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专访国奖如何炼成优秀的路上不孤单新闻
李梦娇李孟名
名字相似
缘分使然
二人同在一个导师组
平时总会有人问道
“哇,你们是双胞胎吗?”
看来,优秀的人总是相似的
今天华小研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对“双胞胎”与国奖的那些事儿
李梦娇认定了就坚持下去守得云开见月明个人简介李梦娇,女,共青团员,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江作苏。连续两学年专业成绩第一名,并获国家学业奖学金。参与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一项。在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4篇,其中包括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学年担任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职务,荣获“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
小研承认,看到这个简介就酸了,学姐好厉害。当然啦,小研也为大家向学姐讨教了不少经验呢!
学姐从日常学习、期刊投稿、学生工作、求职面试四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干货。
“坐前排”的学习态度从与李梦娇学姐的交谈过程中,华小研不难发现她学业成绩拿高分的秘诀。她说到:“学习态度是最重要的,每次上课我都会坐到前排,这样可以使自己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不被其它的事情所干扰。”在每个学期期中课程展示中,她建议我们尽量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队,要珍惜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课程论文方面,李梦娇说:“第一要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然后再结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不要去为了结课论文去东拼西凑一些东西。第二要做到能多写尽量多写,不要老师要求写多少字你就写多少字。”
发刊要下“笨功夫”在研究生阶段,学会如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课题。截止目前,李梦娇学姐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分别在《新闻前哨》、《中国报业》、北大核心《青年记者》和《东南传播》这四本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她在谈到自己的发刊经历时对我们建议到:“首先对于发刊不要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老师擅长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抱着选一个容易发刊的选题去研究这样的侥幸心理,这样会使自己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入到选题之中。”
此外,李梦娇学姐建议:“在每篇论文的文献综述方面一定要下功夫,因为文献综述是判断一个选题能否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支柱。在阅读文献准备资料时视野不能只局限于国内,也要多多阅读国外的文献。如果你们现阶段对于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多,可以先从思辨型的文章写起。”
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在学习之余,李梦娇学姐也担任了学院研会学术部部长的职务,她说道:“在研一期间担任研会学术部部长的职务时起初压力特别大,我每周都要联系老师安排学术讲座活动、制作物料、预定场地、向同学们宣传,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都开始怀疑是不是不应该加入这个部门。幸好当时学院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的鼓励和帮助,再加上及时和部门成员进行沟通,改进了工作方法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经历了这段难忘的社团工作后,她说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调整改进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这些能力正是我们以后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所必须要的能力。
适合自己的选择最重要在与李梦娇学姐的交谈中,她说道:“我们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有的人报考了公务员、有的人申请了读博深造、还有的人签约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等。其实毕业之后做哪种选择都无可厚非,觉得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李梦娇目前做了读博深造和报考公务员两手准备。在新生典礼上,她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结尾提到了想要继续读书的意愿。她说道:“其实这半年我迷茫过,动摇过。开学后老师对我说,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需要思考是否要降低追求人生价值的高度。我该放弃吗?我的室友、朋友、师兄师姐告诉我,坚持这么久,放弃很可惜。”所以,她还是决定要试一试,哪怕没有好的结果,也算是为她的初心画上个句点。李梦娇说道:“如果说在郑大,我学会了快乐的能力,那么在华师,我寻找到了自己该去的地方,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除此之外,李梦娇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自己的同门、同学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李梦娇说她想带着华师新闻传播学院给予她的能量,开启下一段精彩的人生。
学姐寄语我想借用我最喜爱的歌手TaylorSwift的一句歌词来总结并激励学弟学妹们:Peoplethrowrocksatthingsthatshine,buttheycan’ttakewhat’sus.以往的经历,包括磨练、困难,他人的不解和嘲笑,都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发光发热。所以,认定了就坚持下去,守得云开见月明。
李孟名在向往的专业里找寻自己个人简介李孟名,女,共青团员,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江作苏教授,研究方向为媒介伦理和文化传播。曾任研究生“新闻伦理与法规”课程助教,《媒介伦理研究》研究生学术杂志-年总策划。发表学术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杂志为《新闻记者》,其它期刊分别是《文化与传播》《新闻前哨》《华夏传播研究》。参加“‘一带一路’倡议与华夏文明传播学术研讨会”获三等奖;获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风雅读书会会长、班级团支书等职务。
人生本就是一次次选择的过程,抑或是阴差阳错、抑或是命中牵绊,优秀的人总有让人挪不开眼的魅力。两年前李孟名学姐从武汉理工大学英法双语实验班毕业通过优质生源调剂来到了花香四溢的桂子山,两年后成为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改变的是专业,不变的是自己对于新传专业的热爱与坚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不愧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华师在我迷茫的时候接收我的调剂申请,得以让我的跨专业备考时光不被辜负,所以很珍惜学习自己向往专业的机会,”孟名谈起和华师新传的结缘。为尽快调整“门外汉”的状态,从初入校便坚持去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积累并做好读书笔记。
面对专业课以最投入的状态学习,在电脑上用专门的文件夹和笔记软件对专业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的内容进行整理,列出条目。
重拾:外语学习拿到英语和法语专业语言等级证书的她,由于研究生专业的改变使她曾一度放松了外语学习,转变来自陈俊峰老师的选修课《广告创意基础》,每节课老师都会布置英文文献阅读的任务,并要求同学们每节课前通过笔记的方式进行反馈,“我很认真的对待了俊峰老师布置的每篇阅读任务”,在这个过程她收获颇丰:“国外学者在完成论文过程中的投入与付出令我惊叹,我了解到了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当然也意识到不能丢掉我的外语。”
她给予六级未过同学的建议:多多听听力,磨耳朵;将单词放回句子中,可以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