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转一篇好文章钢琴教学中的人生哲学探讨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人们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诱惑与挑战,“义”与“利”的取舍之理不断变迁,甚至出现退化的现象。一些人已逐渐习惯于将现代理想与道德问题的出现归咎于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更。音乐与哲学作为人类反观世界的两大精神成果,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每一个人都可以且应该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人生哲学,如同孔子信仁义、老子求逍遥一样,而现代社会的喧闹繁华,使得人群容易产生信仰迷惘、诚信缺失、伦理异化、价值虚无、道德沦丧、情感失落等。当然,有学者提出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理论,在现代社会可能陷入“失控的世界”的时刻,需要更深层次的心灵慰藉与道德教育,而钢琴音乐艺术便是一剂良药。
一、音乐中的美学与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塑造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一个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人,其思想不可能是零零碎碎、混乱不堪的,也不可能脱离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哲学是认识的抽象,抽象的哲学,能够启迪人们明辨事理,增强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加深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解,加强人自身的反思能力,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我国老子、孔子、庄子等都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形成自身的人生哲学,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赵鑫珊的《哲学与人类文化》都论述了我国国学对音乐美学的理论实践。从哲学形式的角度,音乐是一种美学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感受的抽象,音乐也是美学与哲学的融合,曾有学者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是品德和道德的教育,将各种人生哲学思想融合到教育全程,在受教育者的自我生成过程中,嵌入德性陶冶的元素,引起受教育者的内在认同和自觉,最终内化至他们的人格结构之中,是一个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综合过程,从“重内轻内”到“重内轻外”。
由智慧所启发,经过个人修炼后,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亲疏、利害、贵贱都能从容面对。而这个修养过程与艺术的结合,是古来有之,古代教育重视哲学和音乐的关系,注意到乐教对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孔子本人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精通琴、瑟、磬等乐器,曾经在齐国听过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音乐美育观点,认为人的培育与修养的提升,须以音乐之美感化心灵,调理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音乐的情感”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情感表达与思想包容,如喜悦、悲哀、深沉、高昂等,音乐形象表现的是人们的审美感受。可以说,音乐对于现代生活中人生品格的塑造是深层次、内在化的感染,更容易塑造人生哲学。
二、钢琴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钢琴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也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样与哲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哲学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世界音乐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