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再读论语42

发布时间:2021/8/14 16:17:03   点击数:
白癜风援助活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782213.html

4、近取诸譬,为人之方的学习方式:

孔子的教育,是日常交流讨论式的,因此许多箴言都取譬眼下,从而深入浅出,鲜活好懂。不止教育,其实任何事业都可从身边小事做起,步步为营,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当下为语文老师头疼的那些不会好好说话作文的中学生,欠缺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提到一种社会现实现象,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或者只会架空人云亦云,讲一番不接地气的空话,甚至造作不堪,违背常识,这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的最基本素质。陈丹青就有过一个观点:国人至今需要过常识关。王安忆也曾有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都喜欢说“文化”,“文化”这概念过于伟大了,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点常识。很多情理都是从常识里生出来的,缺乏常识就情理不通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像”。

所以,我们做事,说话,写文章,怎么才能“像”呢?我觉得,先得记住,别端着,并认真对照现实与常识。

5、“首创”的历史渊源:

王老师课上讲道:

周代说礼不下庶人,就说贵族阶层的行为规范和下层百姓的生活是相当隔绝的,在孔子的时代,“士”出现了,他们既要面对贵族阶层,又要面对下层百姓,贵族跟平民的界限开始模糊,“君子”和“小人”也从阶级差别变成了道德含义,到了孔子这套孝敬父母恭敬兄长说话算话言出必行的价值,就成了后世理想人格的统一标准,而这种培养人格的方法是孔子首创,从此以后,不管在朝在野还是为官为民,大家用的是同一套伦理体系。

我就想到这个“首创”的典型意义。中国人乃至世界,大都喜欢第一,冠军,首创,因其有开天辟地耳目一新超越以往的意义,但事实上,任何“首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应该有相当长时期的潜滋暗长,只不过它的储备期往往在人们的耳目之外,所以无人知晓罢了,直至水到渠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到了瓜熟蒂落期,就有了“首创”或第一。中国历史上“士”阶层的出现,是阶层流动的历史必然;“君子”与“小人”概念的转移,是文明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人格培养的教育方法趋向一致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万众瞩目的体育竞技盛事奥运会上的每一位获奖者,不仅仅包括冠军,他们登上领奖台的高光时刻,都代表着背后无数的汗水。其他人事,皆可以此类推。

6、承认爱的差等性:

西方文化的博爱论,无差等,你打我左脸,我把右脸再给你,你可以打个痛快,这是教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容易,以德报怨很高尚,但不是必须。鲁迅在随笔《死》中写道: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话,有人以为是鲁迅的生性刻薄,有人以为他是民族文化的异端,却有另一种大慈悲。而《论语》的儒家观点,也不是尊崇高尚的一味以德报怨,而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可见老夫子始终立意清醒,不算糊涂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性似乎有些无差等概念,比如佛家度人成佛,好像普度众生,一视同仁。但是遇上恶性众生,佛也会先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放下屠刀,幡然悔悟才度。像《西游记》里的四个弟子最后都成了佛,但各循其道,爱打架杀生的叫“斗战胜佛”,给他一个正义的名号;爱吃贪馋的叫“净坛使者”,享用香火祭祀;闷声不响挑担干活的封“金身罗汉”,身板要好,还得随时听吆喝。虽然是神话,也有一定文化渊源在里面,这些就像是佛家差等的爱。即使西方许多神谕故事里也是有天使的地方总有恶魔,天使战胜恶魔才是圆满结局,如果绝对无差等,就不用分角色演出了。

现实生活中,人性也有些奇怪处,大多时候,我们更爱自己的血缘骨肉,打断骨头连着筋,对血缘之外的人就勉为其爱,日常叫作“差一点儿也不行”,说的就是要有所付出时,是要分出亲疏远近的,差一点儿就有差一点儿的对待,这是有差等的爱;然而,也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去爱一个陌生人,却对亲人百般挑剔,似乎不够爱:比如灾难来临,路遇险情,挺身而出,扶危济困,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行为;可是在家庭空间里,却有太多亲人骨肉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反目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差等之爱,好像就有点倒错。所以,孔子所谓的“有差等之爱”,应该更多指向人际关系的分寸感,以及家国同构的伦理秩序,现实世界的差等之爱,则须具体又具体的情境,因为最终关乎人性的复杂多变。

《学而》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君子的威严气度源于自尊自重:

日常人群,形色各异,卓然的气质却常常稀缺,因为气质是火上的烟,可望不可即。所有令人瞩目的气质,几乎都来自个体内在的长期修为,这修为大多有意,也可能无意。比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的人衣着朴素平淡,但你就是能感受到他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那种引人钦敬的气度,跟天生丽质无关。某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华裔女导演,在颁奖典礼上走过华服美颜的众明星面前,素颜,长辫,朴素得没有任何颜色,却气场强大;在众多明星需要借助高科技千方百计挽留自己的“年轻的脸”时,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却发表过一段抢眼的“皱纹说”:

“我的脸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下巴上的褶子也是。”

事实证明,能拿作品说话的人,不需要外在的虚饰装潢,同时他们也都自有骄傲,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所谓君子,一旦流于虚荣浮华,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自尊自重,那为人言语戏弄也就不足怪了。曾经被历史公认的大师几乎都能各有创就,著作等身,他们只有流传的佳话轶事,没有新闻通稿,而现在,凡是频繁出现在新闻图像或访谈宣传中的大师,几乎都同时放弃了“威重”,因为太容易被人品头论足到破绽百出,时间有一部分用作宣传炫耀,就会占用做学问的时间,所以学问也就容易做不扎实,“学则不固”。

君子不重则不威,这话不过时。不止君子,所有个体,先要自尊自重,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尤其做学问做事业,一定忌讳投机取巧。

8、谈谈交友的等级: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曾在《离骚》里发出如此慨叹。人类害怕孤独,所以必须要找朋友。《论语》关于交友多有论见,《学而》篇这里先讲到一个交友的差别等级问题:无友不如己者。我们可以尝试做做断句,断句不同,可不同理解:

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都是同道中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处事讲求忠诚信用,不要交不讲忠信的朋友)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这里的“不如己”可以是“比不上自己”,也可以是“不像自己”,前者就有等级差,比不上的可以是地位阶层,可以是见识,也可以是学问水平,也就是交友要往“高处走”,多与优秀的人交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但对方如果也持此种态度呢?他可能就不屑与你交往,因为你“不如他”,这就是所谓的“逻辑循环死角”;但是换成“不像自己”,就好说多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方为友,三观不同,连吃瓜可能都吃不到一起,何况我们交友往往不是为了一起做吃瓜群众呢?

总之,在孔子流动变化的语境里,我们无从知晓,这里提出的交友态度是用来指点谁的,或者只是个人的偶尔有感而发也说不定。因此,今天我们来探究此说,大可见仁见智,各就其想。比如,我更倾向的交友原则,不是单纯的谁比谁更高明,是平行等级另起一行的契合,我可以跟A谈谈学问,可以跟B话话家常,还可以跟C聊聊八卦,生活是多层面的,每一面都可以交朋友,如果各层面都能谈得来,并且心有灵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更珍贵友情。凡是能做朋友的,一定有投机处,或彼此欣赏处,彼此吸引,彼此喜欢,有所默契,共同成长,就可以友谊地久天长。但凡只是单方面欣赏,对方不以为然,那只能算崇拜,不算朋友;说话不能同频,彼此各怀心机,不能坦荡磊落相对,那样的交往也交不长久,有限的生命里,去跟假友情的泡沫虚与委蛇,纯属浪费,不交也罢。交友是平等的,是互补的,是真诚的,是包容的,是彼此至少有一点默契的。

9、过则勿惮改:

我的理解:不要害怕犯错,改了就行;犯了错,不要怕改。

前者要我们正视错误,直面自我的弱点,别怕暴露,别怕丢丑,谁不是从小白开始做到老白的呢?一次次累积正视,我们就能更多自知之明,就拥有了独立清醒的自我克制调整能力;后者要我们正视改错的过程,有人知道错了,但不改,或表面上承认,私底下依旧一意孤行,其实是懦夫行为,因为改错的过程往往伴随被解剖的疼痛,如果不敢自我解剖,就可能敷衍遮盖,但那样后果可能更糟。

《学而》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慎终追远”有新解: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慎终追远强调一种慎重传承的态度,居丧要哀,临事有敬。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开玩笑的,比如在抗击疫情和当前洪灾过程中,我们可以偶尔苦中作乐,以示乐观坚强。但要涉及人命关天,生死存亡,就来不得半点戏谑,像起初新闻里的“欢迎到郑州来看海”,现在再看,不是太尴尬和惭愧吗?谁知道那“看海”的情趣会演变成血泪哭嚎的灾难呢?民间丧礼,原本是严肃的悲伤的,但后来不知怎么就加入了杂耍与劲歌热舞的表演,这边孝子贤孙守着亡灵悲戚,那边娱乐乐翻天,怎么看也觉着别扭,而且会让人麻木了对亡者的追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述的恰恰是一种慎终追远的共情氛围。

另外,由传统而到日常,就是认真过日子从小节做起。像王老师说的粥饭有敬,日常有节,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有生的日子,无论工作的善始善终,尽心尽力,还是生活的有滋有味,有理有序,其实都会带来内心的一种安稳与笃定,而这种安稳与笃定就是我们活着面对一切悲喜,面对一切平顺与多舛的底气。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32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