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兴化ldquo金东门rdquo工
——总第四十八期——
清末以来,兴化工商业之繁荣甲于里下河地区,其中尤以东城内、外大街为盛,故有“金东门”之美誉。笔者例举“金东门”工商业民俗之一斑,大抵可知兴化全域民俗之概况。
〇上池斋药神会与坐堂先生
上池斋是兴化一家具有余年历史的老字号药店,其明建清修的店铺,保持着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装饰、陈设,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兴化药行代表“四堂一斋”(鹤山堂、中和堂、复春堂、大生堂、上池斋)中的佼佼者,上池斋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举办“药神会”的传统;四月二十八日,相传为“药王爷”诞辰。
药神会当天,上池斋要举行热闹的花祭仪式,在店堂内摆开一张大型供桌,供桌上供祭着争奇斗艳的各色鲜花,并摆出平时秘不示人的家藏古玩,供广大顾客和过往行人欣赏、品评。为激发药店店员敬业乐群的精神,上池斋方姓店主还会在药神会当天操办早、中、晚三顿宴席招待店员,畅谈未来规划与发展前景,重申行业规范与道德准则。
余年来,上池斋一直注重于购料地道、选材考究、制药精良,在药材包装上始终坚持一药一包,并随包附入说明产地、性能、作用、禁忌等内容的仿单(即说明书),成为该店的一项贴心服务;又能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突出自身特色,对于秘方成药,皆由业主亲自炮制,其配方及制作程序都严格保密。
此外,上池斋为提高行业竞争力、精准销售、做到对症抓药、避免延误患者病情,常年聘请专业医师在店堂坐诊,称之为“坐堂先生”,克服了医师开方、药师配药,不能医、药一家共同探讨用药处方的弊端。上池斋还与“兴化医派”的赵、魏、张等姓名医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相互学习,提高自身执业水平。凡遇灾年、瘟疫,皆广施药材于穷人,将济世活人、乐善好施作为药店经营的宗旨。
〇行医与用药
中医又称为“郎中”。由于医书大多晦涩难懂,因此古代的中医很多是久试不第的饱学秀才,他们被雅称为“儒医”,民间则俗称“先生”,这种称呼在兴化延续至今,体现了兴化人对于医生职业的尊重。在药店坐诊的中医,称为“坐堂先生”。
在家中行医的中医,通常挂牌“某某传某某方脉”,彰显的是一种医术传承的关系,如东门外魏氏医屋悬有“世传魏荫塘方脉”、西门外李友竹诊室悬有“张咸斋夫子传李友竹方脉”。这些住家中医一般只开处方、不提供所需的药材,与上池斋等老字号药店保持合作关系,一方开药、一方抓药。大户人家请住家名医上门出诊,需雇轿子以表尊敬。
有家传秘方的外科、伤科和其他专科医生则不同,常备有药物应诊,如大南门陈八房“保元堂”专治跌打损伤,有祖传的膏药,兴化民谚有云:“陈八房膏药,一帖就灵。”但也有住家医生兼开药店的,如与上池斋齐名的“鹤山堂”药店,便是由名医魏荫塘最早创办的。还有一类是走街串乡的“江湖郎中”,医术不精,以兜售“包治百病”的草药牟利。
中医所开处方又称为“丹方”或“单方”,兴化中医多精通诗书画,处方往往也是一幅小巧精致的书法作品。开给病人的处方必须正面折叠使字体外露,如反折则谓之药与病反,不能起到功效。中药熬煮后的药渣必须倒在三岔路口,谓之“投门”,为的是让过往的行人踩跨,一是借此破去患者的“晦气”;二是让懂行的过路人进行检查,避免庸医配错药方断送人命。病人喝完药后,药碗需倒置于桌上,寓意“药到病除”。
〇剃头的由来及禁忌、习俗
理发又称为“剃头”,清代以前一般无此说法,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结发于顶、盘起发髻。满清入关后,强制汉人剃去脑边的头发、只留中间一根长长的金钱鼠尾辫,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朝廷下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才有了“剃头”的说法,随之出现了剃头匠这个行当。
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这个担子叫作“剃头挑”,担子一头是装有抽屉的坐凳、里面放有剃刀、梳子、篦子等理发工具,一头是生着火的小火炉、铜盆、毛巾之类的用具,这便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说法的由来。剃头匠手持一根一尺余长、形似镊子的金属“音叉”,称之为“唤头”,以铁棒在其中间来回拨动、发出幽长的颤音作为吆喝。颇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画僧莲溪和尚,早年就是兴化安丰镇上的一位剃头匠。
关于理发也有诸多讲究与习俗,如正月一般不作兴理发,素来有“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有人习惯从“二月二龙抬头”开始理发,取其“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理发师常为小孩剃胎毛,因为父母认为剃光胎毛后孩子的头发会长得更黑更密。剃胎毛时,要将小孩后脑勺或头顶的一撮胎毛留下,称为“百岁毛”,父母要用红纸包好收藏,以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家中有人故去时,要请理发师登门服务,谓之“剃七头”,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才能再次理发。
旧时的理发师还需熟练掌握刮脸、剃须、采耳、敲背等技能,并能为顾客治疗落枕、脱臼等毛病。理发业以“罗祖”为祖师爷,理发店内皆供奉他的神像。
〇澡堂沐浴之风
兴化人有句话,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皮包水”是喝早茶,“水包皮”则指泡澡。兴化的老澡堂很多,东门街区即有太平泉、天一池、新兴池等老字号;西门外已有百年历史的“仿簾泉”至今仍在经营。旧时澡堂门口常悬挂一个灯笼,以表示正在开门营业,故有“澡堂灯笼天天挂”之说。
澡堂内部的格局大同小异,主要分为门厅、堂口、凉池和浴池。堂口又可根据设施条件与消费水平的不同分为官座、雅座、普通座。澡堂服务员称为“跑堂”,要为客人提供保管贵重物品、擦拭湿身、打手巾把子、端茶递水等服务。高级堂口的服务更为殷勤,座位也更为讲究,如新兴池设有古榻、可以抽大烟,过去只有达官贵人和富商士绅才能享用。
凉池是擦背、纳凉之处,里间称之为浴池。浴池是用白矾石镶筑而成的,划分为几格,靠锅炉的地方是头池,次者二池,有的澡堂还有小而不甚热的娃娃池。池与池之间设有小孔,用木橛堵住;需要加温时拔掉木橛,水温调节好再行堵上。头池的水最烫,上面覆盖木栅,防止老人和小孩跌入烫伤。为防止浴池的蒸气外泄,入口处都设有厚重的木门,上面坠有重物,随拉随关。
澡堂打烊称为“放汤”,老澡堂均设神龛供奉“汤神”以祈平安。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至除夕夜澡堂昼夜营业,澡资需付双倍,兴化人称为洗“元宝澡”。每家澡堂均配有修脚师傅,随叫随到,为顾客提供修脚、捏脚等服务。跑堂也会为顾客提供“叫外卖”服务,如面条、馄饨之类的小吃。每年端午,澡堂需备办菖蒲、艾叶浸泡池中,供大家洗艾水澡,去除身体的“毒气”。
〇茶馆与书场
兴化人尤为钟情于喝早茶,旧时城中大大小小的茶馆有数十家,仅东门来说便有养和园、庆华园、天禄居等老字号。过去兴化喝早茶讲究“一茶、三点、一个面”,“一茶”指的是“茶头”,即烫干丝;兴化的烫干丝与扬州、泰州的烫干丝皆不同,原料用的是百叶(千张)丝,配以特制的卤汁,加上花生米、生姜片等佐料,最后洒上一把白砂糖拌食,体现了兴化人口味趋甜(因兴化人多为江南移民)的特点。
所谓“三点”指的是烧麦、汤包、蒸饺之类的点心。“一个面”指的是阳春面,又以头汤面的口味最佳。兴化小南门外的“又一村”茶社还曾制作过野鸭面。至于用茶,多以龙井为主;茶馆提供的茶叶则属于浓汤类,多用杂路货加茉莉花配制,满足底层人民之需。而今早茶种类更为丰富,甜藕片、蜜汁红枣、煮干丝、鸡蛋饼、南瓜饼……甚至昔日农村地区待客所用的肉圆烧粉丝、烧饼煮馓子等,亦走上了市民餐桌,令人目不暇接、大饱口福。
在以前,喝早茶既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同时茶馆还是人们纠众评理或是采集新闻的所在。比如双方发生了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就会相约到茶馆请捧茶壶的乡绅评理,判出一个孰是孰非。一个市镇有多少有头有脸的乡绅,就说这地方有几把茶壶。
还有一些茶馆兼营书场,表演的时间通常在下午,比如东寺桥下的“裴福兴茶社”经常演出扬州评话。清代扬州评话大师邹必显即为兴化人。裴福兴茶社在兴化的知名度很高,李信堂、王少堂等名家都来此演出过。王少堂擅长说《水浒》,最受施耐庵家乡人——兴化人喜爱。
〇养和园的服务与饮食
茶馆中还有一类兼营酒品、食品的,属于比较高级的茶馆,这种茶馆即如今的饭店,不过兴化人称上饭店亦为“上茶馆”,保留着古时遗风。兴化的饮食虽然为淮扬菜的范畴,但又富有姑苏风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饮食行业的老字号中,以原位于东城内后街(又名“茶馆巷”)的“养和园”最为知名。
养和园坚持经营不同档次的早、中、晚餐,且提供代客送菜上门的服务;此外还能根据顾客的需求,专派厨师带着配好的菜肴上门烹调、操办婚丧嫁娶之类的宴席,类似今天农村地区的“办家宴”。养和园所经营的饮食随时令和季节变化而调整,以面条的浇头为例,春夏为油炸鳝鱼、炒鳝鱼、炒虾仁、酱肉丝等,秋冬为螃蟹肉、镇江肴肉、火腿片等。中、晚宴席更具特色,有烤鸭、扒蹄、大烧马鞍桥(即鳝鱼烧猪肉)、红烧肉、醋熘鳜鱼等名菜。由于旧时兴化靠近南黄海,因此在高级宴席中也有使用海味的传统,有以头道大菜命名的“海参宴”“鱼肚宴”“鱼翅宴”等,养和园皆有实力操办。
抗战期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一度北迁兴化,其时为养和园最为鼎盛之时,诸多政要、名人都曾来此用餐。因此养和园的装修也极为考究,大门之上有“养和园”三字砖雕店名,为县长李恭简题写,其上方装饰有一头背驮万年青的大象雕塑,寓意“万象更新”;店面前后五进厅堂,均设有邑中书法家题写的横匾或抱柱楹联。为保鲜蔬菜、肉类、鱼虾等易腐食品,养和园还自制了一座土冰窖,夏季储存冰块保鲜;冬季上层盛菜,下层放置以开水保温的双层锡制餐具器皿,方便顾客随时品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