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纪念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召开四十周年专栏
杨民康
分久必合: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赵书峰
民族音乐学为何要研究人-
胡晓东彭小峰
民族音乐学:更是一种态度——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四十年钩沉与反思-
音乐学研究
王耀华
许常惠教授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田可文
楚文化与汉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解读-
施咏
江苏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略-
曲文静
传统与革新——从郑国祭祀遗址编钟纹饰看两周礼乐变革之轨迹-
张倩
《蔗湖琴谱》考-
李一茜
观念的水位——从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
苏博
中国乐器“笙”的合竹音与传统和音的衍化关系研究-
杨石磊何艳珊
化技术为道术——《淮南子》音乐表演美学思想探赜-
成斌
将音乐的声音作为文化过程研究的可能性思考-
冶鸿德
布列兹钢琴作品《切音》的作曲技法与艺术观念-
冯存凌
奏鸣曲式在舒伯特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bB大调钢琴奏鸣曲》(D)第一乐章分析-
岳淼
论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之节奏组织-
刘洋
结构对位视域下威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多重结构解析-
牛矾琼
基于扬琴音色的计算机采样技术探讨-
刘佳鑫
二十世纪的“天鹅之歌”
——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创作思维-
戏剧影视学研究
张怀强李倩
中国电影需要第七代-
赵佳佳
梨园界的抗战活动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舞蹈学研究
于平
从《雀之灵》到《春之祭》
——杨丽萍大型舞作创编述评-
艺苑札谭
王思琦
流行音乐学学科建设再思考-
汪敏
多元文化体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意义探析-
滕缔弦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音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
谭薇
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
李传兴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研究述评-
梁聆聆
关于二胡演奏教学“复归传统”的几点思考
——从一次二胡夏令营活动说开去-
赵培波
临觞多哀思我故人
——《薪寂火传形往神存——杨殿斛音乐论文选集》编后记
彩色图版
本期名家王耀华封二、彩一
本期名家田可文彩二、彩三、彩四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封三、封底
分久必合: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摘要]目前在中国音乐学术界,中国传统音乐与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众说纷纭的学术话题。尽管大多数人皆不否认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音乐人类学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有学者始终持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观念和方法,都同时属于民族音乐学阵营的看法。但是从事实上看,也已经通过一些学者对研究对象的专门化及研究观念和方法相异点的强调和渲染,在人们的意识中构现了所谓两个学科并立相肩、互为犄角的现实景况和发展趋向。当我们对这两个学科门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番检视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有一种往还于对象与方法两个层面之间,互相包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除学科壁垒、提倡分工合作的学界共识之下,“时合时分,分久必合”既构成一种学术常态,也体现为某种明显的发展趋势。本文拟从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两方面对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同异关系展开讨论和分析。[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人类学;音乐学;回溯以往,立足当下,指向未来作者简介:杨民康(—),云南省昆明市人,白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志、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理论研究与应用未来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JD760)阶段性成果。民族音乐学为何要研究人赵书峰(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2)[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由人创造的,并赋予音乐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因为建构、聆听与体验、消费音乐的主体都是人。同时音乐形态结构与风格的形成与人所构建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民族音乐学不但要研究音乐的艺术形态与风格特征,而且更要注重由人赋予的音乐的象征功能与意义问题的深入探究。其次,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众多差异化的“族群景观”建构而成的;当下民族音乐学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