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祝良,男,汉族,年6月出生,德国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戴芳澜杰出成就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和美国真菌学会荣誉会员奖。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排名第五)1项。
杨祝良长期从事高等真菌多样性及资源利用研究。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具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年11月以“特优论文”成绩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为报效祖国,同年底回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和新一代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做出了优异科研成绩。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项目的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三十余年来,从野外考察入手,带领研究团队采集5万余号标本,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第二大真菌标本室,成为我国高等真菌的重要研究中心。截止年1月底,他独立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篇,出版著作1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代表作有《中国真菌志·鹅膏科》、《中国真菌志·环柄菇类(蘑菇科)》、《牛肝菌研究》专辑等。
牛肝菌科的分类是个世界性难题。他带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该科高阶元新的分类框架,对我国该科的属种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精准构建了我国该科的家谱,在国际主流真菌学术期刊《真菌多样性》(FungalDiversity)上出版了《牛肝菌研究》专辑,相关成果被誉为近年来国际牛肝菌科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他与合作者发表16个新属和95个新种,分别占全球同期新属和新种的47%和约40%,领跑了全球该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中,荷兰专家Noordeloos等()认为杨祝良等的牛肝菌研究是“里程碑论文”,英国学者Henric()认为“正是这一界限分明的高阶元分类是最为值得称道的进展”。
鹅膏科可食和有毒物种并存,易于混淆,致人死亡率高达九成。杨祝良从个体发育入手,创造性地指出了鹅膏菌幕结构的多样性在物种界定和识别中的重要价值,提出了该科包括5属和鹅膏属包括3亚属11组的新分类系统。系统总结我国鹅膏资源特别是食用鹅膏和剧毒鹅膏资源,独立出版了《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七卷·鹅膏科》和《中国鹅膏科真菌图志》,发表该科共计91个新种,占全球同期新种总数的50%,居世界鹅膏研究团队之首,在国际上持续引领了该科的系统和分类研究。代表论著被欧美同行誉为“做出了重要的专著性贡献”,“希望更多此类优秀专著问世”。此外,他带头做科普宣传,参与毒蘑菇中毒预防。提出了“头上戴帽、腰间系裙和脚上穿鞋的野生菌不吃”等通俗科普口诀,用于指导群众识别毒蘑菇,将真菌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变成了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力量。
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中国蘑菇科环柄菇类真菌分类研究,首次系统深入地揭示了我国该类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出版了《中国真菌志·环柄菇类(蘑菇科)》,国际权威在公开发表的书评中认为“该著作价值远超出中国”。
他创立了中国高等真菌分布格局成因理论,揭示了松塔牛肝菌属、鹅膏属等的起源和进化规律。他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我国高等真菌及其他地区真菌项重要论著成果,发现我国现生真菌区系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性质,提出了我国高等真菌呈现出“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华中地区”和“中国热带地区”三大物种多样性中心的分布格局,论证了该格局应是地质历史事件、地理因素、多样化地理成分、新老种汇聚、与植物协同进化和复杂的生态环境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还担任国际真菌命名法委员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等3个国际学术机构委员和任《真菌多样性》(FungalDiversity)主编、《真菌进展》(MycologicalProgress)学科主编和《真菌科学》(Mycoscience)编委,提升了中国真菌学者在国际上的地位。特别是年起他担任《真菌多样性》主编,期刊质量稳步提高,影响因子从年的5.上升到年的15.,在全球真菌学期刊领域名列第一。在国内外若干重要学术会议中,曾多次作大会特邀报告或分会特邀报告。这些,为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为我国真菌学的发展及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十分重视学术创新和传承,在任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期间及此后,他组织该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培训班、研讨会和食用菌特别是羊肚菌栽培培训班,不断提高我国真菌学青年学子的科研水平和食用菌栽培人员的种植水平,惠及人员余人。他千方百计地为研究生创造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多次联系推荐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进修学习,为青年人才成长服务。迄今,他培养研究生40余名,其中24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及4名硕士生已毕业或出站,并走向工作岗位。有的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有的已经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成为我国真菌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免责声明本
云南民族广播——德宏傣语广播不仅可以通过短波千赫(SWkHz)、调频99.4收听,还可以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