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浅话审美意趣与功利艺术
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谈到艺术,讲过一句: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讲,艺术是人生的兴奋剂。自席勒以来,几位近现代哲人主张——艺术具有改善人性和社会的救世作用。
艺术未必救世,但可确信,艺术对于热爱生活,却又为终极关切所迷惘的人类来说,艺术的确是最好的慰藉。
康德深受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影响,认为艺术作为美的化身,具有超越阶级、国家、民族的普适性。主张审美具有主观性、先验合理性、不涉概念,即感性形态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指使用感官去感知的能力。美学的对立面为“麻木”,即无意识,缺乏感觉或情感。“美学”最首要的含义为清醒、感受、明朗万物。
希腊前教育部长乔治·帕潘德里欧表示,美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中,经由感官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世界。
我国年起,教育部将艺术设为必修课,硬指标,让孩子们学会体验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教会我们超越学科的边界,融合感知与解析,开辟知识新天地。对提高认知能力、整体素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多元化时代,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自由,意味着审美的无目的性,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快感和功利的道德活动,不涉及利害道德等客观原则。无利害是一种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没有直接关联,只涉及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表现形式的判断力。
作为审美主体,唯有忘掉现实利害得失,进入一种「庄周梦蝶」式的忘我境界,才能摆脱束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具有这种无利害的主观态度,方能在欣赏事物时进行美的判断,形成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灵追求,真正沉浸在艺术欣赏的愉悦之中。
在中国,道家是非功利的代表,庄子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其作品《逍遥游》中,庄子表达了唯有“无我之境”,方能“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思想。魏晋时期的水墨画,大多表现自然景观天地之大美,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一定程度上,都是以老庄的非功利思想观念为根底,以此来表达精神的自由。
艺术的生存方式,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功利的生存方式,注重对物质的占有与官能享乐。两相比较,艺术为缺乏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补偿。
审美与功利的对立面,是一个经验的事实。审美力敏锐者,其功利心会倾向薄弱;而凡事追求利益至上者,则对美的感受力则相对薄弱。主观能动性倾向,为无意识的忽略。对艺术与美,感受力愈强,愈敏感,则更具有接近自然气息的清朗气质与情味。
广义的艺术,原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此意义上,每个赋有正常生命本能的人,同时也赋有广义的艺术创造的潜能。但大多数的人,这种潜能因各种外因而限制或萎缩。
人有两种活动,一是生命的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一是消耗生命以谋求外在的利益。一个人若因客观所迫或主观欲念而过于操心于一种活动,另一种活动就必然被压抑,久而久之,性灵就会被磨损。比如一个人,他以绘画为毕生职业,以此谋生,他极可能只是一个从事着功利活动的「画匠」,他的作品必定缺少生命和艺术的辉芒。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性灵足以抵抗功利世界的压力,其心智足以看淡功利的诱惑,能陶然于生命之自娱,乐在其中,那么,无论他是绘画、写作、歌唱,还是仅仅有滋有味地活着,他都无往而不是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享受与意趣中,心灵充实且丰盈。
现实中,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又很难去绝对辨析功利与非功利,强调哪一方,将艺术设置为绝对孤立的存在,则陷入了极端化、片面性的意识误区,违背客观辩证之理。如强调审美艺术的“无用之用”,如将审美艺术视为“绝对神圣”之说,以及视艺术为“绝对功利”论等等。
康德这个倡导自由和无功利者,也提出了“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两种美,从不同立场来说,也有着不同的判断。
人类的神话时代和宗教时代都已成为过去。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会绝对脱离所属时代的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从事艺术产业的经营活动中,有过于追求艺术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本身的审美价值的倾向,审美艺术与功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变得日益凸显。
被强化和泛化了的市场经济,加速了“文艺商品化”进程,使一些主张、推荐「纯审美」、「唯美」的文化学者,陷入迷茫、尴尬的处境。
唯有理性、客观、全面地正视和研究当代中国新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文艺领域所面临的新问题,即文艺的审美属性和商品属性、文艺的审美属性和功利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平、合理、适度地谋求文化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事。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主力军——艺术领域工作者,承担着为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职能,因此,确保文艺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格调,遵从信仰、理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操守的同时,当全力创造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艺术的本质特征为审美意趣。真正的美,逃避定义,存在于几何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解释皆无能为力的地方。美,永远属于少数人,时代,永远属于公众。
愿我们,在历遍山河湖海的人生之旅中,有过震撼心灵绵延悠远的艺术感受,在艺术与智慧的滋养中,抵达辽阔的精神界域。
·壬寅年·于湖畔闲舍
「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