艺思潮或流派,无疑是因为这种文艺思潮中有“回返中世”一个特征的缘故。
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实际上浪漫主义思潮或流派是非常复杂的,远非这一特征所能概括。
“回返中世”仅仅是这一思潮中的一个倾向一反动的浪漫主义一的特征之一,远远不能代表整个思潮,相反地,只表现了这一思潮的次要的、消极的一面,因此资产阶级文学史家所使用的名称的含义是有很大的片面性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一思潮或流派的认识的模糊和笼统,把它看成一种单一的倾向的缘故。这也说明他们形而上学的方法,唯心主义的观点的局限。
历史条件和阶级根源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古巳有之,是随艺术之产生而产生的。但是作为一种流派、思潮或运动则是产生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并反映在艺术各部门中的。它是产生在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的局限性已经有所了解,对资产阶级革命宣布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获得胜利的希望已经破灭,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秩序已经产生了不满的历史条件之下的。
这种社会秩序,正如恩格斯所说:“已经成为对启蒙学者的漂亮诺言的讽刺画,只能引起悲痛的失望。”年的革命并没有实现启蒙学者们所预言的理性王国。一当利用人民的力量攻下了巴士底狱后,大资产阶级就攫取了政权,实行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的纲领,为人民所不满。
于是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党,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出而专政,实现了卢梭的纲领。但大资产阶级不能忍受革命暴力的政策,又进行了反革命复辟,成立督政府。拿破崙废除了督政府,又从资产阶级共和国恢复到资产阶级帝制。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描写的:“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理性的社会的遭遇也并不更好一些。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在普遍的幸福中得到解决,反而由于沟通这种对立的行会特权和其他特权的废除,由于缓和这种对立的教会慈善设施的取消而更加尖锐化了。革命的箴言“博爱'在竞争的诡诈和嫉妒中获得了实现。
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下,各阶层人们对现实普遍不满。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在文学上就形成了一种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
但是因为各个不同阶级的人们,他们不满现实的原因,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所追求的理想都有所不同,因此这时所产生的浪漫主义思潮或流派,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因为他们的理想有向前看与向后看的不同,形成了完全矛盾着的两种倾向。
被推翻的贵族地主阶级,失去了封建经济的依据,当然对当时的现实不满,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因此只有粉饰现实,与现实妥协,或者逃避现实,用幻想来安慰自己,幻想他们从前的安乐时代。他们的理想是回到中世纪,回到原始的自然,咀咒进步,敌视新东西,甚至钻到神秘主义的圈子里。
这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反映到文学上,就形成了一种反动的、消极的或保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一种浪漫主义作家在德国、英国、法国,都有不小的势力。小资产阶级呢,对当时的现实更是不满,他们跟着资产阶级参加了革命,但是成功后,一切政权都被大资产阶级夺去。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小资产阶级迅速向两极分化,能够向上爬到大资产阶级的,究竟是少数,多数(特别是小农民)则转化为无产阶级。
金钱关系日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使他们对于当前生活感到深受压抑。新兴的无产阶级呢,那就对现实尤其不满了。他们和小资产阶级一道帮助了资产阶级革命,末了却一无所得。机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剥削加重,随之而来的是失业、饥饿,他们愤怒地要求革命。
可见除了贵族地主阶级不满现实而外,另外的两个阶级也是不满现实的,不过他们中大多数不要求回到从前的时代,而是要求更进一步革命,把现实改变为一个更理想的世界(当然这两种人的理想各不相同)。因此他们这些思想反映在文学上就形成一种革命的、进步的或积极的浪漫主义倾向。
可见,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复杂矛盾关系,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这两种互相矛盾互相斗争的浪漫主义倾向。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都是不满现实的,而就象资产阶级文学史家那样不加区别地去理解它。我们应该记住高尔基的话,他在《我的文学修养》一文中说:“在浪漫主义中,我们必须区别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倾向。
一个是消极的浪漫主义一一粉饰现实,努力使人与现实相妥协,或使人避开现实,在自己的内心作无益的躲匿,使人沉溺于“人生命运之迷”,爱、死等等思想之中。-积极的浪漫主义,则企图强固人的意志,在人们心中唤起对现实及现实一切压迫的反抗心。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既然产生于不满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它对于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抱反对态度是很自然的。那么,它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唯理主义的激烈反对,也就不奇怪了。因此,浪漫主义的特征,往往和古典主义的特征针锋相对。但在这里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倾向也有所不同。
从对现实的态度上谈:古典主义者用理性观察、分析、并摹仿现实;进步浪漫主义者受感情的指引批判现实、向前看、追求新的理想;反动浪漫主义者脱离现实、向后看、想入非非。
从刻划人物形象上谈:古典主义作品的形象通常是类型化需一般化的。进步浪漫主义作品的形象往往是非凡的、稀少的、独特的,但有时代表一种新事物,可能成为典型。反动浪漫主义作品的形象则往往是歪曲的、不典型的、荒诞的。
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上谈:古典主义者们严守法规,务求合乎他们的抽象美学原则、合理主义。进步浪漫主义者们坚持创作自由,不受束缚,树立新的文学形式。反动浪漫主义者们则企图取消一切形式规律,甚至把不同类型的艺术混同起来,务为新奇荒诞。
从语言艺术上谈:古典主义作家们喜用典雅的、明确的、理智的语言,有节制地表达感情。进步浪漫主义者们喜用独特的、富于色彩的、热情奔放的语言。而反动浪漫主义者们则喜用朦胧的、晦涩的、神秘的语言来表现他们感伤的乃至颓废的情调。
从对民间创作的态度上谈:古典主义者们是把民间创作看做“市井嗷嘈”,村俗鄙俚,采取忽视甚至排斥的态度的。进步浪漫主义作家们则注意民间创作,认作宝贵遗产,往往探求其中独创之作,保存并发掘真正民间创作的源泉。而反动浪漫主义者们虽也注意民间创作,但往往宣扬其中落后保守、带有颓废情调的部分,或公开地伪造民间诗歌。
进步浪漫主义者们由于他们批判现实,追求新的理想,还是从现实出发,观察现实而不脱离现实,所以进步浪漫主义往往可以与批判现实主义相结合,许多进步浪漫主义作家后来都走向批判现实主义;而反动浪漫主义者则完全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了反现实主义的东西,为十九世纪末的“世纪末”流派和二十世纪的现代派等各种反现实主义流派作了前驱。
十九世纪的革命浪漫主义是十九世纪进步浪漫主义的最高表现,,但我们决不能把十九世纪的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更不能与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混同起来。因为“革命”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十九世纪提出的革命浪漫主义中的“革命”是由资产阶级作家提出的,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
那些革命浪漫主义作家是受着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的,他们的革命远景是朦胧的、抽象的;而今天我们的革命浪漫主义,则是属于无产阶级范畴的,我们的革命远景是有科学预见性的,是鲜明的、具体的,是和十九世纪的革命浪漫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这一点必须分清。
浪漫主义流派虽然盛行于十九世纪初叶,其实它的先头部队在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早已发现。因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而英国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秩序已经在十八世纪后期就引起人们的不满了。感伤主义的诗歌和哥特式的小说中就表现了浪漫主义“回返中世”的情绪。英国的感伤主义的影响到了德国,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的培养,才形成浪漫派的系统理论,作为流派而正式提出,又转而输送其成品到英国和法国。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的不同,其发展的情况和两种倾向的斗争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浪漫主义在德国
德国的特殊情况是浪漫主义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因此它的浪漫主义运动的进步的倾向是与反封建压迫相结合的;而其反动的倾向则由于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与封建民族主义合流,得到较大的发展。
有些资产阶级文学史家认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产生,仅仅是由于德国文学理论家徐莱格尔兄弟创办《雅典那谟》杂志和席勒的《时代女神》相对抗,因而别开生面地创出了一个新的派别。
这种脱离历史实际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德国文学上的学派和思潮,是有其政治、经济和学术上的具体原因的:从政治上看,德国一贯落后分散,工商业不发达,资产阶级软弱,封建领主的专制权威压倒一切。狂飙运动,从文学方面反古典主义,才加速了自由思想的萌芽。席勒等的作品,把文学上自由的要求扩大到政治上,《强盗》和《威廉·退尔》等作品,已经有反封建的色彩。
这说明德国已表现了浪漫主义的开端。但在席勒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革命的。自从法国大革命发生后,革命的影响弥漫欧洲,德国统治阶级惧怕革命势力,拼命隔断法国影响,拿破崙进占莱茵区时,一部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者,曾一度活跃。
然而德国的统治阶级却狡猾地把国内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国际的民族斗争方面;用狭义的爱国主义号召国人,追随他们所领导的反动民族主义运动,去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因此,贵族作家们以及附和他们的知识分子,提倡国民自由的浪漫主义文学,回顾中世纪和罗马斗争的光荣历史。
克莱斯特等的民族主义戏剧,就属于这一类。这不是从左边,而是从右边来反抗法国侵略;不是往前看,而是往后看,要恢复过去的时代。从经济上看,德国一直停留于农奴制度的生产方式,年虽然部分地区废除了农奴制,但并不彻底,落后的生产方式束缚着生产力不能发展,所以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软弱无力,民主运动屡受压制,因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生活采取逃避的态度,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幻想里。
从学术上看:由于上述的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使知识分子们脱离现实,耽于空想,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供给了哲学基础。
自然哲学家谢林(-)和黑格尔(-)主张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谢林说:“艺术是现象中的“我”的完全表现,宇宙为最完全的有机体,为最完全的艺术品,为诗。由此出发,则诗的精神,充溢世界,各处诗人,不必要特殊的技能,训练,只消浸透宇宙精神,将它把握完全就行了。
这种论调为浪漫主义的“回返自然”的特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希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与宗教合而为一。神与自然一体,自然与艺术一体,他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反动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在上述政治、经济原因的基础上和当时的唯心哲学的影响下现的。这就说明为什么德国的浪漫主义以反动的倾向为主的道理。首先由徐莱格尔兄弟创办《雅典那谟》杂志,纠合一些美学见解相同的理论家或诗人甚至哲学家们,提倡浪漫主义文学。文学史上称为初期浪漫派或耶那派。
其中主要人物有大徐莱格尔(-)、小徐莱格尔(-)、狄克(-)、诺瓦里斯(本名弗里德里希·哈登堡,-)和霍尔德伦(-)等。甚至哲学家谢林和希莱尔玛哈都在里面。他们都一致地宣传他们反动的美学理论。
所以,这些都是属于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后来还有所谓后期浪漫派的或海德堡派的,其中有神秘小说家霍夫曼(-)、民族主义戏剧作家克莱斯特(-)、伪造民间文学故事的阿尔尼谟(-)和卜伦丹诺(-);还有童话作家格林兄弟(贾可伯·格林,-;维廉·格林,-)和抒情诗人兼小说家沙米索(-).这里面除格林兄弟和沙米索的作品有积极进步因素,可以划归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派而外,其余都是属于反动或消极浪漫主义派的。徐莱格尔兄弟的美学理论徐莱格尔兄弟俩都是诗人,但他们的诗不如他们文艺理论的影响大。大徐莱格尔除了所著《戏剧艺术与文学讲稿》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和一些西班牙戏剧。小徐莱格尔写过一些爱国诗如《我的心胸和热血神圣化了》;写过小说《鲁森特》,一本以个人自由为主题的小说。
他的主要论文是《论印度语言与印度人的智慧》,导使他同时代的人对东方文学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发生兴趣。他们兄弟俩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他们创办的《雅典那谟》杂志上所宣传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他们的理论的主要论点可概括如下:浪漫派的文学,是文学中的文学,是宇宙的诗,一切文学都包含在浪漫派文学里面。浪漫派的主张,艺术的最高法则就是打破一切传统法则,不让任何法则存在,不拘束任何天才。
科学、美术、诗歌、音乐融为一炉而没有区别。切艺术成为科学,一切科学再艺术化。理性是戕害人类感觉和认识的能力的,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物质世界是不够令人满意的,只有从梦幻中,灵魂的、童话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精神的乐园。中世纪是富于宗教的神秘感、象征感的时代,所以中世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时代。在文学形式上,古典主义以悲剧为最高艺术形式,浪漫主义以小说为最高艺术形式,因为在小说中可以无拘束地自由表现一切。
从上面的各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这一种美学理论是如何的反动:首先,这种主张要把随着时代演进,学术分工愈来愈细这种状态取消,而要回到初民时代一切不分的状态;其次,它否认理性而片面地偏重感情;
再次,它否认了现实的物质世界而回到中世纪的宗教神秘的世界。这种文学,完全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对社会是没有益处的。这些作家们不但要求在文学创作方法上形成一派去反对古典主义,而且要把这些理论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完全适用到人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把人生浪漫化。他们说:“诗的意境、气质比诗篇的本身还重要,诗人的任务不是在于创造诗歌而是在于创造使诗人和自然相和谐的那种气质,就是人生的诗意。
他们说:“如果上帝与自然是一体,如果诗歌是由于诗人与上帝和谐一致的自然力量,那么诗人就是人类的领导人--也是上帝所托命的人。”这样,以唯心的宗教哲学为思想基础的文学作品,就不止于脱离人民,对社会无益,而且要把人民引向宗教神秘世界,回复到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去了,因此是反动的,对人民有害的。
诺瓦里斯诗歌的颓废情调上述的反动美学理论,在这一派的主要作家诺瓦里斯的作品里有着显著的体现。诺瓦里斯是一位短命诗人,他在二十九年的短期生活中,长年与病魔为友,是个所谓工愁善病的才子。因所爱的女子莎菲之死,写了许多自以为是“艺术花朵”的诗。他的思想感情里充满着病态。他以病为最高的、真正的人生。他说健康比不上病体的趣味,月夜胜过白向的思想感情。
《夜的赞歌》分为六篇,诗句中使用极其自由的韵律。它的大意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虽非日光不可,但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宇宙在静寂之中,等到哀愁在拨动心胸底的琴弦的时候,恐怕谁也要感到白日的贫弱,夜间的伟大吧。一个人走到爱人的墓旁,看破宇宙的神秘,望望无穷的苍天,在那时候,可以忘记现世的光荣,把他的悲哀,运到光明的天国,与爱人的魂合而为一。一到夜神垂下四周的帷幕,他的灵魂就跳动起来。在漆黑的夜里,可以看见爱人的雪白的手,流出的泪点,成了一串珍珠。
这不是时间空间,也不是现实的世界,是光明的天国,是现实世界的彼岸。”这种把死、病、黑夜加以美化,是完全反乎人情之常的,是一种病态的幽暗的悲观情调,是极不健康的,对人民极其有害的。
结语
高尔基谈到德国浪漫主义时,曾斥责这些作家的反动与主观。日丹诺夫在批判诺瓦里斯的俄国信徒阿赫玛托时曾说:“他的灵魂如此喜欢忧郁,哀愁和孤独的情绪”,“除了害处,什么也没有,这些作品只能使人意气消沉,精神颓丧,发生悲观主义力图离开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宽广道路而钻到个人经验底狭窄世界中去。”这些话恰恰也适用于批判诺瓦里斯和一般的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