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道德经中政治论观点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6/24 9:54:02   点击数: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73036

中国古代《老子》一书已有约年历史,是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更是有约一半篇幅表达政治观点、谈论治国理政,更像一部政治理论著作。

《老子》或称《道德经》,只有个左右方块汉字,但语言精奥、内容广博,涵盖哲学、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有宇宙论、方法论、人生论(修道和处世)、政治论(治国和用兵)的丰富内容。

我们知道,《老子》成书的时代是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周代古老封建社会。以老子为代表的一批道家知识分子掌握着当时非常罕有的图书馆、擅长研究历史和政治,据此负责向国王、封建主(君子,即国君之子)们讲授治国理政的技巧。他们的观点被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流传几百年,在公元前年左右(战国末期)经人汇总整理形成《老子》一书。因此,尽管此书包罗万象,但主要还是一部“政治理论书”。

据统计,书中有关“政治论”即治国理政的内容大致涉及81章中的约30章。不仅如此,其它讨论宇宙论、方法论、人生论的内容,也是用来劝谏“有道君王们(圣人)”的,可以归为对圣人和君子们指导、告诫、建议的政治理论。

书中涉及政治论、谈治国理政的主要观点,大致包括“寡欲返朴、守静善下、无为而治”这三个方面。

1、告诫统治者减少公与私两方面的欲望,即“寡欲”。

书中第59章有一段概括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啬”即节俭、寡欲、爱惜财务、积蓄力量,这是国家稳固的法则:治理百姓、顺应天道最重要是爱惜财物、虚静无为(啬);只有俭啬才符合天道、才能积聚厚德、才能无往而不胜,虽然没有终极目标,但能得百姓爱戴而保有国家,掌握根本规律就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书中第3章也是“寡欲”观点:(君王)不炫耀权势,臣民就不会争名逐利;不看重奇货,臣民就不会偷到窃取;不显露财富,臣民就不会扰乱心智;因此有道君王治理国家,(要使百姓)虚静心志(少些想法)、充实体腹(满足生理)、意志卑弱(减少追求)、筋骨强健(质朴安然);总是让百姓不用智慧而不生欲望,让聪明人无贪求之心而不肆意妄为,天下就安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对这一段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愚民政策”,其实是说:君王和人民都要减少欲望!我们现代人都应知道欲望的危害吧!

2、告诫统治者处事要安静和谦恭,即“谦下”。

一是“善下”,书中第66章有一段很有名,是劝导君王要谦卑:大海所以能汇集众流,是因它情愿处下方,所以成为川谷之王;因此有道君王统治人民时甘居人下、语言谦恭,率领人民时甘居人后、处事卑微;所以(君王)居百姓之上但百姓感觉不到负担、居百姓之前但百姓感觉不到妨碍,百姓都推戴而不讨厌他。(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

二是“守静”,书中第26章有一段是告诫居于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君王要安静、谨慎,不要轻率乱动:(有道君王)虽有荣华生活但安心静气、超然物外;为什么一个万乘大国的君王会因私心贪欲而看轻国家、弃置不顾呢?轻率贪求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多欲就会失去基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3、告诫统治者要“无为而无不为”,即“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观点,这是说当我们不作为时,自然规律就会充分发挥作用,也就会有所作为了,这就是在倡导要遵循“道”!《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道”、“大道”,大致而言,也就是“天道”,它是自然法则、普遍规律,是产生和支配万物的永恒规律,也可以说是独立、客观、永恒、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

这样的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观念非常相近!又以书中第60章的一句为代表、最为人所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在告诫君王:不要妄为而妨害自然规律,一举一动都要有利于自然规律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何尝不是如此呢?

书中第37章强调君王的私欲必须根除(哪怕初衷是“高大尚”的私欲):道总是无为(顺乎自然),君王如遵守道,百姓就会自然演化、国家就能实现大治;如果君王因私欲而强行作为、违背自然演化,我将用道来镇伏他,镇伏私欲才能虚静无为,这样天下、国家就将安定了。(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还有一些“无为而无不为”的重要言论。书中第29章有一句:因此有道君王要摒弃那些过分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和念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还有书中第64章有一段:因此有道君王总是愿意得到那些百姓不要的东西,不稀罕贵重物品;总是学习那些百姓不学的方法(即无为),归于众人抛弃之地;(用道)辅助万物、顺其自然地发展变化,不敢(因私欲)胡作妄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最后,谈谈《老子》中的“战争观”。

总体上《老子》是厌战、反战的。书中第80章曾描述了没有战争、和平的人类生存环境,大家都熟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致翻译:

国小民少,即使拥有高效力的工具(兵器)也不使用;使百姓在面临苦难、死亡威胁时也不愿迁徙他乡;虽有便利的船和车但没人乘坐,虽有武器兵甲但没人使用;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会觉得粗茶淡饭很香甜、兽皮草衣很华美、石室茅屋很安适、质朴的生活习俗很怡然;邻国人民相互能望见、鸡狗叫声都能听见,大家直到老死却没有利益的往来(不会发生战争)。

当然,战争是无法绝对避免的,因此也少量谈到军事战略战术。如书中第68章:善于统帅部下就不会展现勇武,善于打仗就不会被敌人激怒,善于克敌制胜就不会与敌硬拼,善于使用人才就要对下属谦卑;这是无为不争的“德”(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它既符合人事、又符合天道,是古代(君王)遵循的最高准则。(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还提到“避战”问题,如书中第30章有一段借就用“循环往复”的宇宙规律宣扬不得已而为之的避战思想:君王用道来治理国家,不能为私欲动用武力逞强天下;世事都会返还其始、报应其初!军队到处必然荆棘丛生、田园荒芜;所以会打仗的人获得胜利就适可而止;胜利后则不骄傲、不矜夸、不炫耀、不自得,这就叫克敌制胜而不逞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善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老子》中有关国家治理的内容确实非常多,他们都是讲给君王和封建主们听的,但其中也夹杂了大量的方法论、处世哲学,能带给我们现代人很大启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7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