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东亚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吗兼谈律师应该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早上,有朋友给我发来《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随后发现朋友圈里很多人在转。
作为一个教育师范生,我得说,这篇文章在细节上有很多不错的观点,但综合为一个整体却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
当然,作为一个法律博主,之所以选这个话题来写一写,倒不是为了讨论教育问题。而是因为无论在知乎上,还是在公号后台,一直有人问:“新入行的律师应该看什么书?”“金律师,感觉你看了好多书,你是怎么看书的?”“金律师,你怎么这么能写,发文的速度比我打赏的速度还快”……
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今天看到《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这篇文章,忽然就有了拿它作为分析案例来写写的想法。
一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回答一下“金律师,你怎么这么能写”。
虽然我的文章经常很长,但其实写作时间都比较短。就像今天一样,忽然有想法了就写。没有准备,没有规划,写完也不会检查,直接推送。昨天帮人写书评《公众围观下的法律——《大审判》读后感,兼论法律与舆论的互动》。后台有人留言:“金律师,你这篇文章的信息量太大了,查阅了多少资料?”
其实,我在写书评的过程中没查任何资料。所有内容都是想到了就随手写,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写完了。
王兴有句名言——金宏伟能在任何时机下不动声色地自吹一下。
哈哈。
真是好基友。真了解我。
不过,这次真不是自吹。
先说自己如何写公号,也是为了举例分析。
答案就在后面。
二
书归正传,我先来分析《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这篇文章。
如前所说,这篇文章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如
普鲁士人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但是,这就能推论出东亚教育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认为,不能。
恰恰相反,这位诺奖得主用自己作为案例,证明了一个没有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人,即便在某个领悟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当他思考其他问题时,依然是无力的。
他在文章的中说,把代数的道理学通——“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这位诺奖得主正是源于没有把逻辑能力做到触类旁通,才会得出“浪费生命”这样的结论。
三
你看任何一本形式逻辑方面的著作,都会说逻辑的第一要素是定义。那么,什么叫浪费生命?什么叫不浪费生命?甚至,用什么样的基准去定义生命?
几年前,我给法学院的同学写《刑事律师的职业发展》,里面提到我自己上大学的亲身经历:
在本科之前,我一直觉得学历史就是要做到四书五经都会背,历史事件一门清。但当我真正进入北师大,两件事影响了我。第一件事,大一时,一位老师对我说,会背史料当然好,但即便不会背,只要你知道找材料和用材料的正确逻辑和方法,一样能作出出色的研究。另一件事,同样在大一,另一位老师问同学,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要远远比西方封建社会的时间长?当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找理由时。老师说了一句: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反问我吗?中国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一个概念吗?长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比西方的长,和西方的封建社会比中国短,这两个命题是可以互逆为真的吗?历史不是学“什么是什么”,而是学解释历史的逻辑。
论证的起点是定义。当我们对于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生命都难以把握时,冒然去讨论谁在浪费生命,谁在享受生命,其实都是轻浮的。
四
逻辑还讲求分析样本的合理性。逻辑分析不看极值,而是更多的选择中位数。
没错,这位诺奖得主自己从一个学渣变成了诺奖得主。但考察近代诺奖得主,是好学校出来的得奖人书多,还是学渣多?即便在东亚,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得诺奖的也是好学校出来的人数多吧。
这位诺奖得主用自己的特例去论证东亚教育整体就是浪费生命。分析手段本身就是错的。
五
当然,这位诺奖得主可以说,虽然得诺奖的还是好学校出来的人书多,但这和学校没关系,而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会自我学习。
假设这位诺奖得主如此分析,能得出东亚教育就是浪费吗?
也不能。
因为,一旦假设人可以不受外界影响,不管是好学校还是坏学校,都是自我学习。那么进一步推论就是,不管在好学校还是坏学校,都不存在浪费生命,反正好坏对人都没影响。
这就是逻辑中的“矛盾律”。
六
这里插个题外话。
喜欢历史的人可能听说过,刘邦做了皇上,特别仇视知识分子,动不动就批斗知识分子一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向知识分子的帽子中撒尿,认为知识有个屁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刘邦也认为上学是浪费,鸟用没有。
但刘邦为什么这样想?目前从资料上,是因为刘邦早年被知识分子轻视,自卑加报复心态,让愤怒的刘邦对知识分子越来越轻慢。
虽然我不是学心理学的,但我当年在学校,心理学成绩一直优秀。当我看到中村修二这位诺奖得主的《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我就说,多半这哥们在出名之前,有过长期的被轻视经历,是愤怒的情绪让他痛恨教育。
果不其然,我随后检索了一下这哥们的简历,发现他真的很愤怒(见《中村修二:没憋这一肚子气,就没这诺贝尔奖》),他真的被好学校的人轻视,被学界轻视。
但事实上,中村修二和那些轻视他的人有区别吗?其实没有,他没有成名,被人轻视。他成名了,他轻视别人,说别人是在浪费生命。
但如果我们合逻辑的想一想。中村修二是怎么成名的?他研究的技术是他一个人靠着天才、兴趣和毅力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吗?他是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下去做一进步拓展的。他成功的基础,就是那些被他认为浪费生命的人的不懈研究。如今中村修二成功了,反而说为他打下基础的那些前人是在浪费生命,这其实很不道德。换言之,如果前人都浪费了生命,又是如何为中村修二提供了研究基础的?
这又是“矛盾律”。
七
幼儿教育学有个观点——很多家长都误会自己是好的教育者。但事实是,他们很幸运的生了一个天使宝宝。冥冥中,或是上帝安排,或是菩萨保佑。总之,一个人的运气好,有些孩子天性就是有自制、学习的禀赋。
中村修二大概率就是一个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虽然少时学渣,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诺贝尔奖得主: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这篇文章其实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中村修二自己是如何学习的。
ok,假设我们同意,东亚教育是浪费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呢?让孩子放了学疯玩吗?让自己纯粹凭着兴趣做事吗?
BBC有个著名纪录片《人生七年》。研究者跟踪拍摄孩子的成长,最后发现,那些严格教育下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往往比那些放松教育下的孩子,至少大一点吧。
人的兴趣往往是短则的,朝三暮四不会成为诺奖得主。如何让兴趣成为长期学习的动力?中村修二没说。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凭着兴趣做事,他是要想别人证明自己,他研究蓝色LED技术是因为其他研究竞争激烈,而蓝色led更容易成名。
这是多么功利的人生。和那些他鄙视的人生有区别吗?
八
这里再插个题外话。
当下国内的父母,很流行说“减负”“鼓励教育”。
东亚国家中,最早提倡减负教育的,正好就是日本。《中国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日本减负三十年反思”。日本人觉得自己文化中那种动不动就扇耳光、长幼层级分明社会形态和行为都不太文明,所以日本人想学着西方去减负、去鼓励。但30年的时间证明,这种文化下的日本年青人抗压能力很低,非常自我,同时也没有养成自我学习和研究能力。所以,日本开始调整所谓的减负。
当然,日本不会重回填鸭教育,但如今的日本,学生的负担其实并不轻,豪门中学和大学的学业和竞争一点都不轻松。
九
说了这么多教育,终于要回到“律师应该如何看书这个问题”。
知乎上总有人问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除了找一本经典的《形式逻辑》和一本经典的《如何玩转office》。其他的书,随便看。
我这篇小文,写到这里3千五百字了,用了不到50分钟的时间。同样是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做任何检索,随手就写。
你看到的内容,包括超链接,都是我原来随便乱看,留下了印象,如今想写的时候就用上了。
看书,没有所谓的浪费,没有所谓的什么书该看什么书不该看。小和尚念经,没人期待小和尚能马上看懂那些经文,但只要他看,不断地看,随着阅历的增加,小和尚有一天会顿悟,会用上。
教育,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浪费。浪费在很多时候是后悔的同义词,更多是成人对于自己现状或过往的不满,从而认为某些事务是浪费,然后在浪费观下去干涉孩子的生活。
你让孩子去上辅导班是干涉。孩子看别人都上辅导班,你对孩子说,那是浪费时间,不用上,本质上还是一种干涉。假设有一天,孩子看到自己的球鞋,忽然问你,爸爸,你怎么当年没坚持让我学下去啊?
你怎么回答?
身为父母,无论如何去做,可能都免不了有一天被孩子问:“你当时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你怎会回答?
你说“那是浪费时间”吗?
你有权利如此决定孩子的人生吗?
说一句宗教性一点的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并不是很喜欢心理学,但我并不觉得我上心理学的课就是浪费时间,我还能在心理学课上得高分,多年之后,我不喜欢的心理学为我的律师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只有当你真的有一天学会,所有的经历都是值得的,都是神安排好的,都是为未来做准备,没有所谓的浪费,你的人生才是丰沛的。
律师读书也是这样。
随便看,指不定哪天就用得着。
金宏伟我是打赏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