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美育到底有啥用这位教授的解释让人服气

发布时间:2023/3/30 15:33:13   点击数:
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关于教育、艺术教育话题最近不少

去年年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在强调美育的大背景下

美育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

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全国两会期间

也有代表和委员

聚焦美育课程问题

并就此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要按照硬指标、硬任务的方法促进美育课上一个新的台阶!美育纳入中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提高审美等各方面能力。提升美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学习与锻炼。

宋亚平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协副主席

通过开展美育和艺术通识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用好博物馆等公共教育资源,讲好美术文化故事,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民审美认知。学校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参与美术社会实践及写生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

刘月宁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育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力度;进一步完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

王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

艺术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呼吁、鼓励、推荐老艺术家、知名艺术家,介入学校艺术教育。通过文教结合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等项目以及文化志愿者计划、名人名家工作室建立等行动,使美育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整合。

美育不断被提及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好美育课程

在美育课程中提升自我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部也在不断地研究

如何强化美育课程内容

规范考评标准

最终达到培养

审美经验、审美感知、审美素养的目的

老师和家长可以按照既定的课程

来给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启蒙

毕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管有没有升学考试都要进行

可有的老师和家长就有疑惑

虽有美育的美名在此

怎样体会其真正用途?

美育之“用”,如何理解?

来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解释——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美育之“用”,如何理解

在一个“功利主义”(这里的“功利主义”,其实是民间讲兑现、实用的“主义”,不一定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来说,这都是一个大哉问。

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美育)的“新气象”(所以,一到周末、假期,孩子及其家长往往比平时更累),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也算是一种对于这一大哉问的非常“现实”的回答。

审美之用与教育的效率

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

据说,日本养殖场就尝试过通过播放音乐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若事情属实,大概就是最为有趣的实证之一了。同时,人类的日常活动常常是整体的、融合的,因此审美的、实用的元素往往搅和在一起——我们完全可能因为某个产品的“颜值高”而购买、使用它。工艺美学、生活美学等美学分支学科存在、发展的理由就在于此。

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数学家丘成桐最近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谈到,他在34年的哈佛大学教学生涯中遇到论文做得最好的学生中鲜有中国学生,因为他们的“兴趣、期望、想法、创意”不够大。我想,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实用主义价值观会让人失去伟大的理想和真正的学术兴趣),生产“中国学生”的中国教育本身更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我们习惯于用当下的“绩点”、未来的功名利禄等外在“好处”去诱惑、强制学生学习的时候,教育自然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学生产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内在热情了。

所以,审美活动真正的教育之“用”,应当在于教育者善用道德之美、智慧之美、力量之美、劳动之美、教育之美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科学、社会、教育之美的好奇、惊叹、欣赏、想象,从而获得学习、探索的内在动机、热情与动力。之所以要在德育上倡导“德育美学观”、在全部教育工作中鼓吹“教育美学观”,就是这个道理。若全部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是“美”的,教育就是“有趣”“有味”,因而更为“有效”的,全部教育实践当然也就自然都变成了广义的美育事业了。

审美之用与教育的境界

当我们讨论审美活动真正的教育之“用”——用促进儿童对教育内容与形式之美的欣赏取代强制其像奴隶一般学习的时候,我们其实不过是让孩子们回到学习过程的美好当中。无论狭义的美育(艺术课程)还是广义的美育(实现审美化之后的全部教育)都是让学习主体恢复主体地位,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主体的自由与解放。所以,与其说美育是一门“学科”,远不如说“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或者干脆说“美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首先是说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另外一面当然是指美育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较多的是教育美育或者教育美的“审美”。若聚焦到更大的审美活动范围,审美境界的意义会更为明确: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

当代教育与社会的美育救赎

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

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60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