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新书推荐陈汉文韩洪灵商业伦理与会计职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汉文教授和浙江大学韩洪灵教授主编的研究生精品教材《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已于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旨在建立新时代中国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新框架、新范式与新标杆。在年瑞幸咖啡事件敲响“若不愿付出可控的伦理成本,就可能付出失控的伦理代价”的警钟之后,此书的问世尤显熠熠生辉、意义重大。
(点击本文左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作者简介陈汉文(—),男,重庆梁平人,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审计、内部控制与会计问题研究,在国际主流会计学刊JAR、CAR和国内《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等地学习与交流。历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等职11年。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一级教授、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讲座教授,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担任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研究》编委,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杂志ChinaJournalofAccountingStudies(《中国会计评论》)的联合主编。韩洪灵(—),男,江西广丰人,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及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培养工程,StateUniversityofNewYork访问学者,兼任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会计学会理事、浙江省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工作组成员、浙江高校会计学科发展论坛秘书长,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与审计理论。1
前言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指出,人类大约在7万年前所经历的一次“认知革命”使人类行为的价值超出了生物学范畴,即人类开始借助对“共同感”(CommonSense)的想象发动大规模的集体协作,从而在进化中脱颖而出。伦理学家认为,这种能动的“共同感”就是最初的伦理精神,人类成为伦理主体之后才能把自己和他者联系起来并按照可通约的精神世界确认自身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伦理”与“经济”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此有了百年争议之“亚当·斯密问题”。历史地看,伦理观念滋养着现代商业文明。在十六至十七世纪,中国明清商人的“贾道”理念和欧洲清教徒的“天职观”等商业伦理精神推动了世界持续而稳定的商业繁荣;十九世纪以来,基督教商业伦理在西方发展迅猛,它成为解构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底层逻辑之一。追本溯源,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构筑于对人性的认知与假设基础之上。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金融经济与企业创新高度融合,人类正为构筑新商业文明而不懈努力。然而,狄更斯的声音似乎犹在耳边回放:“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从“三聚氰胺”到“长生生物”再到“天价口罩”,一次次意味着重塑中国商业伦理环境的艰难性;从“红光实业”到“万福生科”再到“康美药业”,一次次拷问着会计职业道德的脆弱性。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认为,“智慧、创新与道德”是驱动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崛起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育漫长而曲折,任重而道远。中国商业需要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特色与全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中国商学教育者需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与重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范式。教材是人生的第一盏明灯,也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源头。高质量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为在新形势下推进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就个人感受而言,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设计师”、“质检员”与“智囊团”。长期以来,作为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会计学本科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苦于师资严重匮乏,可选的教材又少之又少。这导致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侧重于简单而抽象的伦理说教,无益于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伦理敏感性与职业道德决策能力,致使学生进入职场面对道德困境时难以适应,无法获得持久的职业幸福感。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材体系。我们希冀本书成为一个探索商业伦理决策、会计职业行为正当性和企业伦理道德风险治理的讨论平台,助益于中国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变革。本书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构造从抽象观念到具体实践的清晰逻辑。全书围绕着“伦理思想—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概念框架—规则应用—治理方法”的逻辑主线展开,涵盖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实践、从原则到规则、从应用到治理的系统内容。企望这样的逻辑使得本课程能够从过去的简单伦理劝说嬗变为再现伦理与道德的体验、判断与决策过程,从过去的只可“意会”转变成可以“言传”与“实操”。这将有利于学生树立“伦理与道德是长期可持续竞争力”、“职业道德现金流哲学”等观念,促使学生道德决策与幸福感知的辩证统一。
(2)强调基本原则与概念框架的一致应用。本书从商业伦理判断标准出发,强调将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全面一致地应用于内部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以全面提升学生识别、评价与应对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琼?罗宾逊曾说:“道德问题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社会生活也将一直为人类提供可选择的恶事。”本书构造的方法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职业道德习得、伦理决策与道德敏感性训练与养成的过程。(3)寻求职业道德理论与实务的最佳平衡。经过长时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实践,我们力图寻找理论与实务教学内容的最佳平衡点,以为“理论与实务”的内容占比处于3:7—4:6之间是较为理想的。为此,本书第1—3章对伦理理论与商业伦理的讲解上,力求简明透彻,追求历史厚重感与思想高度感;本书第4—10章则构成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其框架、方法与流程则一以贯之;第11—12章则专门讲述可操作、可执行的伦理与道德风险的内外部治理系统。(4)洞察数字时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大变革。未来已来,人类逐步进入数字时代。本书第三章和第十章分别探讨了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和数字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以使学生能理解数字时代的商业变革与会计职业变革趋势及其所引发的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困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数字时代提升识别和应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的能力,实现“智商、情商与德商”的相统一。(5)强调体例创新与情景化的案例导向。本书嵌入了大量的国内外情景化的典型案例,全书合计个案例,平均每章20个案例;合计个图表,平均每章10个图表。这些案例与图表为教学相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深刻彻底。此外,我们还编辑出版了配套的学习辅导用书,以为师生的教学过程提供完整的工具箱服务,具体包括:课件、概要、练习题(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题、案例分析)、推荐阅读材料、附加模块、参考答案等。本书由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同仁共同编撰而成。主编是陈汉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韩洪灵(浙江大学)。副主编是刘杰、曹强、杨道广、刘思义、厉国威。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陈汉文、徐梦秋、宋培林);第二章(杨道广、厉国威、陈汉文);第三章(刘杰)、第四章(韩洪灵、陈汉文、董恬媛);第五章(韩洪灵、陈汉文、尚紫荆);第六章(韩洪灵、陈汉文、陆旭米);第七章(韩洪灵、陈汉文、徐杰);第八章(杨道广);第九章(曹强);第十章(刘杰)、第十一、十二章(刘思义、陈汉文)。本书由陈汉文和韩洪灵拟定提纲并主持和实际参与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的编写、讨论、修订与定稿工作。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资产评估硕士(MV)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及MBA和高年级本科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亦是高等学校教师和实务界人士从事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与道德困境解决的参考书。本书是在借鉴国内外大量书籍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这些书籍与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于文献标注的可能疏漏表示真诚的歉意。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特聘教授项目的研究成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涉猎会计职业道德研究,断断续续撰文、著书,二十五年过去了。草成此书,此刻心境,可谓如履薄冰,一隅之见,祈求方家雅正。陈汉文韩洪灵
年4月8日
2
框架
3
目录
上篇商业伦理
第一章商业伦理导论第一节人性认知与伦理理论第二节商业伦理的内涵与功能第三节商业伦理的判断标准第二章商业伦理核心领域第一节公司治理中的商业伦理第二节消费者关系管理中的商业伦理第三节市场竞合中的商业伦理第四节企业社会责任第三章数字时代商业伦理第一节数字时代的商业变革趋势第二节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困境第三节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原则中篇会计职业道德
第四章会计职业道德基本理论第一节会计职业道德之现状第二节会计职业道德之性质第三节会计职业道德之履行第四节会计职业道德之规范第五章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一节诚信原则第二节客观公正原则第三节专业胜任能力与勤勉尽责原则第四节保密原则第五节良好职业行为原则第六章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第一节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简介第二节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框架应用第七章内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第一节利益冲突与利益诱惑第二节信息编报及其相关利益第三节违法违规行为与缺乏专业胜任第八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Ⅰ第一节利益冲突与利益诱惑第二节服务委托与资产保管第三节服务收费与二次意见第四节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第九章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Ⅱ第一节审计与审阅业务独立性:相关概念与基本要求第二节审计与审阅业务独立性要求:以利益为基础第三节审计与审阅业务独立性要求:以关系为基础第四节审计与审阅业务独立性要求:以服务为基础第五节其他鉴证业务之独立性要求:主要差异比较第十章数字时代会计职业道德第一节数字时代的会计职业变革趋势第二节数字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第三节数字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下篇伦理道德风险治理
第十一章内部治理系统第一节企业文化第二节治理结构第三节组织结构第四节内部控制第五节吹哨制度第十二章外部治理系统第一节媒体监督第二节资本市场监督第三节行业自律监管第四节政府监管与法律监督↓↓↓推荐阅读
韩洪灵,刘思义,鲁威朝,陈汉文|基于瑞幸事件的做空产业链分析
李若山|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窘境分析及对策
李诗,王璟岚|会计信息价值的迷失
黄世忠等|~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黄世忠|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黄世忠|会计研究“三维法”黄世忠,李诗|透析医药保健行业费用“一高一低”现象黄世忠|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黄世忠|新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启示黄世忠|信息资源的七大定律及其确认与计量黄世忠|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延伸问题分析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目标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内容王巍,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主体郑石桥,袁博|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客体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本质郑石桥|论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需求
刘用铨|新基建领域推行PPP模式探析
杨世忠,谭振华|传统自然观对资源核算与环境责任审计的启示
徐玉德,温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变迁与未来展望徐玉德|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徐玉德,张昉|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贾康|论疫情冲击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融资叶康涛|市场发展与会计演进
谢志华等|组织变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耿建新,郭雨晴|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解析与国际比较耿建新,徐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历史沿革、国际比较与展望耿建新,梁程智|生物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与未来发展耿建新,武永亮|租赁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耿建新,赵越|政府补助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贸易争端耿建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耿建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耿建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张庆龙|数字经济背景下集团财务组织架构转型趋势分析(系列之五)张庆龙|财务数字化转型始于共享服务(系列之四)张庆龙|集团公司会计数据管理的现状分析(系列之三)张庆龙|论下一代财务的思维特征(系列之二)张庆龙|下一代财务:数字化与智能化
陈虎,郭奕|财务数字基建赋能企业转型陈虎|政府机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探索
宋建波等|审判仍在路上:新《证券法》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宋建波,张海清|政府研发补贴的有效性:引导、竞争与规制
王永妍,王化成,高鹏|强化实务导向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邓建平,牟纹慧|瑞幸事件与新《证券法》的域外管辖权邓建平|新《证券法》的五大亮点
郭复初,郭悦瞻|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控中的财务实践与理论发展《中国社科文摘》转载《财会月刊》郭复初教授文章
张新民|偶发原因致企业临时性财务危机:特征与对策
谈多娇,冯鑫|从瑞幸咖啡事件看互联网企业盈利逻辑谈多娇|论气候变化风险下的碳会计创新
崔也光,周畅|碳排放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杨松令,刘亭立,石倩倩|以“现金保障天数”作为疫情期间企业健康预警器
吴玉梅,张卫国,陈利|“大智移云”下会计人才数商塑造
周绍东|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度
马永义|债务重组新准则深度解析
王斌|论管理会计知识与管理会计应用
许金叶|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问题研究
袁广达|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基于环境会计方法、条件与信息的支持
何瑛,李雯琦|基于管理者行为的掌趣科技商誉减值剖
张新民,陈德球|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价值共创与治理风险张新民|拒绝做“商业盲人”,从读懂财务报表开始!
黄世忠|税收的人生启示黄世忠|安永在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案中是揭弊者还是过失者?黄世忠|读懂财报“四步法”黄世忠|编好人生的第二张利润表黄世忠|编好人生的第二张资产负债表黄世忠|从财务分析看茅台是好酒还是好股?李若山|在中国资本市场里疯狂套现的“没影子的人”
李若山|瑞幸咖啡的生死谁说了算?
李若山|康美药业处罚新进展:造假上市公司的老总该判多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