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嘉德秋拍人生艺术时代就蒋兆

发布时间:2018/11/8 19:28:47   点击数:

年,《给爷爷读报》是《红领巾》杂志的封面,封面上还印有一行醒目的黑体字: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成3万张宣传品(定价元),后被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们耳熟能详的画作。60年后,作为五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六十年》大型画册。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

镜心设色纸本

钤印:兆龢

题识:兆和。

展览:

1.《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北京画院,年6月28日-7月11日。

2."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周年纪念特展",国家博物馆,年11月15日-30日。

3."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势象空间,年9月2日-22日。

出版:

1.《红领巾·第20期》,封面,年版。

2.《给爷爷读报》,年版。印刷3万张宣传品。

3.年年历。

4.《美术小学五年级》,印刷万册。

5.《蒋兆和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6.《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第页,广西美术出版社,年版。

7.《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第页,四川美术出版社,年版。

8.《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周年纪念特展作品集》,第91页,安徽美术出版社,

年版。

9.《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第页,湖北美术出版社,年版。

10.《蒋兆和人物写生讲义》,第7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

11.《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第22页,势象空间,年版。

96×83.5cm

人生·艺术·时代

——就蒋兆和《给爷爷读报》专访刘曦林

北京语言大学

尹成君

如果把时代看作我们身处的中国的现实,时代精神是我们现代中国的本质和主潮,投身和感受这个时代便是表现这个时代的前提,此为“回应时代”的正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如何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便成为是否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的保证,不论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都存在敏感于时代脉搏的问题。

受访者:刘曦林,山东临邑人。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在王琦先生和系主任金维诺先生的指导下修习美术理论和中国现代美术史;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博物馆学研究,兼及美术评论和书画创作,是 的学者与美术批评家、书画家。

采访者:尹成君,山东莱州人。自小研习绘画,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现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从事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

采访时间:年5月15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里仁居

尹:蒋兆和先生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艺术家,是我国成就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民众命运的变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他创立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并间接影响了一批批颇有成绩的人物画家。刘老师,您是我非常尊重的理论家,您曾经敏锐地感觉到蒋兆和先生在新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价值,并对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那么,请您具体谈谈,是什么契机让您对他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且几十年来坚持下来、始终如一、不断深入地来做这个研究?

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这一代人是看着蒋先生的画长大的。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蒋先生的画,比如说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的《把学习成绩告诉 叔叔》、《给爷爷读报》等,我就是看着这些画长大的,对这些画太熟悉了。我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当中也曾经学习人物画,蒋先生是我们不可逾越的一个榜样,是一个导师。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美术史、作美术研究,我的研究方向重点是理论和现代美术史这一部分。七十年代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要拍一些老画家的教学片,包括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四大家。我们的系主任问我能不能把蒋先生写一个脚本供参考,这样我就把这个事儿给装在心里面了。后来对蒋先生进行了访谈。从此,我和蒋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年历

年《红领巾》杂志封面

尹:20世纪的中国,以年为界,形成了上半叶(俗称旧中国)、下半叶(俗称新中国)这样两个不同的时代。蒋先生经历了这两个时代,并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以这两个时代为界碑,形成了前后两期的不同的艺术表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蒋先生的艺术创作盛期,他先后完成了他的代表性作品《缝穷》、《卖小吃的老人》及现实主义的杰作《流民图》等。我认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回应者”。一个画家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才能够创造出适应于他那个时代并能够超越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蒋兆和先生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流民图》就是画家敏于时代而有所感受的伟大作品。新中国成立后,蒋先生真切地感受到新旧两个时代不同的生命体验,他有了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感受、生活感受,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于旧中国那种悲悯的情怀和对苦难人生的揭示,和谐安稳的新时代生活感受在他的画面里成为凸现的主题。就像他年创作的《给爷爷读报》这幅画,便是他自然地回应新时代、新生活的产物。请您谈谈这幅画背后的故事,谈谈它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特色。

刘:是的。如果把时代看作我们身处的中国的现实,时代精神是我们现代中国的本质和主潮,投身和感受这个时代便是表现这个时代的前提,此为“回应时代”的正解。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如何敏感地捕捉到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便成为是否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的保证,不论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都存在敏感于时代脉搏的问题。蒋先生就是一个敏感于时代脉搏的人,在新旧两个时代,他都阐释了艺术的时代性问题。

我曾经问他:“你怎样看你自己解放后的这批作品?”他竟然说:“我解放后一张好画也没有!”他说得很认真,他在新时期和我们一起在反思。蒋先生说他解放后的作品没有好画的时候,我想他当时不是太自由,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政策去从事新的艺术创造,那时应命的作品比较多,他不得不画一些他并不熟悉的题材与生活,棉花长得什么样也不知道。但是,他很快找到了他熟悉的题材——人性、人生这个角度。

20世纪的上半叶,他对人生苦难的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69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