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常识何谓发心

发布时间:2020/11/4 17:29:16   点击数:
男人得了前列腺炎 http://www.0312buy.com/jbby/19677.html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发出心叫作真正的发心,没有目标的起心动念也叫作发心,但不能叫作真正的发心,依据学佛修行来说,真正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光荣经》中云:“发自内心的动念,叫作发心,为众生发心称为真正发心。”

一般发心有六种含义:

1.动念,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被称为发心。

2.特指萌动善心,就是积德行善的心愿,也叫作发心。

3.发自内心,从自己内心里发出来的意念,比如作恶的意念,做善的意念,或吃饭、喝水等无记的意念也叫发心。

4.开心,就是发开自我与开发自心,自心喜悦,放松自我,也叫作发心。

5.决意,就是拿定主意,比如,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也叫发心。

6,可怜,就是同情心,比如看到残疾人,或遇到痛苦之人,感到自己心痛,也叫作发心。

7,佛教语。谓发大愿求无上正果之心,比如慈悲心和菩提心,也叫作发心。发心不一定是善心,也不一定是恶念,发心本身是无记之念,可以说,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无记。但发心也有善念,也有恶念,还有无记之念。比如,发学佛心,发出家心,发出离心,发大愿心,发慈悲心,发大智心,发菩提心,都属于善念之心。发嗔恨心,发贪婪心,发傲慢心,发嫉妒心,发顾虑心,都属于恶念之心。

一般佛经里讲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发菩提心有三种发心,即:

发大智心,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

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

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有人需要帮忙,这时你升起帮助他的这么个念头,这就是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心。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世间发心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声荣誉、消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之所以称为世间发心,是因其缺乏了出离轮回的决心,少欲知足的精神,其目的只是在人间得到快乐。它虽然也在行持善业,但由于在发心中有虚荣心、贪婪心,动机里面没有出离轮回之想法,导致无法走向解脱和觉悟的精神领域。世间很多人的发心都是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不能称他为殊胜发心。为病人、贫困者举行慈善虽然好,但如果动机不良,没有认识到帮助他人的真正动力、目标的话,发心则称为为了帮助而帮助,利益不是很大。颠倒发心为了自强、升职、占有别人的财产,或是为了得到世间的神通、打败敌人和取得地位而行持善业,即颠倒发心。颠倒发心是邪念,即不正当的意念行持善业,不但跟解脱、觉悟没有关系,还制造更多的恶业,使人变得无恶不作,故谓颠倒发心。比如有的为了战胜敌人、占有他人的财产而修行本尊,导致善法变成恶业。因为善的根本不在于善本身,而在于其动念和对善的认识。自私的发心有的人虽然为了觉悟本性或离苦海而积善积德,但他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为,不为众生的安慰。甚至不知道目前的众生是他曾经的父母,甚至不知道眼前的仇人是他曾经的父母,所以说他只顾着自己,不顾他人的安慰。以此追求觉悟、无我的智慧,成为小乘佛法的发心。小乘佛法的行者们也许不记恨仇人,但这不不代表他认识了芸芸众生是你前世的父母,不知道这一层面,就无法发出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大乘为了利益大众而发心这种发心是在知母、念母、报恩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发心。首先他知道我们与芸芸众生曾有过父子、母子、夫妻、朋友等各种关系。这些众生在做我们父母时,以尽心尽力照顾我们,抚养我们成长,对我们恩重如山。现在他们想享受快乐,但不知快乐的根源是什么。他们不愿意受苦,但不知道如何才能不受苦,为了避免痛苦造就了更多的苦难。对自己的未来,对善恶十分的盲目。我们用我们的慈悲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苦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快乐等等。目前的我们尽管帮助不了他们,引导不了他们,但今天做不到不代表以后做不到,为了他们先自己成佛,充足力量再去度化他们,这就是大乘佛教利益众生的发心。佛教所指的发心有多种,有发起修行的心,求解脱的心,渡众生的心,慈悲心,喜舍心,但是最为广大的,是菩提心。所以,同样说发心,一般是指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自己要成佛的心,自己愿意成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愿望和理想,有了这个理想和目标,就能生生世世引导我们好好修行,不至于堕落,并且因为有这个心,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成佛渡众生,是世间最大的利益,一切世间的善业都不能比。在佛菩萨像前,宣说自己要于未来成佛渡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了,虽然如此简单,却有无量无边功德利益。利益一切众生,自利利他。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发心,一辈子都在发心,这才是真功夫。我们做不到,说明功夫不够、不深。怎样才能得到真功夫?这就需要不断在佛法上熏习、培养,日积月累,发心的功夫就会越来越好......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是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会传给你。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推荐阅读↓上下滑动翻看↓

推荐阅读...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注音佛经大全!(珍藏版)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命来源的看法

*花香入心蝶自来,依报随着正报转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和参话头

*为什么说富贵学道难?

*佛教21点基本理论

*缘起性空

*净空法师五天开示记——《认识佛教》第一天

*净空法师五天开示记——《认识佛教》第二天

*净空法师五天开示记——《认识佛教》第三天

*净空法师五天开示记——《认识佛教》第四天

*净空法师五天开示记——《认识佛教》第五天

*南怀瑾讲般若正观略讲之一

*南怀瑾讲般若正观略讲之二

*《金刚经通俗译解》之一

*《金刚经通俗译解》之二

*《金刚经通俗译解》之三

*《金刚经通俗译解》之四

*元音老人:不管修何宗,这样做功夫不会走弯路、兜圈子!

*自从一读楞严经,不看人间糟粕书!

*天籁之音《大悲咒》

*圣严法师:一个方法教你如何与不喜欢的人相处

*八识转四智四智成三身

*如何转八识成四智?

*圣严法师:“三障”是什么?

*宣化上人:《心经》破除三障

*莲花生大士:当你悟道后业力自然一日消掉

*南怀瑾: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耳根圆通悟修

*圣严法师:佛教的“四圣谛”到底在说啥?

*三大咒

*十小咒

*加持四小咒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略论中道缘起论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有何区别?

*修行与魔障

*修炼阿弥陀佛法门的秘诀

*什么是定?怎样修定才如法

*《牧牛图》

*妙祥法师:怎样忏悔清除我们重大的罪业

*水陆法会

*梁皇宝忏

*大悲忏

*漫谈四念处法门

*达摩见梁武帝是如何话不投机的呢?

*视频《佛说无量寿经》,感动亿万人!

*道士和僧人的偶遇对答

*入定前行、四禅八定、灭尽定及若干禅定修习法门

*众人之前说法不胆怯秘诀:受持《文殊礼赞》,并得记忆增上总持不忘!

*盂兰盆节与放焰口

*蒙山施食

*呼吸念佛方法——睡觉中也可以念佛的方法

*今生的脾气大,前生造了什么业?(宣化上人)

*禅定心得

*元音老人:学佛、成道、没有难处!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

*浅谈“如来藏”

*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南怀瑾谈“静坐的好处”

*论开悟(上)

*论开悟(下)

*辨析:三摩地、三摩钵底、禅那、毗婆舍那、奢摩他、禅、禅定

*四禅八定五眼六神通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

*禪宗行者开悟的次第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如来禅、祖师禅与秘密禅

*何谓六度

*吴立民:发菩提心与气脉明点的关系

*有为法和无为法

*缘起法和缘生法

*《华严讲堂》人天佛教(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修出离心(上)(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修出离心(下)(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菩提心的修法(上)(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菩提心的修法(下)(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空性见(上)(慈诚罗珠堪布)

*《华严讲堂》空性见(下)(慈诚罗珠堪布)

*《净土指归》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成佛的诀窍》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调心的过程——麦彭仁波切的窍诀

*南怀瑾老师:持咒念诵如何做到心气合一?(至关重要)

*首愚大和尚:深深打入第八识的修行方法

*唯识宗的修持

*南公怀瑾上师亲传无上甚深妙密法——准提法门

*多识仁波切:怎么修黄财神才能获得财富

*憨山大师:八识规矩通说

*你给别人的一切,都将回到你的身上

*黄财神修法仪轨

*金刚经的大秘密,打开金刚经的钥匙!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

*药师法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愿法师:观五官知健康

*大愿法师:三停十三部看一生

*南怀瑾谈命运:改命的方法

*传喜法师开示《聖法财》

*传喜法师放生施食开示

*传喜法师《心的导引》《觉悟之路》

*传喜法师:我的出家因缘

*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对,还是打牛对?

*人死亡至投胎再生(轮回过渡)的详细过程揭密

*顿悟入道要门论

*中脉不通,佛道难成

*佛门最高寿:岁的宝掌和尚

*三自性是读懂一切佛经的钥匙

*星云大师:再坏的命运,也能用这种方法去改变

*《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韩镜清《摄大乘论》讲座

*中观与唯识——二谛建立不相违

*佛法的八个次第

*《楞严咒》

*慈诚罗珠堪布: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的时候很容易明心见性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化解过去今生种种冤结的20种方法!让你人生之路从此平坦顺畅

*在福德与开悟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大秘密

*除习气之法如何?

*憨山大师:参禅六要

*菩提心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

*解深密经与「阿陀那识」

*禅的体验禅的源流

*禅的体验禅的入门方法

*禅的体验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禅的体验中国禅宗的禅

*禅的体验禅的悟境与魔境

*虚云老和尚:认清客尘,顿断见思二惑

*唯识浅谈

*消除妄念的方法:不离法身

*般若含义

*华严经讲开发生命的富贵庄严

*什么是止观双运?

*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修持成就、能否明心见性的关键。

*佛教名词条

*正解念佛三昧

*佛陀的初转法轮

*佛陀的三转法轮分别讲了什么

*虚云老和尚:《楞严经》意旨

*越修行越痛苦的原因

*八识详解

*圣严法师:避免造口业,请牢记六个字

*《金刚经》中十句经典名句

*明明很努力却赚不到钱!学会这个方法,现世快速增长财富

*佛用三部经告诉你前世和来生的预兆

*“观自在”是修行人用功夫的典范

*宝志禅师《十二时辰颂》《十四科颂:不二法门》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不二法门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

*禅宗的观心方法

*净慧长老|如来禅祖师禅生活禅

*慈诚罗珠堪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综述

*慈诚罗珠堪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正论

*慈诚罗珠堪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具体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结束语

*阿赖耶识在修行中的应用

*《解深密经》中有关佛法修证的重点

*净土法门:第六识、第七识是渐转,阿赖耶识是顿转

*两种力量汇聚就能摧毁阿赖耶识

*消尽恶业的四种方法

*净土法门:救助被堕胎的婴灵—忏悔堕胎发愿文

*《忏悔三昧》

*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字转化!

*由果寻因,先破无明,由八识修得无相法身,然后正修,勤除习气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入禅之门第二讲:达摩禅法

*入禅之门第三讲:四祖禅法

*入禅之门第四讲:六祖禅法

*入禅之门第五讲:无门关

*入禅之门第六讲:生活禅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佛说父母恩德:当官的和富有的因果

*“顿”与“渐”

*呼吸

*呼吸之道

*如何转化我们身体?为什么佛陀要选择呼吸来作为禅修的对象?

*南怀谨《呼吸法门精要》

*呼吸与修行

*为什么打坐修行的时候要结跏趺坐?

*天台小止观

*天台宗智者大師和止观法门

*佛家宗派概叙

*五门禅法和六妙法门的修学方法

*南怀瑾先生:禅的大止观

*转六识、七识才能断除习气

*识得妄念来处,妄念歇处认取真心

*星云法语:六根的修行

*星云法语:“人”之别

*实际上用功夫的就是两个,修第六、第七识

*清凉禅话丨七识头上给一刀此“一刀”即般若智照

*水瓶年代我们要在第七识——末那识上用功

*意生身是第七识的影子——元音老人

*南怀瑾: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截指示你认识真如本体!

*《正念的奇迹》:生活处处要禅修

*悟道与证道是两回事

*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参禅、悟道、了生脱死

*众生的三种根器

*百病从心生

*虚云和尚法汇开示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

*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

*水陆法会为何是经忏法事中最为隆重的

*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

*当淫欲心在活动时,你要回光返照

*人生七种无形的财富

*普庵咒对修行人有多重要

*嗔心会造恶业招致苦果

*《脉轮与修行》修行与脉轮的提升

*《脉轮与修行》海底轮(食物与修行的关系)

*《脉轮与修行》密轮(性的提升)

*《脉轮与修行》脐轮

*《脉轮与修行》喉轮眉心轮顶轮

*《脉轮与修行》心轮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渊源

*宗喀巴

*莲花生

*莲花生大士:当你悟道后业力自然一日消掉

*莲华生大士

*《密宗秘法》

*《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讲记

*密宗九乘教义

*生死的幻觉

*索达吉堪布:修学密法的五个次第

*净慧长老: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是用对方法

*神会大师开示顿悟的关键:禅修之法莫作意,无念之中有真谛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修行的四种障碍

*南师讲:三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那么得。

*净慧长老:悟和修的途径

*念佛和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否矛盾

*虚云老和尚: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

*梦参老和尚: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业越是会现形

*业力现前是消业积福的好机会

*如何转业力?如何忏悔消业

*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

*佛教的三种忏悔方法

*如何知道罪业已经忏悔干净

*“佛咒”在人体上的神奇效果

*人死后,是如何投胎的?

*佛通过三种方法讲说四谛法门,称之为“三转法轮”

*为什么劝您念《金刚经》

*宗舜法师:诵经的简单仪式

*怡山发愿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02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