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以悲剧美学的视角重读活着从富贵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4/1/22 17:56:24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23360.html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苦难是自古以来人类生存境遇中不可避免的属性。作者余华在经历了多次社会运动与人生变故之后,深切的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窘迫与不幸,当他偶然间听到那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时,顿时涌现出对生命的思索,于是毅然决然的写下了这篇小说——《活着》。

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更像是由众多不幸组成的戏剧和玩笑,在现实的捉弄与折磨面前,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难,又感受到生命的顽强。活着就是活着,最终富贵不再计较外在的荣辱与价值,金钱、权利、身份、地位,都已经是身外之物,他的要求简单而又朴素,只要活着就好。

一、苦难与挣扎下的人生百态——《活着》概述

《活着》是余华创作风格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富贵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和酸甜苦辣之后的逆来顺受与无奈豁达,富贵是一家之中唯一活下来的人,可他的人生却浸透了“悲”。

苦难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小说的名字虽然叫“活着”,整部作品却被一种死亡的气息所包围着,富贵由于赌博败光了家业,从富家子弟沦落为劳苦贫民,然而这只是他人生不幸的一个开端。父亲从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也因生病去世、儿子献血过度离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亡、女婿工作时被水泥板砸死、外孙吃豆子被撑死……

这相继而来的变故既令人诧异又令人怜悯,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只老黄牛。从刚开始的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到后来的心如止水,最终富贵可以把这一切的经历用一种平淡的口吻讲述出来,没有眼泪、没有哀嚎、没有绝望,却引发了读者发自内心的怜悯与震撼。

二、余华书写苦难的艺术特色

1、自叙与旁观的结合

《活着》采用了双层叙事结构的叙事方式,这一叙事结构在文本中最直接的体现在叙述过程中采用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两个叙述者进行交叉叙事,共同完成小说的叙事任务。《活着》中的第一叙述者是民间采风人“我”,小说的故事始于采风人“我”来讲述自己到民间采集歌谣时的所见所闻,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福贵”老人的人生经历。第二叙述者则是小说的主人公“福贵”,主人公福贵过往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又是由福贵自己通过第一人称来讲述给采风人“我”听的。

《活着》就是在两个叙述者天衣无缝的交叉贯通与井然有序的配合之中完成叙述的,第一叙述者采风人“我”与第二叙述者主人公福贵分别担负着各自的叙事功能,分别在自己所在的两个叙述空间行动,完成各自的叙述内容,共同构成整个小说的叙事。这样的双重叙述结构造就了小说的多个视点,即老年福贵看自己的过去;采风时的“我”看福贵;当下的“我”看采风时的“我”和福贵,这样多个视点赋予文本独特的层次感。

2、平实质朴的语言特点

余华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没有赋予主人公过多的抱怨和控诉,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平淡的语气来讲述苦难,语言平实质朴,不加华丽辞藻的粉饰,这样的语言特色与富贵老农民的身份刚好吻合,也反映出他历经沧桑之后的淡然与无可奈何。富贵在体验过那么多坎坷磨难之后,心态是安静平和的,他明白面对眼前的不幸和孤独也只能接受,他也学会了对待生活中的善和恶要一视同仁。

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却是当时的农民最为真实地生活状态,令读者更为客观、真切的体会那个时代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这种质朴而又温情的叙事风格下,更加凸显出生命在面对苦难时惊人的承受力,既然活着,就要用淡泊超然的心态去迎接明天,以平静祥和的怀抱去接受世事的无常,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死亡。

3.创作风格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的分水岭,在《活着》中虽然也是以富贵亲人的死亡作为整部小说的线索,但明显没有了前期的暴力与血腥,作者对于死亡的描写更多是无奈及痛苦的,亲人的离去是对富贵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的对富贵遭遇的同情以及对人类顽强隐忍的抗争、乐观豁达的心态的一种赞许。

《活着》作为余华的转型之作,它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65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