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 19:09:21 点击数: 次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鲫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我说,人生仍有一恨,那便是,静安早故。王国维作为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将人生境界看得通通透透,把文,史,诗,词,美学,哲学,考古学做得兢兢业业,堪称学术界里革故鼎新的里程碑人物,而他本人却从不倨才自傲,恭恭敬敬,严谨治学,做了一生淡泊名利的文化学者。第一,对于人生生死境界的超脱,于国忠于无憾,于身修得圆满。王国维早年并不热衷于封建仕途的科举考试,虽然十五岁那年他考中了秀才,居于“海宁四才子”之一,但是之后便是名落孙山,寄予仕途无望,父亲开明的选择送他去上海继续求学,希望他可以找到新的人生目标,以此振兴家族。而他也最终不负所望,学术硕果累累,在国内乃至国际赢得了不菲的赞誉与认可。这一次的选择是对王国维的人生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就像宿命之说,全然是命中注定。他遇到了人生难得的贵人,罗振玉,这个改写他人生命运的掌舵人与知己。凭借一句“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让罗振玉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倾囊相助这位人间才子。我们时常说,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你的事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眼界开阔,心胸开阔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那自然看透了人生三重境界的王国维注定要经历非凡的人生。这三种境界,我想我们应当是非常熟悉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了三位作家的诗词来说,他讲到,古今成事业和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曾经有人用白话去解释,说这三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我更觉得,从“立”,立志之为第一境也,人生往何处走,国家,民族,文化如何向新时代迈进,是交融,碰撞还是决裂?这个声音怕是在他的内心做过千百次的锤问吧。晚清的局势,被他喻为三千年未有之哗变,时局动荡,山河破碎,身似浮萍,满目疮痍。救国救家,救文化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他也是义不容辞的担当了起来。那第二重,“守”的境界,作何解释?守住道德底线,民族底线,尊严底线,他在无法超脱的现实中艰难死守,让自己高贵忠贞的精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尽显光辉,无比灿烂。第三重,“得”的境界,超脱死亡,超脱悲观世界伦理,把宗教里“正果”的意义放在这里,倒显得格外适合。他的一生,尽可从这三重境界去看,每一次的抉择都是对这一原则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是极其准确认知,知道中西文化的彼此和解,去孕育新生的思想才能把中国人彻底唤醒,只是文字的惊醒显得异常苍白。于溥仪,恩施知己之间为了救国他们都做无数的努力,在军阀混战,渴望把中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溥仪多方游说,在沙俄,在各个国家之间,在军阀之间,只可惜命运使然,悲剧是注定的,消亡也是注定的。他们不懂,朽木已摧,别无新生,有的就是垂死挣扎和向这个时代妥协。他对溥仪是感恩的,无进士之背景却得上书房行走,窥得大内藏书,御赐紫禁城骑马的殊荣,在人生巅峰的所有荣耀,溥仪全都赐予了他。他也在帝师的该有的责任里为溥仪规划了大好的复兴规划,为民族之难也曾以死欲证自己的爱国之忠。年,当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来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的人生命运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特殊对待便能扭转乾坤,但是在救国的道路上他从来都是不废寝食,鞠躬尽瘁的不断探索。他相约罗振玉一道赴金水河投河殉国,虽然未有成功被家人阻拦下来,但是在他的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种子,不成功,便成仁。他俨然已经做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年,他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投湖自沉,了然而去,留下了世人的无数猜想。那么这个謎一样的学术奇才究竟为何选择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呢?这和他自身的独特经历以及在西方哲学里所感悟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救国之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在叔本华,康德和尼采的哲学里,感悟到了死亡哲学的悲观宿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残酷的命运之门始终将他的一腔热血拒于千里之外。叔本华一生都在阐述悲观哲学的唯意识论。他自小与母亲隔阂太深导致最后的决裂,父亲经商成功,最后发疯,投湖自杀。继承遗产之后的叔本华把余生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哲学上,在他的认知里,生命是被意识主宰的,而现实是完全不能满足意识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就是一种死亡哲学,为自杀辩护的理论。王国维呢?他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四岁母亲去世,二十九岁父亲去世,三十岁继母和妻子去世,投湖自尽的前一年,长子病逝,人生际遇的种种打击,让这个才子精神世界逐渐崩塌。溥仪的无奈妥协,罗振玉的背叛,人生选择的分道扬镳,埋葬了王国维精神世界里仅有的尊严。那北伐军的再次入袭,彻底击垮了他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他选择了面对死亡。正如他遗书里写的那样:五十之年,唯剩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那么后来的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这一理论的精华,并把它放在研究红楼梦里去做解说。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解说理论,被很多人看好与认可。叶嘉莹先生就曾说过,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里就分别介绍过人物在痛苦世界里的自我解脱,何为入世,何为出世,何为观他人之痛苦而解脱,何为观自身之痛苦而解脱。而他的观点里也最终埋下了一颗留给自己解脱的种子。在红楼梦里,他把尤三姐的死归进了无法解脱的境界,他认为尤三姐是因为不能征服,不能放下内心的欲望而选择逃避,以为死亡便代表着终结的尘世与痛苦。但是我们当然知道,这并不能解脱,这甚至是自欺欺人最没有价值的死亡。而紫娟与惜春,这种观别人之痛苦而做到的自我解脱是种宗教的开悟与解脱,是做到了出世的精神解脱的。他们完全超脱了尘世的痛苦,选择宁静的态度修行余下的人生。在对于贾宝玉的出家选择,则是属于观自身之痛苦的解脱。他是完全放下了自己的一切欲望,对于林黛玉的死,薛宝钗的麻木选择,他已经看透了这所有的安排,爱不得的痛苦让他选择放下。那么红楼梦里,有一个人很特殊,她也选择了自杀,但是王国维却给了一种比较另类的解释。就是鸳鸯,鸳鸯这个独特的角色在红楼梦里是被很多人喜爱的,说她有金子一般的品格,坚贞,并且看的通透,她似乎早已遇见了自己的结局。在贾母死后,贾府败落,贾赦早已经有纳妾之心,在鸳鸯身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可最终都没能让这个丫头低头妥协。她有着紫娟一样的慧眼,把希望寄托在老祖宗身上,贾母死后,如果没有贾赦,那么鸳鸯可能会和贾惜春,紫娟一样选择出家,远离尘世。可是现实的环境不给她任何后路,她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免受其辱。鸳鸯从思想上,精神上是有超脱的境界的,但是现实环境的残酷让她毅然赴死,这种结局的选择就像王国维最终的选择一样,慷慨赴死,促成大义。他何尝没有超脱的境界,对于个人价值观的选择,他不像满清遗老一样,做傀儡的鹰爪,委身于日本政客换取一时的太平,做虚伪的尽忠。他的所有选择都是有明确意识的,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想要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的有着自知之明。所以说他的人生价值观是当为时代的楷模,在宋明理学的浸染下,他更懂得人生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救国的意志该如何表达。他虽是生在旧时代的洪流中,国破家亡,他却是用不食周粟的叔齐,伯夷的忠贞来勉励自己。而其实他又不排斥新文化,曾经一度剪发又一度蓄发。在清华任教,尽一己之力,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爱国之士。他从来没有把封建士大夫的迂腐带进自己的人生观里,虽受到旧的体制的约束,唯心主义的渲染,但是他的所有选择却完全符合唯物辩证主义的价值观。他的人生哲学被悲观唯心的形而上学左右,却能独见一面,活出别样的人生价值,堪称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而不是为儒家殉道于帝王封建的牺牲品。第二,王国维出身布衣,却至帝王之师。博学多才投身于救世之路。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是宋王朝抗金名士王沆的后代,到他的父亲已经是袭爵三十多代,在当地颇受敬仰。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父亲开明的教育思维都是孕育王国维优秀人品,救国济世的个人理想主义的重要因素,这也为他入世之后的所有选择埋下伏笔。他骨子里有忠贞的基因。虽为文化传承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他的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于每一次政治和人生际遇的突变都能完好无损保留自己精神世界的尊严。于国于家于个人荣辱都是无悔且义无反顾的向前奔走,从未后退过。他在十五岁科举仕途并不顺利,最后选择放弃父亲为他安排的人生道路。转身投入了新文化浪潮的洪流中。学习日语,德语,英语,康德和叔本华以及尼采的唯意识哲学。他成长颇快,罗振玉倾囊相助让他在学术界大放光彩,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的经验。这也为后来罗振玉将他举荐给溥仪做南书房行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没落的清王朝,他赋予溥仪的知识与见解绝对让溥仪在旧制度的文化里看到许多新思想的星光。满清衰亡的责任在他的眼里,不该是这个年轻皇帝应该承担的苦果。他一定在很多个不眠的夜里试图做过,让新时代的思想与旧的礼制能够和解而不是彻底决裂。但是现实的残酷又怎么可能会给他温和的答复,这样的单纯注定要被击垮的。他断发是要学习新文化去改造没落的体制,可是他不愿意做新文化的木乃伊。对于传统完全抛弃与决裂是极端的,不理智的。他曾经因为看到胡适喝洋酒,穿西服,吃面包而感到隐隐的恐惧。如此抛宗忘祖的背离,多少在他心里是不能够接受的。所以断发而又蓄发是他对新文化极端渗透没有尺度的反抗与意志里顽强的倔强。他是理性的,对于所有文化辩证批判的继承和学习才是真正把思维用到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或许这才是他心里压抑已久的救国之路的思想吧。他把对国家,对未来所有的希望全部践行在自己的一言一行里,从不夸张地表达,也从不消极的放弃。除了生命最后的选择。第三,人生难得的三两知己,这种人脉资源每个人都需要。王国维因为一首诗,而得到罗振玉的垂青和敬佩,为他的开挂人生做足了养料储备。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他从一个菜鸟级别的落魄秀才逆转成为学术界的公认奇才。甲骨文,敦煌学,考古,史学,哲学,美学,诗词无一不被世人称颂。罗振玉慧眼识才,让他眼界开阔,积累经世之略。溥仪的知遇之恩,吴文藻的极力开导,胡适的引荐,让他在新世界与旧世界里自由穿梭,从没有感到孤独过。而他也不负所托,把应该做的一切文化见解都书写的异常迷人。他是新世界和旧世界最温和的引路之光,是传统文化走向新世界获得新生的守灯者。我曾经做过猜想,若他不做溥仪得帝师或许可以免于一死。他是可以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洪流中做一个出色的弄潮儿,研究学术,救国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可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情分与知遇之恩,让他的人生在各个领域都画上了完美的符号。残缺的生命结局让他的个人传奇之路更显得完美了。王国维对生命消亡的态度,像极了梵高世界里倔强的向日葵。向死而生,更显无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73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