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如何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理解疫情对职业生涯

发布时间:2021/5/3 4:12:38   点击数: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波及全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发了了全球民众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忧虑。为了能够从理论和研究的视角来解读疫情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近期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JVB,IF=3.4)组织了几位副主编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笔者也参与了这一过程,并主张:必须深刻理解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且采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更为全面的解读。为了系统表达自己的想法,笔者与杜伦大学商学院邓红教授以及周欣仪同学在JVB发表了论文(链接在文中有提供)。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解读往往是从如何应对压力和进行自我心态调整等方面进行探讨,这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视角。由于人类是一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很强的物种,有必要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全面理解各个国家为什么采用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对其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笔者疫情期间一直在英国,英国疫情爆发较晚,按理说应该有更加系统和严格的应对策略,但是英国政府在开始阶段却采用了宽松的“拖延”政策:一直到3月底才宣布学校停课,而且至今没有公开要求民众戴口罩。笔者在3月中旬给本科生上课时,提醒学生要重视这次疫情,但是看看照片里面外国学生谈笑风生的样子,就知道没有当回事,课堂上戴口罩的基本都是华裔。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断提醒我们,文化差异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课题。

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文化不应该是趋同了吗?文化差异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消解?其实早在多年前,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Hofstede就强调:如果仅仅从表层来看,似乎全球的文化有趋同的趋势,例如我们日常用的产品和服务变得越来越类似;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文化对各国人民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依然是根深蒂固的,这些深层的文化差异不仅不会被消解,反而是很多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上述观点在青年学者Hamamura的一篇PSPR论文当中得到了验证;国内中科院心理所的蔡华俭老师也在这一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详见我们论文的参考文献。

文化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有助于解决因为疫情引发的国际舆论冲突。各国由于资源禀赋、决策依据、执行力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抗疫方式是正常现象。目前因为疫情引发的舆论争议有其历史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也跟各国间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的而联系。为了在国际交流谈判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深刻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效果。片面采用单边式思维甚至"战狼"式思维进行国际对话,不仅不利于缓和矛盾,反而会引发更多的误解和对抗。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新冠疫情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但其观点和逻辑也可以拓展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主题。由于引用的论文比较多,为了提升大家的阅读体验,本文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进行了删减,引用的重要学者见下图,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文末有我制作的B站视频《如何用文化心理学来开拓研究和工作思路?》,欢迎观看。一家之言,文责自负,欢迎转载。如果需要下载全文,链接如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7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