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年11月6日打坐心得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1)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佛教学者阐发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无论、不真空论、神不灭论、佛性论、顿悟论等,构成了当时哲学思潮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形成宗派,如天台、华严和禅诸宗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更是一度成为时代哲学的主流。(实际上的佛教宗派形成仍需考证,这一说法是沿用汤用彤先生的观点,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种说法已经有了争议。)
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受儒道两家影响,表现为更加重视圆融、顿悟,强调返归本性,主张在现实生活中求得精神解脱。而印度佛教在修持上重视考察现实的心灵活动,重视渐悟,又强调超越现实的人生和世界,争取在来世进入彼岸的佛国世界。这就表明中国佛教哲学显然是不同于中国的固有哲学,也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哲学形态。
中国佛教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对象:历代中国佛教学者与宗派的重要著作和哲学思想
中国佛教哲学的构成,是以著名佛教学者个人思想,尤其是以宗派学说的形式出现的。
范围:中国佛教哲学讨论的重大哲学问题
佛教是一种解脱论学说,着重阐明解脱人生苦难和成就佛果的根据、道路和方法,其中所包括的哲学思想是解脱论的理论基础。中国佛教哲学的主题也是追求人生解脱,将中印两种哲学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哲学问题:1.对人生主体的论述2.对人生所处环境的论述3.如何根据前面两个问题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修行成佛的问题。
三个问题正对应着中国佛教哲学的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构成了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框架。
人生论:人生本原、因果、价值、形神、心性、佛性、道德伦理、理想境界等;
宇宙论:结构论、现象论、本体论等;
实践论:修持的方法、方式、步骤、时间、直觉思维、真理论等。
与印度佛教哲学的分隔:凡是与印度佛教哲学思想一致的,都不被划为中国佛教哲学范畴之中,凡是与印度佛学内容不相同的部分,包括继承后的发展、发挥、改造,以及离开印度佛学的独立创造,都应该视为中国佛教哲学。
2)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
翻译经典、讲习经义、编撰佛典、判教立宗,是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式。
1.翻译经典
东晋道安翻译佛典“五失本三不易”,五种情况容易丧失本来原义,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
五失本:一是由于梵、汉文法不同,不得不使原文语词颠倒,以符合汉语语法;二是原典的文体质朴,修辞语较少,而汉语则好文饰;三是原典常有重复相同的语句,不嫌其烦,汉译则多删去此类重复语句;四是有的原典经文中夹杂注解,汉译则多删去此类夹杂注解;五是原典在说完一事再接着叙说另一事时,常常重复前述文词,汉译则多略去重复的部分。
三不易:一是佛典依当时印度的语言、风俗而立,而要适合后代的语言、时俗,就会给翻译带来困难;二是圣人(佛)与凡人本来就距离很大,在翻译中,要使远昔圣人的玄妙思想符合现代的标准是很不容易的;三是佛典流传久远,后人翻译即使万分谨慎也难免有误。
道安总结的翻译佛典的这八种情况,从侧面反映出佛教经典的翻译必然要适应当时的中国语言、文化、习俗等,这就给佛教中国化带来了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时的译者为了让时人能够看懂佛典,译经时不得不采用一些中国固有的概念、名词、术语来解释,从而导致歪曲原义。(格义)
以及译者虽然汉梵兼通,但是参与翻译的中国僧人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素质在翻译过程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佛教的知识分子大都在出家以前受过儒道二家的教育,有着固有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都对外来佛教的理解和翻译有所影响。(前理解)
2.讲习经义
和翻译经典一样,是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独特的专业化活动。史载商北朝时就已盛行讲经活动,规模庞大。
经师:擅长歌赞(梵呗)和咏经(转读)、善于阐述佛教义理的僧侣
讲师:讲解佛教经典的僧侣
都讲:协助讲师讲经,使听着更易于明白经义
倡导师:宣唱法理,开导人心
东晋初期讲经主要方法:固定格义和自由发挥。
格义主要是康法朗、竺法雅等人创造的。是指用中国本土思想的相关概念来解释佛典中的思想,把相近的概念固定下来。格义这种方法必然让人们对经义的理解产生歪曲,这种歪曲实际上恰恰也就是佛教义理包括佛教哲学中国化的朴素表现和初级形式。
自由发挥方法主要是东晋时期的般若学派。支敏度:心无义;道安:以魏晋玄学的本末思维方式来理解《般若经》,把“如”、“法身”视为根本、本体,是不符合印度佛教本义的,《般若经》提倡空观,破除现象和本体的实有,是否定本体存在的,或者说主张本体是空的,但道安提倡的是“以无为本”,是把破除本体实有的般若学改造为本体是根本,本体是实有的本无说,也是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与印度佛教哲学的不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本体论。
3.编撰佛典
类型:a.章疏b.论著c.经典d.灯录e.善书f.史书
4.判教创宗
判教:把印度佛教各类经典进行统一安排,确定次序的先后和教理的深浅,把本宗所尊奉的经典置于最高的地位。
中国佛教的判教放哪赢了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思考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固有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念。
3)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
1.地理环境
交通地理:佛教沿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传播,沿线的重要都市成为了佛教僧侣聚集之地,也是佛教哲学思想最早产生之地。
政治地理: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地理的隔离,导致南北两地佛教分别形成了重视实践和重视理论的不同特点。
都市与山林:都市佛教多接近上层人士,山林佛教则多与下层群众相邻,前者重义理,后者重修行。禅宗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就与山林环境相关,反映了平民百姓追求解脱的愿望,表现出朴素、简易之风格。
2.自然经济
中国佛教哲学是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即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趋势和思想性格。其中寺院经济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影响巨大。
寺院经济有两种类型A.庄园经济B.自耕经济代表着两类不同宗派哲学
A.天台、华严等B.禅宗
3.政治结构
与印度很大不同,印度是种姓制度,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并通过郡县制、官僚制和宗法制来贯彻。在中国的封建政治结构之下,佛教是必须依赖政治生存的。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论证、美化、神化君权,要求尊崇孝道。由此自然导致中国佛教哲学重视论证现实,调和世俗现实和出世理想,在伦理观念上提倡忠孝,从而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哲学内容。
4.文化环境
A.语言B.儒学的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D.传统宗教思想的作用
美好的事可不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上。高级智障分子方泉不要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