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美人middot美文三十六林纾古

发布时间:2020/9/4 15:19:07   点击数:
林纾先生   林纾,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林纾生活的时代,正逢中国由近代到现代急剧转型的时期,即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十几年至二十世纪头几十年。从中国文化的发展整个历程去观照,林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无疑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源于他多重的文化身份。   首先,他的身份是一位文学家,著有《闽中新乐府》、《畏庐诗存》、《剑腥录》、《巾帼阳秋》、《劫外昙花》、《冤海灵光》等40余部作品。一腔热血,针砭时弊,勾勒出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开一代文学之新风气,是新文学的“不祧之祖”。   而他更是一位古文家,自诩“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者”其“为文宗韩、柳。少时务博览,中年后案头唯有《诗》、《礼》二疏,《左》、《史》、《南华》及韩、欧之文,此外则《说文》、《广雅》,无他书矣。”辑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和《畏庐三集》三种,收录作品近三百篇。从“畏庐之文每一集出,行销以万计”,可见影响之大。   同时他也是一位学者,总结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古文理论。除在《论古文之不宜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书》、《送姚叔节归桐城序》、《赠马通伯先生序》、《与姚叔节书》、《答甘大文书》等篇中,对古文有多论述外,还著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系统的理论专著。林纾先生全家   他也是一名教育家,先后执教于杭州东城讲舍、北京五城中学、金台书院、正志学校、京师大学堂和国立北京大学,在高等实业学堂和旅京闽学会兼职,并讲学于北京孔学会、文学讲习会等,尤其是,与陈璧以及末代帝师陈宝琛和闽绅力钧、孙葆瑨等合办的苍霞精舍,是与旧私塾全然不同的绅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除汉文外,还开设了数学、英文、历史、地理、时务等新式课程。此后苍霞精舍历经多次变迁,演变为今日的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则是作为小说翻译家。作为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林纾一生著译颇丰,与人合译小说近两百多部,除翻译得最多的哈葛德的作品外,不乏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作品。   此外,林纾在书画上亦颇有成就。各类兼善,书画俱工。“初以灵秀细谨见长,似文徵明,继而稍趋浓厚,近戴醇士,又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花鸟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有数以千计的佳作传世。林纾先生的画年(咸丰二年),林纾出生于福州府闽县玉尺山下光禄坊中的一个盐商家庭。林家祖上九代贫民,到了父亲林国铨这一代,因其为某盐商在建宁办理运盐事务,才积攒了些许余财,家境有所好转。然而时运不济,好景不长,林父于一次运盐途中损失了大量货物,一通课税、赔偿后,林家已倾尽家当。林父不得已远赴他乡经商,但商路坎坷,家中仍时常不敷出入。林纾由是寄养于龙山巷的外祖母家。母系陈家世代书香,外祖母在宠爱之余,亦对林纾教导有方。5岁时,林纾由外祖母教导习字,7岁入私塾,11岁起随薛则柯学习古文,随后又随朱苇学制举文。年,18岁的林纾与刘琼姿完婚。次年,林纾的祖父、祖母、父亲相继去世,连遭打击,林纾患上肺病。后经岳父刘有棻推荐资助,在陈荣圃处学制举文。又师从陈文台(石颠山人)学画。   青年时代的林纾嗜书如命,“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纵使家境贫寒,读书也从未懈怠,甚至有“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这样的字句留下。和一般的读书人相比,林纾身上更有一分侠气,读书之外,林纾对剑术、拳击也小有研究,在乡中颇有“狂生”的名号。年(光绪五年),林纾入县学,中了秀才,三年后又得举人。随后,“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十五年的光阴,耗费于科举路上。年(光绪二十三年),林纾的夫人刘琼姿病逝,林纾始终郁郁寡欢,在朋友魏瀚的劝说下,开始尝试与人合译小说。林纾的同乡王昌寿,曾赴法留学6年,不但法语精湛,而且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由于林纾不懂外语,便由王昌寿口述,林纾再转译为文言。林纾与之合译的第一部翻译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甫经问世,便广受好评,一时洛阳纸贵。严复有《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也由此正式走上了翻译道路。林纾先生译著   郑振铎写《林琴南先生》,统计林译小说“成书的共有种;其中有种是已经出版的,尚有14种则为原稿。还存于商务印书馆未付印。”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统计,其翻译小说,“计英国九十九部,一七九册;美国二十部,二十七册;法国三十三部,四十六册;比利时一部,二册;俄国七部,十册;西班牙一部,二册;挪威一部,一册;希腊一部,一册;瑞士二部,四册;日本一部,一册;未知国五部,六册;共一七一部,二七○册。还有未收集的短篇十五种”。林译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大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美英作品合译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法国作品合译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隶属名家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等等。   林纾文思敏捷,翻译速度极快,往往“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虽经他人口译,有时不免纰漏错处,但其翻译言辞优美,尽得原文之精粹,又能以笔力填补原文之不足,故而深受推崇。周作人曾说“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夸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林纾都无愧于“译界之王”的美誉。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林纾翻译小说,是“愿为叫旦鸡”,在于输入新思想、新学说,以开阔国人的视野,唤起民众的觉醒,这在其译作自序中多有体现,从译作的题材选择上也可见一斑。从屡试科举到译书醒世,其经世情怀始终一以贯之。   同一时期,林纾与当时回闽奔丧的邮传部尚书陈壁、农工商部员外郎力钧、天河北道孙葆缙等旧友合作,利用他苍霞洲的旧居创办了“苍霞精舍”。   监督任佩珊,林纾任汉文总教习,亲授《毛诗》、《史记》等。晚晴戊戌变法之前,在东南一隅的福州,能由民间兴办如此洋式学堂,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苍霞精舍”的建立及其带来的影响,不只对福州,乃至对当时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都有着启蒙和推动的作用。年,50岁的林纾赴京金台书院讲习,又被五城学堂聘为总教习。年,林纾兼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笔述,与严复成为好友。年,林纾开始在《平报》发表笔记小说。年春,林纾辞去了北京大学的教职。年,受聘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中学担任教职。年,林纾不为“袁大总理顾问,谢绝了段祺瑞。人生的最后几年,林纾在北京度过,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先生书法   林纾的晚年,学界对其褒贬态度逐渐转向。   首先是源于五四运动期间,其公开表明反对新文化的立场。至今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林纾依旧是作为衬托进步人物地位的政治反动保守角色出现的。一方面,在于林纾对古文的推崇。新文化运动时期,林纾多次参与论战,不单有文论古文之长,之不宜废黜,更有讽刺白化文运动的作品见诸公开刊物。(《论古文之不当废》()、《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腐解》()、《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续辨奸论》()等。)而另一方面,是源自林纾本人对于清皇朝的眷恋,这与他的所提倡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不无关系。辛亥革命后,他以遗老自命,十一谒光绪的崇陵。更将书斋取名“望瀛楼”,以示对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的怀念。而除却怀念,面对日渐昏暗的政治格局,身为一个毫无政治影响的知识分子,更多的也只是无奈。   其次来自于其翻译才能的黯淡。以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林纾的后期翻译多出于生计,“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年,林纾在京去世。林纾去世时,陈宝琛作挽联“由侠入儒,晚节独能怀故绛;因文见道,诸家无不废虞初”可谓对林纾一生入木三分的刻画。附:林纾:一个清末愤青的矛盾人生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ABC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种欧美小说,为长辫子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于是,有人将他在中国那一轮新文化运动的功绩等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实际上,他却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   他被很多不了解他的人视为怪人,因为古怪性情、行为。   他脾气躁烈,稍不顺心,便张口骂人,骂跑了不少朋友、学生;他待人真诚,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不管是被他骂过的还是骂过他的;他不信鬼神,讥讽迷信,却在父母病危时,烧香拜佛,祈祷上苍;他信守传统道德,连妇女梳个新发式穿件短裙也会嘲笑,却又同情风尘女子,提倡办女学尊重女权;他痛哭流涕,呼吁救国,宣传维新,拥护变法,却又不解义和团运动,对辛亥革命表示失望……   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文人就是林纾。其矛盾人生的形成,与那个在风雨中挣扎的林氏家族、在黑暗中发展的中国社会不无关系。盐商的儿子   咸丰年间的福州城,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有的拖着油亮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有的把枯槁的发辫缠在头上,齐腰系着又宽又紧的腰带。自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偶尔也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拄着文明棍,登着高筒靴,分开人流,雄鸡似的昂首而过。   咸丰二年(年),又一个战乱的年份。太平军围攻长沙、进军岳州,威震东南。各省官绅豪富,闻风丧胆。这年11月8日,福州府闽县玉尺山下光禄坊,盐商林国铨家的第一个孩子林纾出生。   这个在乱世中出生的孩子,赶上了林家迁入福州以来家境最好的时候。   林纾的始祖林对墅,自南京迁徙入福州,在福州城外莲塘定居,一连九代都是贫苦农民。时逢封建衰世,农村经济破产,农民不堪地租、高利贷的盘剥,纷纷流入城市谋生。林纾的祖父林邦浩,也停止了耕作,进城学艺。这学艺的岁月异常艰苦,每月的工钱不够一家人糊口。当时,林家一天只能吃两餐,早晚煮两锅稀粥。   过了10多年,林纾的父亲林国铨逐渐有了谋生能力。大约是林纾出生的前几年,城中某公在建宁办盐业,发现国铨颇有办事能力,便把盐务托付给他。建宁小湖素有盐埠之称,国铨就做着往那儿运盐的生意。经过数年工夫,积聚了一笔钱财,就在城内玉尺山典到一所房屋,家况一度有所好转。   只是,林家的好景不长,总共就10余年的时光。   林纾5岁时,父亲租了两只船运盐到建宁。在险滩急浪中,盐船触礁沉没。父亲抱着一块木板死里逃生。只是,那年头官府的盐税很严,船只又是租来的,待到交清盐税、赔偿船价之后,林家已经是倾家荡产了。   之后,林国铨背井离乡,远涉台湾,另求生计。可是,渡台前三年,林经商亏本,窘迫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从年秋天开始,生意略有起色,开始逐月寄钱回来。福州林家每月总有五六天揭不开锅的生活才算结束。   忠厚的林国铨终究是不适合做生意,台湾的经商活动很快又暗淡下来。   这个在飘摇中挣扎的盐商家庭带给林纾的,是一个穷困而敏感的童年。社会底层真实生活的体验,为他之后的愤世嫉俗和乐善好施做了铺垫。   因为家里穷,幼年的林纾被寄养在龙山巷的外祖母家。   林纾的母亲陈蓉,是太学生陈元培的女儿。陈家在明代时还是显宦,虽然后来功名不举,但也算是书香门第。外祖母知书明理,她对外孙很疼爱也很严格,教育颇为得法。5岁那年,外祖母开始教林纾读书识字,启蒙课本是《孝经》。7岁入私塾,11岁开始跟着一位叫薛锡极的老师学习古文。   薛氏在福州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与薛锡极同辈的就有三个进士。但薛锡极生性旷达,不为官爵利禄所动,脾气直率,常好唬人,在家里开馆教六七个学生。   跟着薛锡极,林纾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倍增。为了找书读,他去开曾在城里读书的叔父的书橱。书橱里那本《史记》让这个孩子高兴了好久。只是,叔父书橱里的那几本书根本不够他读。于是,林纾开始省下母亲给他的零花钱,放学时,用这钱到旧书摊上淘一些零星不全的子史书籍。从11岁至16岁,林纾积下来的书竟然有满满三橱。到20岁后,校阅残破古籍不下卷。   虽然自己无钱买书,但林纾却是个相当善于学习的人。光绪八年(年),林纾结识了李宗言、李宗兄弟。因为李家曾经捐资做官,家中藏书有三四万卷。不到几年时间,林纾就把这些书全都借看过了。   在后来的翻译生涯中,大量的古书阅读给了他很多资本。   青年时代的林纾,颇有几分侠气和狂态。   因为曾经亲眼目睹人世的不公,自己家庭也遭受过欺凌,年少的林纾逐渐形成了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那时的林纾不仅读书绘画,还研究剑术、练习拳击,并深得一位名拳师方先生的青睐。在乡里,林纾被人称为“狂生”。   因为不满社会现实,林纾开始和当时的其他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理想。12岁那年,林纾在跟着薛锡极学习一年古诗文之后,便开始学习八股文。   因为八股文写得好,光绪五年(年),林纾入县学,三年后又中举人。林纾希望通过科举,改变社会现状、报效国家。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辞辛苦,7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只是,“七上春官,屡试屡败”的历程,让这个一身侠气的书生在科场失意的同时,看到了太多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一年,楚国一个聋子到福州城三天,其住所门口围满了人。这些当地人是等着交钱让聋子看相的。聋子说,某人两颊丰润可以长寿,旁人就都摸摸自己的腮帮。聋子说,某人鼻梁高可以做大官,旁人都按按自己的鼻子。林纾对这些巨绅名士们自然深感厌恶,十分鄙视,于是,写了《赵聋子小传》来嘲笑他们的愚蠢。   又有一年盛夏,林纾在福州的西湖边上饮茶。看见树阴下有百来尾小鱼在水里争食豆脯,就也吐了几口逗着玩。吐下一口,鱼儿群集争食,之后便慢慢散开。再吐,鱼却不来了。起初,林纾还以为鱼不来是因为吃饱了,不久却发现那鱼儿在不远处抢吃别的食物了。林纾恍然大悟:原来钓鱼的人都用食物做诱饵,引诱鱼上钩。久了,鱼也学乖了,为防食物有钩,便浅尝辄止,赶快离开。“难道名利之下就没有钩?如果不乘他人下食的时候离开,恐怕能脱钩的人不多了。”从此,林纾关于功名利禄的理想逐渐暗淡,作为“译才”“文学家”的林纾逐渐出现。林纾先生手迹   光绪二十三年(年)2月,与林纾相伴28年的夫人刘琼姿病故。   在家人的劝说下,伤感的林纾到马江一个叫魏瀚的朋友家散心。魏瀚在马江的住所,风景宜人,可心境不佳的林纾依然郁郁寡欢。于是,魏瀚便叫王寿昌和他合译小说,想让他从丧妻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王昌寿,林纾的同乡深交,年曾赴法留学6年,在法国学部律例大书院学万国公法及法文法语,不但法语精湛,而且文学修养高。   两人合作的第一部小说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林纾不懂外文,只能请人口述,然后由他化为文言文。那时,闽江的一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致:王昌寿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昌寿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多字。   因为心境悲凉,林纾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打动,行文也在不经意间添加了对亡妻的思念。而王昌寿也是性情中人,每次译到缠绵悱恻的情节,两人就相对而哭。这在之后被朋友们传为谈资。   光绪二十年(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海外。   《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年生命里,他除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外,最得意的,莫过于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余部西洋小说。“林译丛书”曾风靡一时。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满洲遗老   这个为动荡中的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人是矛盾的。   袁世凯把持的“共和”政权在北京出世之后,宣统皇帝虽然“逊位”了,但皇帝、太后、王公贵族以及服侍他们的宫娥太监们仍然安住在紫禁城内,一切照旧。由于清室受着“优待”,由于民国是清室“让政”的产物,因此革命后那些表示赞同“共和”的立宪派们也就无须与清室划清界限。   林纾就是这样。他原本就觉得革命发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结果,因此,林纾在年决计当一名好“共和之老民”。只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持续黑暗、腐败,林纾开始对“共和”失去了信心。年4月12日,是他11次拜谒光绪陵墓中的第一次。年,71岁的林纾因为年迈体弱,才终止了每年一度在光绪陵前的叩头拜谒举动。   作为遗老,林纾很主动地维护着“皇家”的利益。年,国内军阀混战,财政枯竭,“优待”皇室经费日渐不能保证,林纾又一次主动为皇室筹划起偏安禁宫的长久之计。   一个“共和之好民”就这样做了“满洲遗老”。访谈———子孙记忆里的林纾   林大文:林纾孙子,现年73岁,离休,现居北京。父亲林璐是祖父林纾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我们全家都住在北京市宣武区永光东街15号。听长辈们说起过祖父的为人,非常的仗义,经常帮助人,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听我哥哥们曾经说起,以前他们每天早晨都由八叔(林珣)领着去祖父的房里给他请安,祖父给了他们些糖果就让他们下去了。祖父的房间是不让他们呆太久的,也不让玩耍嬉闹。虽然到了晚年,祖父没有做翻译了,但还是有作画、看书的习惯。   祖父很关心子女们的学习。我父亲林璐受到祖母的宠爱,在青岛上学,祖父林纾每个月都会给他去两封信询问一下学习和身体状况。林纾最喜爱的是他的第4个儿子林琮,他的文言文很好,祖父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听说祖父在遗嘱中定下来,把所有的藏书都给了他。   父亲解放前在南京,是政府的职员。他是京剧票友,解放后就参加了解放军的文工团,去了西北,后来因病去世了。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去世了,二哥(83岁)在唐山当老师,姐姐(88岁)在美国。   林钢:林纾孙女,现年74岁,离休,现居北京。父亲林琮是祖父林纾最疼爱的儿子。   祖父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不允许家里买房买地。他怕子女会依靠长辈的房产,不能自立,不爱念书。所以,他把钱都存在了商务印书馆,全都留下来给子女念书。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学费还是祖父当时存下的稿费。   还有一个小故事,我的祖母是旧式的妇女,还是有些旧思想的,她比祖父小20来岁,她怕祖父先走之后,她的生活没有着落,就背着祖父在外头买了一套房子,很大,有好几进。可是不知道怎么就被祖父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刻命下人拿来汽油,要烧了房子,祖母害怕极了,赶紧叫人把房子给退了。   父亲林琮是祖父林纾最喜欢的儿子,原因很简单,祖父喜欢会念书的孩子。我父亲很会念书,其他兄弟姐妹都比较淘气。父亲是天津《大公报》的主笔,可惜,祖父林纾因肺病去世,父亲也不幸感染,三十几岁就去世了。(来源:4年07月08日东南快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5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