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论行书如何在东晋时期走向人生巅峰
为什么说东晋时期是行书发展的巅峰,探寻行书八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
1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抵制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动乱,上层的互相残杀,特别是曹魏时期的曹马之争,西晋的八王之乱,使许多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人们,来不及躲避,纷纷卷入争斗而人头落地。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了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不谈具体人和事,只谈抽象的有和无、言尽意和言不尽意等哲学概念,离政治、政事和现实越远越不惹是非,越能保全自己。正如“竹林七贤”的名士阮籍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人少有全者,藉由是不与世事。”善于清淡的称为名士,玄而又玄的清淡,逐步成了时尚。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也必然与当时的思想、言谈和行为相一致起来,也就是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同时,最重要的一条,我们发现文字的书写由原来的中下层官吏(隶),不知名、没地位的人手中,转入了豪门大族名士们的高妙意兴中。高层知识分子的揣摩、玩味、遣兴、孕化,将书法注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和灵性。如“二王”的行书、行草,以其流畅优美、自由潇洒的线条及其组合,表现出人的生命节律和风神状貌,可谓情驰神纵,超逸出尘,百态横生;真正表现了士大夫阶层对自由,对玄妙,对潇洒的一种超凡脱俗的追求与理想。
↓
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是书法文人化过程,从而升华到一个至高境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认为的,东晋王羲之的行草书代表了这一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命状态,达到了最高峰。在此前行草书没有成熟,而此后的隋唐又过于规范化、法理化了。
2
艺术有一个稳定性规律。
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成熟,都是时代的产物,离开了当时的环境,艺术也就随之变化了,以后很难再达到当时的水平。正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后来均未超过当时水平。虽然历代行书大家不少,也就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总体上说,未超过东晋。
3
实践证明宋人行书格调不及晋唐。
由于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所以唐人行书与晋人相近,故有“晋唐”之说。宋人行书有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投入个人性情太多了,被称为“书为心画”的时代,但古法被破坏了。所以元代赵孟頫看不起宋人而学晋唐,走出来一条以故为新的道路,形成了一座新的高峰。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