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写论文的人生三境

发布时间:2020/8/29 16:13:20   点击数: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志劼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松,不悔人憔悴”;“蓦回首,灯火阑珊处”。人生三境与写论文相结合,倒也有一番趣味。

笔者初涉论文,仿徨中才深感古往今来卷帙浩繁中的每一篇均实属不易。万般思绪汇聚成文字间的那一点灵气也莫不经过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谨以自身在撰写《“共治”格局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构建问题初探》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份纪念,时刻提醒自己研究学问的初心应是怎样的虔诚和谦卑。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初涉选题,夜郎自大

论文要求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来探究其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影响。才见主题,脑海里各种文字和想法仿似“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治安学范畴下的各种社会问题纷至沓来的那种兴奋感,在准备写作的一刹那化作乌有。

选题瞬间击垮了“妙笔生花”的自信。

具体写什么,实际上脑海里只有零星的知识片段,无法连接到一处,仿佛是一个患有“阶段性失忆症”的人,直到陷入反复纠结中再看主题时,才蓦然发现阻碍思路的因素是没有去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含义。一厢情愿地去解读无异于自娱自乐。

在知网首页检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显示有38条结果。内容多来自各个地方的日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写法司空见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流媒体时代,虽然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渠道日新月异,但是流媒体时代无法取代“选择判断”的重要性,流媒体让知识呈现在共享的平台上。但是面临的新困难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选择哪一瓢呢。没有目标,便不知如何选择。

(二)研学平台“上高楼”

在写作之前有种夜郎自大,总想着“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其实初写论文,摆正自己心态很重要。

做研究,一定是谦卑地去借鉴,去学习在前,自我发言在后。“上高楼”便是登上别人已经存在的研究,是从楼底去逐步学习的过程。

所以,找“目标”,便是在“上高楼”的过程中去寻找那些学者的一些基础研究。

而“目标”即是学术的热点话题。研学平台上的“学术趋势”是很好的工具。检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计至年止,在该年共有篇。旁侧被引用的文章是按照次数排名的,囊括了特定课题下的重点理论和链接。既然被多数人认可借鉴,其必然值得去学习。

只有“上高楼”才能看到一个学术的概貌,所谓“望尽天涯路”便是这样的体会。

去避免一种自以为是,在开始不急于着笔,更多的是要有框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本科就是积累的过程,虚心去阅读学者们的真知灼见,才发现普通语言和学术语言实乃寸木岑楼,积累得多了,才是“上高楼”。

登高方能眺远,学科的概貌会在学者的一些基础观点中逐渐呈现,此时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望尽天涯路”即是了解需要架构的主题和行文脉络。此时,一篇论文的雏形已经尽收眼底,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犹然而生。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天涯路上行路难

“望尽天涯路”将论文的主题确定。在选择上,需要将“共建、共治、共享”三个层面置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范畴之下,通过“比较检索”可以看到两个话题下论文篇数差距,如果是相关贴切的话题会呈现出正相关,而且之间的差距会很少。由此发现“共治”的话题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为贴近,与此相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是在“共治”的范畴下进行解读,进而确定“共治”为主题。

此时,虽然“望尽天涯路”,但是终点却在远方,不是人人都可以如诗仙般“一夜飞度镜湖月”。一步步从“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困境走出,下面才是“行路难”。

需要对基本概念进行挖掘解读、明确实现“共治”格局与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之间的关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阶段构建情况和问题。这一部分需要耐心和坚持。“立体化与信息化”成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亮点。

大量的论文忽如一夜春风来,而如何去判断和筛选又成为了一个困难。百家争鸣,应该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魄力。

(二)研学平台上立言论

杜绝旁征博引需要加入自身的体会。

这一阶段,以卵击石与奋不顾身的勇气是熠熠生辉的。不过,以卵击石要选对“石”,奋不顾身也要有价值。惭愧的是,笔者也是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之间寻寻觅觅。基于条的检索结果,结合“智能化、大数据”等发展现况。最终定位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一方面。卷帙浩繁的情形下,一目十行与快速提炼是论文学习的基础,而在薄弱的初期,勤能补拙便是弥足珍贵的品质。

小规模地选择契合标题的论文,需要字字咀嚼。这一点,尤爱研学平台上可以随时做笔记的功能。化身“金圣叹”,与各位学者的观点进行交流,边读边思考,这时谦卑是心态,敢于发言是勇气。本科的理论虽说是漏洞百出,但是学者的论文也未必“金瓯无缺”。典型的是论文观点与实际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时间差距会产生一些新事物,它们超过学者的先前认知而恰被后来人把握。

研学平台上可以把所有笔记汇总,既呈现出原文,也对应显示出笔记的内容,方便比较思考。论文之间的思想难免冲突,而笔记的内容已经暗示了判断和倾向,虽然会逐渐改变,如果遇到两方观点感到莫衷一是,先选为摘录,之后的其他论文可能会解答当前的困惑。这种以方式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以退为进,避免陷入单一思想而偏离主题。

(三)不悔重登“高楼”,社会经验来补拙

检索和阅读的过程中,之前的选题思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本科生的思维不能太宏观,而且最难以弥补的差距是社会经验、专业体验。

理论的框架需要充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路径”在前期理论上很容易找到支点,但是实际中的依据接触得很少。亲身体验和社会经验是论文可靠性的衡量标准。

在派出所的实习经验是任何理论知识无法替代的,地域观念进入了脑海。实习地点是乡村,乡村的村落建筑结构、乡村的防控措施、警务力量配置、民间团体的协同等等信息浮现在脑海。乡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问题既显著又多发,有着实习经验这些场景是真实的,从乡村盗窃入手是恰当的,办案时的缺少监控,监控不到位是很鲜明的问题,到这里,进一步将课题限定为《“共治”格局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构建问题初探》,之前的“共治”概念同样需要,农村的监控漏洞是亲身体会,系统地表达,阐明问题即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这一阶段是举足轻重的。

细化选题空间为“乡村地区”时,仿佛意味着重新开始,又一次开始了论文检索。不同的是,这次的对比是有真实依据的,数据可以从实习单位调查获得。这次的论文筛选方向明确,问题限制地很到位,建筑特点、监控、经费和人员,理论基础是空间预防理论。乡村的社会结构特点便是实现“共治”格局中协同治理的问题和优势的立足点。社会学与犯罪学的理论是有专业基础的,第一次感觉专业和论文的内容契合地如此紧密,但是,这一次是夯实了根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好回报。

这一阶段是论文的攻坚期,前期是一无所知,万般思绪,剪不断,理还乱。此刻却是需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持。多次反复会让心态产生波动,找到立足点是很好的方式,有数据,有事实便是有了和众多理论交流探讨的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去找到这样的依据所努力的过程。在理论框架下,用实际经验、数据结果去充实才能增加论文的深度。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百度”数据需谨慎

理论架构,文献检索,最后开始总结提升。之前笔记和摘录如同碎片化的论文章节,需要串联,删减。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适合整个地区以及省市级别的行政区划统计,而且在公、检、法、司和民政的年度检索、行业检索栏下,时间截点为年,本科研究适用近期数据,于是选择的确检索,指标选择是依据地区,这样的数据可以调整至年,所以在这一阶段数据搜集和选题也是密切联系的。小数据、细化的数据更适用于本科研究,一方面是课题局限,一方面是来源的可靠性。

其实,行文至此基本上最后阶段便是根据已有的框架和之前的笔记去总结,在总结过程中会用很多的收获感,也会有新的观点产生,这一阶段不会有过多的纠结,是对数据和论据的汇总。一篇论文的灵魂基本上已经形成。这一阶段,研学平台上的在线素材和编辑提供了方便的写作方式,素材和之前的笔记都是此件努力的结果,现在呈现在眼前,是让人兴奋的。

(二)灯火阑珊处或许是他人

但是,这一阶段也会有很多观点弹出。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写作期间就会有新观点产生,文章中需要考量这一因素,否则便没有意义。这一时刻同样需要谦卑和虔诚的心态,学术知识是发展的,一篇文章需要呕心沥血才可以完成,但是结果是无法预见的,无论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结果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许是要找的那个人,但是,可能无法和预期一致。

写论文的过程很难说是愉快的,论文有很多要求,它是对知识的凝练和升华,初写论文,内心中有过无奈、失望,也有兴奋。接触得越多才发现越无知,越无知就越不敢下笔,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论文总需要勇气才能将自己观点展现出来,但是,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则很难衡量。“一夕成环”背后,是“夕夕都成玦”的付出。

(三)学问不失真,求知需“谦”诚

信息时代、流媒体、浅阅读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现在更多的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系统的知识,“系统”就需要筛选和构建。

研学平台提供了获取各类别知识和交流的平台,每个话题都有一个圈子,学术圈子中的交流也是一种丰富知识的途径,而最终对信息进行筛选的依旧是作者本人。

在大类别下对知识的归类是现代学者所需要的。同时,对于论文中的各种专业词汇,书本依旧是源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些概念也是学者们的百家争鸣,但是最早的成文定义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读本》上,虽然最初的定义饱受学者们诟病,但是最原始的文本才是一切观点的起源,即使是渠道如此多元的当下,仍然需要书本的知识来源。

初涉论文,不敢多言,一些见解局限和漏洞难免,仅以自己的感受呈于纸上。知识获取的渠道多元和方便快捷,但是加大了判断了难度和吸收理解的准确度,本科生的研究程度有限,但是依旧需要提醒:知识不能“失真”,学问则要谦卑、虔诚。

·end·

—欢迎点赞和留言,说说你的观点—

推荐阅读:

开题报告不会写?这份攻略值得收藏

“女神”传奇:中国最早女留学生的故事

收藏

毕业论文答辩实用“秘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4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