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言恭达艺术研究蒋力馀ldquo为

发布时间:2020/8/27 16:45:45   点击数:

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的书学理想,渊源深远,内涵丰富,同时有重大的美学价值。这一观点具有原创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创作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强调创作主体的使命感。屈原诗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与“修能”这是艺术家的必备素质。美的艺术源于美的心灵,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他们是美的发现者、升华者、创造者,为社会提供高雅的丰富的精神产品,这是艺术家的神圣职责。言恭达倡言为人生而艺术,旨在强调创作主体在努力充实自我的同时,更需要有慨然许国的勇气和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就会努力充实自我、优化自我、超越自我。言恭达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感还表现在主动地感悟生活,感悟时代。不从广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从广阔的生活视野中拓展灵源,艺术创作就容易流于浅薄浮滑,这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吗?是不可能的。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有使命感的艺术家才是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方可能有佳美的精神产品馈赠社会。书法艺术的审美,要在作品里看到的不仅是线的节律,力量的张显,而更重要、更深刻的是通过艺术本体朗显历史的深邃、文字的优雅,社会生活的广阔,心灵倾诉的丰富、婉转和神秘的氛围,给具有“书法的眼睛”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精神上的乐趣和遐想。艺术不可为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创作才会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真是美的母体,真的东西才会感人至深,正如袁枚所说:“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为诗。”艺术家要拥有无比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中华民族最值得依赖与自豪的精神财富。君子忧道不忧贫,环顾四周,当拜金主义盛行之时,人们往往会开始蔑视崇高,精神的高原就会走向沉寂与陷落,而拥有一片纯净本真,拒绝太多的市场诱惑,坚守对自由生命的仰望,坚守心灵的崇高,方有可能将中国传统文人理想化的精神生活推向极致。

强调艺术本体的时代感。真正的美的艺术,往往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人不可能超越时空,任何艺术可以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但不能超越时代。周俊杰说:“没有历史感的艺术,其最大特点是浅薄,没有时代感则艺术难以被时代认可。”如果一个艺术家四周所看到、所听到的艺术都是缺乏时代精神的情调,那他将只能在如此情调中荡游,作品也同样缺乏生气,缺乏感染力、震撼力。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是对书法形式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具备多方面的学识,积极参与生活,与时代共呼吸。言恭达论及他先师宋文治先生的艺术时说:“历经数十载锲而不舍的古典追摹与传统撷英,在浩瀚的艺海中拾贝,他终于洞悉了一个哲理—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都是用它的时代本质铸成的。笔墨当随时代,继往为了开来。”事实也是如此,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都是时代风情在艺术上的折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论绘画艺术时指出:“从作品的线条中,我们便可窥探出艺术家与他所处时代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的真谛》)如何让后人在书风里窥见到我们的时代风骨、我们的智慧才华,我们的艺术家应广取博采,整合出新,概而言之,他们的创造,既包括魏碑的方正雄强,亦多晋帖的萧散通脱;既有当代人的现代感的线条墨韵,也有民间艺术的拙朴童真。总之,使书法成为格高韵雅、直观玄远的生命体悟的审美对象,成为人们寄情抒怀的精神慰藉和追求人生理想的文化载体。

强调艺术审美的民族性。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从审美风格的角度考察,特别强调继承中华民族尚文尚雅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飞龙和凤凰,龙凤既有绚烂多彩的美,又有清新俊逸的美,当然也是古雅瑰奇的美。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壮大,仅仅解决餐桌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悠久的文化积淀来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月亮还是外国圆”的崇洋观念依然在某些人的骨子里根深蒂固,他们迎合西方现代派思潮,将中国风格整体贬低,将西式风格强加在中国的古老艺术书法之上,实现“现代性”的霸权话语,将中国的书法也“去中国化”。言恭达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旨在捍卫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珍惜、保护、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邵大箴说,中国当代绘画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诗性特质,书法也是如此,中华是诗的国度,华夏民族的艺术不能离开诗,没有诗意的艺术是缺乏灵魂的艺术。艺进于道、艺道为一应为华夏艺术的至高境界。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易经》中说:“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艺术审美是有民族性的。中国的艺术是以儒释道哲学为内核,以诗意为精魂,这是任何时候都要葆有的。艺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刚健清新、飘逸空灵应为华夏艺术的主旋律,我们不能否定粗率、奇肆、狂野、稚拙等风格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决不能成为主流,更不能走极端。其实,人们对“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美学命题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境界是以大雅为内核的,历史上真正臻至大雅、大拙境界者有几?小雅、中雅也难企及,岂能动辄大雅、大拙?

——选自《言恭达艺术研究》(第一辑,荣宝斋出版社),蒋力馀《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书学理想之管窥》

编辑:彭庆阳

设计:姚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4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