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庄禅追求自由的人生哲学中
开始讲庄子。先一般地介绍一下庄子。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天下》等等。庄子祖上是楚国的贵族,但是他本人崇尚自由,拒绝诸侯的礼聘。很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楚威王派人来请他,他当时是住在河南,宋国的地盘上。楚威王希望他到楚国湖北老家,去做一个高官。庄子当时在河南当地,做一个很小的科级干部漆园吏,管一个很小的种植园。楚威王在楚国给他一个高官,他不去。他讲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你看我门前的河沟里,有几个小乌龟在烂泥里甩着尾巴游来游去,你追我赶。这个小乌龟,假如说他被贵族给请走了,把它给杀了,把它骨头肉分开,把乌龟壳弄干了,涂上漆,搁在宗庙里供起来,将来有大事情拿它来占卜。这个时候它受人敬拜它很高贵。但是作为乌龟本身,它愿意甩着小尾巴在烂泥里呢?还是愿意变成一个枯骨一个壳,被人烧香,供在庙堂上呢?使者说估计它自己还是愿意在烂泥里。他说我就在我的烂泥里吧。他不去,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后来的道教徒就管他叫南华真人。《庄子》这本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所以庄子的书有两个名。他主要的主张是“天人合一”,人要有一种天的状态,天的状态不是说环境,就是自然的状态,主张“无为”。庄子的学说和禅宗有相通之处,所以并称庄禅。关于庄子的研究也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庄子是33篇,但是我们看古代的图书目录应该有52篇。那些篇哪去了,这个是一个问题,解决不了。除非哪天从地下出土找出一个,那能够解决。但这个希望很渺茫。第二问题《庄子》这个书分三部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是大家最重视的,叫内七篇。一般的说法是这七篇是庄子的著作。外篇和杂篇是他的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的著作,后来人编到一起了。但也有个别的学者认为,外杂篇才是庄子的,内篇恰好不是。当然这是个别的。那么还有人认为内篇是,外杂篇里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因为外杂篇里有一部分也写得非常好。比如刚才我说的《秋水》,《天下》都写得很好。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庄子》这本书的特点是什么呢?庄子的表达方式很奇特,就叫三言,寓言,重言和卮言。《庄子》寓言十七,十篇里有七篇是在讲寓言,寓言就是讲故事了。一个故事里寄寓着道理。还有重言。什么叫重言,《庄子》里满篇都是古代大名人的言论,孔子说什么了,黄帝说什么了,尧舜说什么了。你可别当真,他都编出来的。他借重这些人,叫重言。这个还都好办,还有卮言,卮言漫语。通篇都是卮言。什么叫卮言?现在研究庄子的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各种说法,有说卮就是枝枝杈杈,卮言就是支离零碎之言。有的说卮是一个酒器,卮言是散漫随意之语。有各种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举出他庄子的代表性的观点,你就会发现,他跟孔子不一样,跟孟子也不一样,跟柏拉图更不一样。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往往都把庄子当成源头。为什么呢?他讲故事,虚构,想象力很丰富,上天入地,同时文采华美。为什么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要把他给捏出来。因为他的语言都是很艺术的话,不是干巴巴的。像老子,老子的话也很深奥,但是老子是没有故事的。老子都是箴言和格言,庄子就是讲故事。
一说道家就是老庄。实际上道家在历史上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黄老,黄帝和老子。西汉初年的时候,道家一度是治国纲领。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崇尚黄老,黄帝老子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为什么啊?其实也是不得已。秦末大乱,天下人口死了一多半,经济凋敝,国力十分衰弱。这个时候你就是想折腾事你折腾不起。所以定的国策就是不折腾。不折腾就是无为而治就是文景,所以那个时候崇尚黄老。到汉武帝时,国家的实力上来了,国库比较充实了,军队建设也比较强了。汉武帝不含糊了,立刻就起兵去打匈奴。当时又碰上两个军事天才,一个卫青,一个霍去病,把匈奴扫穴犁庭,一下子给轰走了,一直轰到匈牙利去了。我们现在的这个疆界是历史上变动最后形成的。所以道家一开始叫做黄老,黄帝实际在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是跟道家连在一块的。中国古代有两个朝代,把自己和道、道教连在一块。第一是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他为了证明自己很高贵,就自称是老子的后代。所以唐朝的皇帝就把道教搁在第一。唐玄宗的时候就养了一批道士,最有名的是八仙里的张果老,那就是唐玄宗养的。到了唐朝之后的宋朝,他也要给自己找一个祖宗,又不能比唐朝低,就是说黄帝。宋朝还编出一个黄帝的师傅叫赵玄朗,比黄帝辈分还高。这就是统治之术,早期叫黄老之术。
魏晋的时候,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庄子的价值,就叫老庄。有一度叫老庄列,还有一个列子。列子的书也很好看。但列子的书现在学界90%认为是一个伪书,后人造的。这是一块,由黄老到老庄。另一块由道家到道教。道教最高神一般来说认为太上老君。当然这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也不细说了。但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教实际上更多的是先秦的神仙家,神仙家没有理论,把老子拉过来当理论,后来也把庄子拉过来。所以道教和道家又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我们重点要讲庄子,庄子的特色是什么呢?刚才我讲三言,庄子善于编出各种故事,但故事很深刻。庄子的故事读起来都很轻松,哲人的微笑,文人的妙语。庄子自己说自己是幽谬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无端崖之词就是没边的话。《红楼梦》里边有两句很有名的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实际上,《红楼梦》里浸透着一种庄禅的思想。
《庄子》里面的内容这么多,33篇,以内篇为纲,毕竟大多数人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写的。适当地和老子和外杂篇相互印证。内篇第一篇《逍遥游》,它讲的是人的眼界和生命的境界。第二个《齐物论》讲的是真实和梦境。第三个《养生主》讲自然以贵生,生命本身是第一位的。《人间世》讲出处和趋避,出就是出来做事情,处就是说我们逍遥一下,休闲一下。趋避是指吉凶祸福。《德充符》讲德行和肉体的关系。《大宗师》讲超越和彻悟,对待世界。《应帝王》讲色有和本空。当然我这是借用了一个佛教的概念。第一当然就是《逍遥游》了。《逍遥游》庄子开篇就讲了这么两段,这两段很有意思。几乎是同意重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说一条巨大的鲸鱼化成了一个巨大的飞鸟。这个鱼就叫鲲,化成的鸟叫鹏。鲲鹏由北海往南海飞,它一飞就要起到九万里的高空。为什么呢?路途太遥远了。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成为了一个成语,叫楚图南,就是讲抱负远大。两个小鸟看了,说这何苦啊,我们也会飞,我们也会飞到榆树稍那么高,打一个转又下来了,还不累。用得着飞九万里,往南飞吗?这是庄子开篇就讲的这个。跟这个连着的有这样的一段话,叫“小知不及大知”,知就是智慧的智。“小年不及大年”,存在有两种,有小有大。“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一种蘑菇,就能活几天。所以它看见了月明就看不到月亏。它活不了半个月。这个蟪蛄比它长点,能有半年,它看见春天它看不见秋天,这就是一个小。可是这个大有大树,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那个时间尺度就非常的大。有大海龟尺度就非常大了。所以大和小是不一样的。这段话对于庄子很重要,开篇就讲这个,什么意思啊?
在魏晋的时候,讲庄子最有名的叫郭象。郭象在注《庄子》时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大鸟和小鸟是一样的。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了。衡量人生的标准就是一个,你自己舒服不舒服。你羡慕比尔盖茨干嘛啊?他跟你没关系。这就是郭象的解释,叫自适其适。这个理论有道理吗?《齐物论》有言:“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彼亦是非,此亦是非”,各是各的理不能比。这个话不可小看。推而广之就是刚才我讲的这个,人类面临的困境背后的一个哲学问题。各种的文化,它的生存权是不是一样的。各种文化,它的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百年前,肯定是以西方为中心,东方文化是没落的文化,非洲文化是野蛮的文化。但近50年以来,殖民地纷纷都独立了,理论上也变了,就后殖民。后殖民理论讲东方主义所有问题都是均等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这里又来问题了,都是均等的,各适其适有没有好一点坏一点的呢?用一个词来说有没有一个文明的标尺可以说它文明的程度呢?要没有这里可就有问题了。你说他这是不人道,他说这也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一大套东西。你要说有标尺,有一个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尺,这又有问题了。这个标尺谁定的,谁给你权利来定啊。还是你要定的,至少他不承认啊。所以这个在逻辑上是一个很大的困境。这个问题从理论上,道理上是一样。而庄子说“彼亦是非,此亦是非”,各然其所然。谁都说自己的那个对,没有一个上帝派来的裁判。可是庄子不是一个理,这个问题就在这儿了。
支道林说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意思是说大鹏是了不起啊,可是大鹏也有问题。它过于追求大了。所以对于外部世界的大,它太当事了。斥鴳自己的眼界太小了。你就那么小的眼界,你有什么资格去笑话人家。有矜伐于心内。心内不端正,心内有偏见自己遮蔽了自己。所以它们俩都是不对的。这个说得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在《庄子》里也能找到证据。庄子说法里很有名的就是河伯碰到海若。黄河的水神碰到了海神,河伯说,我原来特知足,我觉得自己不得了,我现在一看你,望洋兴叹,我比你差远了。海若说了,兄弟,你又说得不对了。我算什么啊?我外边还有天地了。跟天地比我又不算东西了。天地是不是一定最大的,谁也不知道。所以你把自己看得很大,认为自己了不起,这个没有边的。这个逻辑就接近于支道林的逻辑了。到底哪一个好,有没有一个独断的终极的结论呢?对于后人来说这个就是根据自己的气质了。比如李白他认为大鹏和麻雀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在《上李邕》里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这个气魄多了不起,我就是大鹏,我一飞就飞九万里那么高。没有风了我就停下来,我还能掀起滔天巨浪。再找一个精神气质相近的,毛泽东,很有名的,年发表的,实际是年写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到蓬间雀。”蓬间雀就是刚才我说的斥鴳,斥鴳说“怎么得了,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主席在这里自比鲲鹏,蓬间雀是苏联的总理赫鲁晓夫。所以不同的理解,对它的取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学理上分析,对这段话的理解,一种就是各适其适,都是自由,无所谓大小,这就是郭象。第二种都不是自由,都有自己局限性,有所依待,都是反衬的铺垫,衬的谁呢?下文有个藐姑射僧人,那个是吸风饮露,一点依待都没有,那个绝对自由。第三种理解,大小是有别的。区别是有层次的不同,讲一个眼界和层次的问题。《逍遥游》讲的就是庄子的立场,第一,这是通篇的前提,高屋建瓴之论。第二,世界是有层次的。这点其实特别对,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法则。也就是说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眼界。同一个层次里,它才有我们可以来比较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只是相对的。具体来说,庄子讲了一系列的故事,一个是我讲的河伯和海若。黄河的水神在黄河秋水将至,秋天的洪水过来了,黄河的水神的自满。我站在河这边,看到河那边的小黑点是牛是马我都分不清,我这个境界太了不起了,顺着水就走,一直走到山东,入了渤海了。到渤海一看,别说小黑点了,边都看不见了。这才知道有比他大的,望洋兴叹。水神就说了,我算什么啊?天地比我大。所以人的眼界是和你存在的状态是相关的。这是一个故事了。还有一个,庄子不断地讲,还有这是我们大家知道的,井底之蛙。青蛙在井底下,所有的动物都比它小。小蝌蚪,小虫子了,它觉得这个世界我就是老大,我了不起,世界不过如此。我就是这个世界里最了不起的。偶然的它“跳”到外边去了,碰到一个大海龟,跟它一聊天。说我这个里边可好的,我这个世界可丰富了,你到我们家作客吧。这个海龟迈进第一个爪子,第二个爪子就进不去了。井底之蛙看到的天只有那么大。所以处境不一样,眼界就不一样,对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样。你看这个故事,和前面的河伯海若的故事,和前面的鲲鹏斥鴳的故事,都属于同类的。所以庄子自己讲的就是大小有别,别有等差。人对世界认识是和你存在的层次是相关的。层次决定了眼界。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存在是有层次差异的。这个尤其是被当代的物理学的前沿所能证实。而认识也有相应的差异。白居易说“应似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说假如有一个上帝,或者说有一个佛,总而言之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他来看我们人间的世界,那就看出我们就在一个微粒上争夺那些个是非,就是人们讲的蛮触之争。庄子说,一个蜗牛两个角,一个角上面有一个球,那个是蜗牛的触角。这边这个触角是蛮国,这边叫触国。蛮国触国里都住着好几百万人,两国发生了战争,杀的血流成河。可是我们人来看,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你比它大太多了,不是一个层次的。可是它自己,它沉浸在仇恨里,沉浸在各种战争的胜负,各种战争的谋略,它自己还特当事,这叫蛮触之争。“应似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假如我们到了天上来看这个地球,更变千年如走马,过去有一句话叫天上方七日,世上一千年。从天上看这个世界就是九个小烟尘,一泓海水杯中泻。看看太平洋,大西洋就跟水杯那么大。这就是你换了层次和境界了。更重要的是落到哪儿?摆脱低层次的局限,生命的升华。你怎么把你可贵的生命把它灵至最大化,关键就是这个层次的局限。王国维有一首小词,说“试上高峰窥皓月”,我们尽量地跳出红尘我们来看,“偶开天眼觑红尘”,打开天眼看这个世界的真相如何呢,“可怜身是眼中人”。这种升华是很困难的。
《庄子》第二篇《齐物论》,这篇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晋国把丽姬的国家给灭了,把她给俘虏去了。她很漂亮,晋军就把她收入后宫了。她一开始很痛苦,哭泣,很悲伤。结果住到王宫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她才知道,这么好的生活等着我,当初我何必那么痛苦和悲伤?而广之,哪种生活是真实的?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做梦很欢乐去喝酒了,早晨就碰到悲伤的事了。做梦的时候,晚上梦到一个很悲伤的事,早晨起来就打猎去玩去了。有的时候,做梦梦里边还套着梦。哪一个是真实的,梦是真实,还是醒是真实呢?就像庄周梦蝶,他做梦梦见蝴蝶了,醒来是庄周。假如拉开距离来想,究竟是庄周醒了变成蝴蝶了,还是现在的庄周是蝴蝶做了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从终极的角度来说,是不容易分辨的。所以《齐物论》中的丽姬说,究竟这个梦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梦幻,而生活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有梦就有觉,可是哪一个是大觉呢?怎么能够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在一场大梦里,要有一个大觉的人来惊醒我们呢?所以中国人翻译佛,有一种翻译叫大觉尊者。大家都在大梦之中,他来唤醒你这个大梦。说万世之后而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中间看着好像是一个很虚假的命题。你仔细想这个话题,很真不容易想清楚。
上次我记得给大家讲霍金讲的故事,霍金就说我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我们认为这就是真实,我们认为这就是真相。其实你是在这个世界给你的这两个眼来看的。他说意大利有一个城市有一个地方法则,不准用圆形鱼缸养鱼。为什么呢?对鱼太残酷了。因为鱼往外看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从那个圆形鱼缸外面来看,金鱼很大个,从上面一看,它实际就这么一点,它是变形的。这个太残酷了,不鱼道,所以不允许养。霍金说了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整个人类包括我霍金在内我们不是在一个巨大的圆形鱼缸里呢?我们能够保证它都是真实而不是经过一种折射变形的呢?实际上我们不可能知道的。庄子这个故事的故事就告诉我们,第一,人类认识具有此岸性的局限。我们一切认识在此岸,我们到了彼岸了,那个彼岸就是此岸。这个有一个逻辑困境。有人说死亡体验,医院里我忽然觉得我死了,觉得自己的灵魂飘出去了。躺在那儿我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证明灵魂是可以脱体的。后来活了以后,灵魂又回来了。这种媒体上说了不少次了,说这是死亡体验。但是你既然回来,就说明你没有死。你还不是死亡体验,你真死亡体验你就回不来了。回不来你就不能讲给我们听了。所以真正意义的死亡体验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人类认识此岸性的局限跟人类终极价值的本源性缺位相关。终极价值说到底就是:“你为什么活着?”这个价值是谁来肯定的?它称为终极它就具有一种永久,不可替代,不朽性,本源性缺位。因为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所以看似庄子只是讲了一个小故事,其实内涵很深。
第三个故事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养生主》上来第一篇就是这个。庖丁给文惠君杀牛,简直跟跳桑巴舞一样的,动作非常的漂亮。没费什么劲,这个牛一下子就散了。骨头归骨头,肉归肉,各种不同部位的肉都分到各种地方去了。君主很惊讶,说你怎么能做到这个程度呢?他说很简单,就讲了这么一大套。这一大套实际上就是养生的道理。就是我绝对不拿刀去砍这个牛。因为这个牛存在的话,它一定有一个内在的结构的特点。我的刀走的都是缝。我就顺着这个缝滑下来,这个牛就解体了。由此他说人对待外界环境,珍爱自己的生命,就要有这样的一种态度。而不是较着劲抡起刀来使劲去砍。这么较劲,你把这个牛给解开了,这个刀肯定也砍钝了,甚至砍缺了。所以养生就是顺其自然。这段也是很有名的,写得也很生动。有些词比如踌躇满志,就由此而来。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首先说这个故事很有名。我们读金庸小说,读《书剑恩仇录》,主角叫陈家洛。陈家洛平生大敌,一辈子的大敌叫张召重。这两人打过若干次,每次都是陈家洛最后差一点还是打不过。到最后一次决斗,陈家洛也是被人追得跑到一个废弃的古堡里,桌子上摆着一部书,《庄子》,翻开那一页正在《养生主》刚才这段。陈家洛就看《庄子》这段,忽然明白了,这一段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最高的境界绝对不是说抡着板斧劈头砍去。而是很巧妙的一种招数,一下子就悟了,上了一个境界。等他一走出古堡,正碰到张召重,两人就打起来了。一打他又打不过人家,又差一点。忽然想起《养生主》来了。他就让他的一个兄弟给他吹着笛子伴奏,他轻描淡写地上去就给张召重一个嘴巴。张召重想躲都躲不开。因为它合乎自然的韵律了。这当然是神话了。但是这里面为什么金庸会用这个呢?他也是感受到一种哲理。
老子讲:“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里好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在《老子》那儿找到根。老子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反着正着两个意思的。一个意思是我们对待人生的大的祸患和灾祸,我们要有像我们怕自己身体受到伤害那样的一种高度的警觉和重视。倒过来的这一面,就是说我们要非常爱惜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不完全是指肉体,就是我们生命所寄予的这个身体。这是一切存在的本位。如果一个治国的人他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他就不会轻易地去冒险。他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我们就可以信任他,放心地让他去领导我们。假如他是一个冒险分子,他平常对自己就是这样的。愿意险中求胜这个你要小心了。他没准会造出什么事来。所以这篇叫做《养生主》。综合老庄,跟海德格尔有点像,强调“此在”,生命本身最值得关爱。生命本身是最值得关爱的。而最大的关爱是不过度消费,顺其自然而动静亦如。这就是《养生主》讲的道理。小而言之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大而言之是群体生命。我们的群体,我们这个民族,再大而言之就是人类。所以《养生主》看起来是讲了一个杀牛的故事,实际是讲了一个人怎么对待生命的故事。看起来是讲一个个体生命的故事,实际是可以推而广之的一个道理。
(横山书院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横山书院)
作者简介
陈洪
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文联主席;曾兼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另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校兼职教授;担任《文学遗产》、《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编委,《文学与文化》杂志主编。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著作主要有《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李贽》、《漫说水浒》、《画龙点睛》、《浅俗之下的厚重》、《沧海蠡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雪鸿閒辑》、《周易中的人生智慧》、《四大奇书话题》、《中国小说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论读本》、《大学语文》、《诸子百家精编》、《古典诗词名句鉴赏》等。学术论文主要有《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红楼梦〉因果框架简析》、《论〈红楼梦〉疯僧跛道的文化意蕴》、《〈红楼梦〉脂批“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红楼梦与吴江雪》《〈西游记〉与全真之缘》、《从孙悟空的名号看西游记“全真化”环节》、《宗教文字与〈西游记〉的版本演变》、《牛魔王佛门渊源考论》等数十篇。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宝钢奖、国务院授衔专家等荣誉,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论著获国家及天津市社科成果奖多次。
清心悦读
知古鉴今,继往开来——横山书院历史学课程高级研修班(五期)第一讲开讲
白岩松:拿得起与放得下的智慧
家业长青——家族企业传承之道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梦想染意
岁月沉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