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慈诚罗珠堪布胜道宝鬟论人生十大遗憾
◆◆◆◆
《胜道宝鬘论》
慈诚罗珠堪布讲解
讲解“十个遗憾”目的
通过学习“十个遗憾”是为了警告我们:如果自己身上有这样的遗憾,就要尽快解决和调整,否则失机会,就千载难寻了。
我们不要以为修行与生活、工作毫无关系。其实,修行可以与生活息息相关,要让闻思修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的修行有一点点成绩以后,就可以把这些成绩,运用到生活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会更高,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遗憾六、戒律誓言是解脱的航船,因烦恼放逸毁坏,委实可惜。
解脱的基础,从轮回苦海的此岸到达彼岸的轮船,就是戒律与密宗誓言。密宗誓言实际上也是戒律,即密宗的戒律。
戒律是禅定的基础,没有戒律很难修岀禅定。禅定又是智慧的基础,从禅定的体悟当中,可以产生证悟空性的无我智慧。可见,智慧与禅定的基础,就是戒律。
出家在家有各自的戒律。在家人的戒律,也有很多层次。目前最适合大家的,是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来受戒,皈依戒、居士戒,能受五条戒就受五条戒,能受三条戒就受三条戒。然后受菩萨戒或密乘戒。如果不依靠戒律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贪嗔痴烦恼以及各种散乱,不受戒,或者受戒以后破戒,又拒不忏悔,这就很遗憾了。
遗憾七、依靠上师而自得的证悟,扔在世法的稠林中,委实可惜。
依靠上师的加持而开悟以后,便以为万事大吉,不再继续修行,忙碌于世间法,则初步的证悟境界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大家不要以为证悟以后就成佛了或者以为证悟以后,一切问题当下就解决了。其实不是这样,证悟只是初步认识到心的本性,不是通过逻辑、理论去推测,而是真切地体会到心的本性。因为只是初步的境界,所以在证悟以后,要坚持修行,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证悟的智慧,让它成长、壮大。
很多人有过这种情况,在清静的地方,或在上师身边开悟了,但一回到家,回到红尘当中,当初所有对空性的认识,对心的本性、光明的体悟都全部归零。如果当初能坚持下去,或许他们今生就能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但一曝十寒的修行态度,又让解脱成佛的理想半途而废,而成为空花水月,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不能证悟,的确是一个遗憾。但证悟了又退转,这是更大的遗憾!
遗憾八、诸位成就者的甚深窍诀,贩卖给无缘分的俗人委实可惜。
无论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还是无垢光尊者、米拉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以及六祖惠能大师等禅师们的修法窍诀,可以讲给真正想实修这些窍诀的人听。
但非常遗憾的是,有些人为了收费而灌顶、传法、举办各种佛事活动,不珍惜前辈上师们的珍贵诀窍,将其当成生财之道。佛法珍贵难闻,岂能随便相传?历代祖师们一再要求,传法要传给根机成熟、信心丰足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当初达摩祖师到中国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传法。是慧可大师为表诚意,把自己的胳膊都砍掉以后,他才传了窍诀,并最终将衣钵法脉倾囊相授。
传授窍诀的要求是,如果对方是像慧可大师那样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睡,最后连胳膊都愿意砍掉的、具有无比强烈信心的、真正想修行的人,就可以为其讲解。佛法是饶益众生的,必须免费。
把成就者的窍诀用来做交易、做买卖,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若是以传法来赚钱,实际上所谓的灌顶、传法,只是一种商业手段。许多寺庙的大殿上方,都有“正法久住”四个字。当商业化的活动铺天盖地以后,正法何以久住?所以,我们不应该支持令正法衰落的事情,而应该全心全意支持正法。
支持正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自己加强闻思修,增上戒定慧。我们必须闻思修行,这样才有辨别能力,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如法的。如果确定某个做法不对,就不要参与、支持这样的活动。
二是通过各种传媒,把我们所学到的正法广为传播。让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能在佛教里面找到一些精神支柱。为了全人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精神不空虚,不去造更多的罪业,生生世世都获得幸福,我们有义务为传播佛法出一份力。
遗憾九、以嗔心舍弃作为大恩父母的一切有情,委实可惜。
无论学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大家都接受轮回的观念。只要接受了轮回的观念,那完全可以肯定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只是我们不能回忆而已。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这是所有的佛教徒都不能不承认的事实。
如果不颠覆过去落后、陈旧的观念或常识,就很难建立起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观。就像先进的程序无法在老旧的系统上运行一样。如果认为没有前世后世、没有因果回,就很难培养起把所有众生都当作父母这么先进的思想。
如果因为愚昧和嗔恨,而抛弃了曾经对我们有着大恩大德的生命,不但没有关爱他们,没有以慈悲心摄受他们,反而加害他们,这真是天大的遗憾啊!
如何避免这个遗憾呢?就是要修慈悲心。虽然之前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育,没有发菩提心、修慈悲心的概念,但现在还来得及。具体的修法,在许多佛教书籍里都有,广的、略的,从不同的角度都有阐释,希望大家认真修持。
我们不能自我贬低,稍徵遇到一点点困难,便认为自己业障深重,不是闻思修的根器。在从凡夫走到佛陀境界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很多艰难坎坷、单调枯燥“梅花香自苦寒来”,若能坚持不懈,就能抵达轻松自在的自由王国。
佛经浩如烟海,而我们的寿命和精力却十分有限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完所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只能学会取舍和挑选,先学会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关系的法门。
比如《大圆满的前行·普贤上师言教》是实修必须的教材,不能不学。《入菩萨行论》也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其中讲了很多大乘佛教的菩提修法,也非学不可。还有一些关于中观空性方面比较简单的论典,也不可或缺。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就要看自己的时间。如果有时间,当然是学得越多越好。学了以后,就要尽快想办法超越闻思的阶段,不要浅尝辄止、停滞不前。
绝大多数人的修行,都是按照修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次第来修。修出离心,就是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南传佛教、大乘显宗与密宗都有四念处的修法。而在四外加行当中,就包含了四念处的一部分修法,只是四念处当中的空性修法在此之外。
遗憾十、风华正茂的少年,三门平庸虚度,委实可惜。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效果也非比寻常。若不好好珍惜,随意蹉跎人生,等到年老再努力,因为心力和体力都会降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修行要趁早,不要等到老。
很多人喜欢说自己现在很忙,要去学习,去赚钱没有时间闻思修,等到退休以后,就可以到养老院里去修行了。这种说法本身,就透露出对无常的无知。且不论自己能否活到年老,即便可以活到那个时候,你还有年轻时代的精力吗?修行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从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短的时间中清除这些烦恼又谈何容易?修行不能等!工作、学习需要力气,需要健康的身体,修行也是一样。我们不要以为,学佛修行是老年人的工作。佛教智慧大精深,等到七老八十再学佛,一般只能安排净土宗的些简单修法,五部大论等深奥法门,今生恐怕就无緣了。学佛和修行,都越早越好。
年轻的时候,要从长计议。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配时间,一部分用来闻思修行,一部分用来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虽然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艺术等等,但佛教徒的精神生活当中的大部分,应该是闻思修行。
—慧灯之光11《胜道宝鬟论》
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往期阅读慈诚罗珠堪布经典解读
人生的十大遗憾-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