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译《培根论人生》部分版本论爱情
爱情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既是喜剧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常常招致不幸。它有时像那位诱惑人的魔女①,有时又像那位复仇的女神②。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这说明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事业可以摒除过度的激情。然而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③。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一个严肃明哲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没有城府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④曾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舞台。”似乎一个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的人,却应一事不做而只拜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成为自己感官的奴隶——虽然还不是口腹之欲的奴隶(那简直与禽兽无异了),即娱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诌媚的词令。而在其他场合,同样的词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人在爱情中不会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爱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爱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由此中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感情。因它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已本身。
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荷马早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巴立斯王子竟拒绝了天后朱诺(财富女神)和密纳发(智慧女神)的礼物。这就是说,溺身于情的人,是甘愿放弃财富和智慧的⑤。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情境中不易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使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像他们嗜爱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潜伏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公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像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致人以完善。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
①古希腊神话,传说地中海有魔女,歌喉动听,诱使过往船只陷入险境。
②原文为“Furies“,传说中的地狱之神。
③、安东尼,恺撒部将。后因迷恋女色而战败被杀。克劳底亚,古罗马执政官,亦因好色而被杀。
④埃辟克拉斯(前~年),古罗马哲学家。
⑤、古希腊神话,传说天后朱诺,智慧之神密纳发和美神维纳斯,为争夺金苹果,请特洛伊王子评判。三神各许一愿,密纳发许以智慧,维纳斯许以美女海伦,天后许以财富。结果王子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论青年与老年
一个年岁不大的人也可以是富于经验的,假如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然而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着显著差别的。
青年的特别是富于创造性,想象力也纯洁而灵活。这似乎是得之于神助的。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成大器,尤恺撒和塞维拉斯①就是明显的例证。曾有人评论后一位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Juventutemegiterroribus,imofuroribusplenam.)。然而他后来成为罗马皇帝中极杰出的一位。少年老成、性格稳健的人则往往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卡斯曼斯大公、卡斯顿勋爵②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保持住热情和活力则是难能可贵的。
青年人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守成。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青年人敏锐果敢,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青年的性格如同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意外的麻烦。老年人则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决断。为事后不后悔,宁肯事前不冒险。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各自的优点正好弥补了对方的缺点。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的经验。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但是,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圣经》说:“你们中的年轻人将见到天国,而你们中的老人则只能作梦。”有一位“拉比”(犹太牧师)解释这话说:上帝认为青年比老年更接近他,因为希望总比幻梦切实一些。要知道,世情如酒,越浓越醉人——年龄越大,则在世故增长的同时却愈会丧失正直纯真的感情。早熟的人往往凋谢也早。不足为训的是如下三种人。第一种,是在智力上开发太早的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例如修辞学家赫摩格尼斯③就是如此。他少年时候就写出美妙的著作,但中年以后却成了白痴。第二种,是那种毕生不税稚气的老顽童。正如西塞罗所批评的赫腾修斯④,他早已该成熟却一直幼稚。第三种,是志在才疏的人。年轻时拒负很大,晚年却不足为训。像西兹阿·阿非利卡就是如此。⑤所以历史学家李维批评他:“一生事业有始有终。”
①优利·凯撒(前?—44),罗马政治家。Severus(—),古罗马皇帝,公元—年在位。
②、卡斯曼斯大公,年封多斯加纳大公。
③、奥古斯都·凯撒(前61—公元14),为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大凯撒的侄孙,原名屋大维。具古斯都意为“至高无上者”,乃其尊号。统一罗马,为帝政的建立者。赫摩格尼斯(—),古希腊哲学家。
④、西塞罗(前—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赫腾修斯,约与西塞罗同时代的人。
⑤、西庇阿·阿非利卡(前—前),古罗马名将。论婚姻
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于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于事业,使人的许多抱负难以实现。
所以最能为公从献身的人,往往是那种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把他的全部爱情与财产,都奉献给唯一的情人——公众。而那种有家室的人,恐怕只愿把美好的祝愿保留给自己的后代。
有的人在结婚后仍然愿意继续过独身生活。因为他们不喜欢家庭,把妻子儿女看作经济上的累赘。还有一些富人甚至以无子嗣为自豪。也许他们是担心,一旦有了子女就会瓜分现有的财产吧。
有一种人过独身生活是为了保持自由,以避免受约束于家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人,可能会认为腰带和鞋带,也难免是一种束缚束吧!
实际上,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迁逃,所以差不多一切流窜犯都是无家者。
作为献身宗教的僧侣,是有理由保持独身的。否则他们的悲慈就将先布施于家人而不时供奉于上帝了。作为法官与律师,是否独身关系并不大。因为只要他们身边有一个坏的幕僚,其进谗言的能力就足以抵上五个妻子。作为军人,有家室则是好事,家庭的荣誉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勇气。这一点可以从土耳其的事例中得到反证——那里的风俗不重视婚姻和家庭,结果他们士兵的斗志很差。
对家庭的责任心不仅是对人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训练。那种独身的人,虽然在用起钱来很挥霍,但实际上往往是心肠很硬的,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去爱他人。
一种好的风俗,能教化出情感坚贞严肃的男子汉,例如像尤利西斯(Ulysses)①那样,他曾抵制美丽女神的诱惑,而保持了对妻子的忠贞。
一个独身的女人常常是骄横的,因为她需要显示,她的贞节似乎是自愿保持的。
如果一个女人为丈夫的聪明优秀而自豪,那么这是使她忠贞不渝的最好保证。但如果一个女人发现她的丈夫是忌妒多疑的,那么她将绝不会认为他是聪明的。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选择,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理由的。
但也有一位古代哲人,对于人应当在何时结婚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年纪少时还不应当,年纪大时已不必要。”②
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常可见到许多不出色的丈夫却有一位美丽的妻子。这莫非是因为这种丈夫由于具有不太多的优点,反而使他的优点更值得被珍视吗?也许因为伴随这种丈夫,可以考验一个妇人的忍耐精神吧?如果这种婚姻出自一个女人的自愿选择,甚至是不顾亲友的劝告而选择的,那么就让她自己去品尝这枚果实的滋味吧。
①、尤利西斯(Ulysses),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是远征特洛伊的希腊军团首领之一,足智多谋。曾被困于海岛上,为仙女克立普索所爱,许以长生不老。但他念夫妻之情,拒绝了仙女而回到了妻子身边。
②、指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卒于前年,终生独身。此话出自普鲁塔克《论文集》(Symposiac)问答篇第6章。亦见于蒙田《散文集》。何新《培根论人生》年版序言
历史上确有垂之不朽之书,弗兰西斯·培根的这本《人生随笔》必在其列。四百年来,它已被译为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其格言足以永为垂范。
对于本书译者来说,此书乃是我青年时代的译作。我不能忘记在北大荒的那些雪夜的油灯下,摸索着阅读与寻求理解的一个一个夜晚。此书自年初版以来,已发行十多个版本,印而又印,至今仍在重印,可见还有喜读的人。这是令人欣慰的!
一直很想对此书译稿重新审读、修订一遍,但已困于脑疾目病,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竟难如愿。一叹!何新年2月25日何新:世事洞明皆叫学问关于《培根人生论》
本书英文版书名《随笔》,拉丁文版书名《道德与政治论文集》。中译本书名译作《培根人生论》,是根据本书内容,以及作者在本书献辞中所说的:“此书乃鄙人不生著作之中,最为大众所欢迎者,其主题无均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本书版本甚多,我送个译本主要根据Reynolds编,ClarenolonPress的本子,同时参照了其他几种译本译出。弗兰西斯·培根的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块绝世瑰宝。这是作者: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四百年来遂苓书经久不衰,被译成世界上的几乎所有文字,一直是世界上所公认最受公众劭池的不朽名著之一。(1)英姿天纵宦途坎坷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是沙士比亚的同时代人(甚至有一种见解,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培根的化名作品)!他是一位政治家,但他的政治事业并不成功。培根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他是近代英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与文艺复兴时代的那些光辉入物一样,培根也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历史上的所谓伟大人物,其实就是开创或建树了一种新传统的人物。伟大的政治家革新了人类的社会制度;而伟大的思想家则革新了人类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培根正是这样一位人物。
年1月22日,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的家庭。它的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掌玺大臣。培根是父亲第二个妻子的最小儿子。
少年培根英姿天纵,智力超人,所以十二岁时(年)便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College)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同时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希腊和拉丁文。但大学中教授的大部分学问,却使他在精神上感到窑闷。这位当时不到十六岁的少年,已开始寻求一条革新之路。据同时代人的记载,大学时代的培根已经确信当时的正统学术是一种无益于人类的烦脑哲学,有必要从根本上作出革新,“因为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和幸福毫无应用价值。”当时英国思想界正受到文艺复兴以后在欧洲兴起的新文化新思潮的强烈冲击。少年培根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这一脉搏。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产生了改造当代学术的抱负。以后他为这一目标进行了毕生的奋斗。
大学毕业时(年),培根只有十五岁。离开大学之后,培根开始修习法学,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或法官。由于父亲友人的推荐,少年培根彼派赴巴黎担任一名外交事务秘书,供职于英国驻法使馆。但在这里,他只呆了三年。年2月,培根因父病辞职回英国,不久(2月20日)其父病故。
父亲的去世给培根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转变。因为根据长子继承法的规定,父亲几乎没有给这个最小的儿子留下任何财产(培根有八个兄弟)。培根从此由一个贵公子突然沦为一个穷人。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不得不借债谋生。由于负债累累,培根此后一生都难以从中摆脱出来。这一点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他以后生活中的许多不幸。但在父亲去世后的十几年中,培根坚持自修完成了他的法学教育,终于获得了律师的资格,并且成为一名国会议员。只是他的收入很少,甚至不足补偿所欠债务的利息。为了得到一个收入较高的职位,他曾写信给一个显赫的亲属,请求帮助。培根在封求职信中叙他当时的处境说:
“我在政治上的抱负是有限的,而在哲学方面的志趣却汪洋无涯。”
“我现在三十一岁。这已是一个不小的年龄,但是我仍然一无所成。……我有幸生逢在当今这样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我希望效忠女皇和国家……然而我处境贫困(这并非由于我懒惰或挥霍所致),我的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在这封信中,培根表述了他的求职方向和抱负,他表示威者:
“我无意于功名利禄,升官发财。我只希望能得到一个职位可以谋生,并有足够的业余闲暇使我能从事我所热爱的科学研究。我的荣誉感正激使我走向一个新事业。我已经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我想清扫那些无意义的哲学争论,而探索一种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发现,去达到真理的新途径,使人类知识获得进步。”
培根早年的这一理想,后来通过写作的两部不朽名著《学术的进步》()、《新工具》(),而得到了实现。
在求职问题上,这位亲属并没有帮他的忙。但是青年培根作为一名议员和律师,在当时的一系列法律和政冶事件中,已经具有优异的表现,因而名望愈来愈高。大约在年后,他结识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年轻的宠臣和情入艾塞克斯伯爵(女王比这位伯爵大四十岁)。艾塞克斯机敏多才,他十分欣赏培根的才华。他支持培根的理想并同情境培根的处境。为了帮助培根还债,他提供了一笔赠款(0镑)。这笔钱虽然不够弥补培根的巨大债务,但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艾塞克斯还曾努力向女王推荐培根。但是由于培根在议会中曾激烈批评女王的政策,他在伊丽莎白时代始终受到冷遇和埋没。直到年,培根四十六岁时,他才被新国王詹姆斯一世任命为司法部次长。在此以后,他一度官运亨通。五十二岁(3年)时担任了法务部长。7年,他出任掌玺大臣(这是他父亲曾担任过的职位)。8年,他就任英国大法官,并被国王授予维鲁拉姆男爵的称号,年又晋爵为圣奥尔本子爵。
但也正是在这一年,培根被卷入一件巨大的经济案件。这个案子的背景直接牵连到国王詹姆斯一世。而培根作为法官,则被议会控告犯有受贿和包庇罪。
议会任命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培根的案件。培根被确认有罪,但国王赦免了培根。出狱后国王本来还想授予他新职,已看破红尘的培根辞而不就,从此闭门著书。培根颇为凄凉,在学术上却卓有成就。年初,他想发明一种冷冻防腐的方法,在风雪中做实验受寒染病,一病不起,于同年4月9日去世。(2)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流芳千古的。如果说达·芬奇的名字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象征,那么培根的名字就是近代新兴科学与技术的象征。所以马克思把他称作“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我们常背提到所谓“第三次浪潮”,就是说:农业的发明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技术和文化革命。而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带来了人类历史的第二次革命。最近十几年来,由于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正在把人类推向社会与文化的第三次伟大革命。便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三百多年前,正是培根最早对人类发展作出了与此相仿的一种极其具有远见的历史的概括。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产业还只是在萌芽的初期,中世纪宗教的枷锁还在严重地禁锢着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社会。而培根在《新工具》这部著作中却指出:“农业的发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依靠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在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
在评论培根时,黑格尔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培根所真正关心的是现实而不是理论。在这一点上,根根可以说是他的民族的典型。”这一评价是很深刻的。因为培根在学术上最
“干百年来的一切学问,是否曾作出一个小小的发明而使我们的福利得到增进呢?在这点上,似乎学者的贡献还不如工匠的一些偶然的发明,这有时还使我们得到新的知识!而迄今为止,学者之间的一切争论却从未揭示一个前人所不知的自然现象。”
“目前为人们所熟悉的自然哲学,不是来自希腊人的,就是来自炼金术士的。希腊人的思想富于夸饰,热衷争论并且充满宗派。而炼盒术士的理论却不过是一些骗局和迷信。前者旨在增进词汇、后者旨在骗取黄金。”
“我们现在已不需要这些学术上的流民。我们应当促进人类智慧与事物本性的结合。由这种结舍中将产什么样的美好后果,是妙不可言的。我们知道,印刷术是一件粗浅的发明,火药枪炮是一种并复杂的兵器,指南针是人所熟知的器具。但正是这三件发明,在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化。一个在学术上,另一个在军事上,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这种变革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响。而这些发明与其说来自人类的智慧,不如说是得自偶然的机会。但它们证明了,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人所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竹中主要的三项,典意义正是在这里由培根首次揭示出的。培根还指出:
“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因为原因不明的地方,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恰恰首先必须服从它。”
“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是合于一体的”。这两句话后来被凝缩成为现在已为人类所共知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综上所述,培根对于由中世纪形态的思辨形而上学向实验科学技术的转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他在学术上的贡献还远不止此。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大的方面:
1.培根试图为近代新兴的自然科学制订一套正确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特点,就是从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开始,通过逐级次的归纳,达到发现一般性的真理。这种归纳认识方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方面培根的代表作是《新工具》(新的方法论)。
2.培根试图开辟一个新的思想世界,构造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全面地革新人类的思想。为此,他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作了深入的分析批判。他认为,这些经院学者“专事编织一种学术的蜘蛛网。费工之大和编织之细令人惊叹,可惜都是空洞而无益于世的。”
根据培根的构思,这一新科学体系应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1)科学的分类研究;
(2)新方法论一或关于解释自然的新方针;
(3)宇宙现象论——作为哲学基础的自然和实验的知识;
(4)理智的发展阶梯;
(5)新哲学的远景;
(6)技术哲学——能动的科学。
这一计划的全名叫“伟大的复兴”——即人类文明的伟大复兴。
3.培根希望把科学理论的成就直接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他身体力行地从事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他的死亡即与一次冷冻实验有关)。就这一点来说,他中近代科学实验的先驱者一。
年培根曾拟制了一个将技术应用于科学的发展大纲,其中的主要项目有:
——机械学;
——天文学;
——科学的占星学,或关于天体对地球及入类影响的研究;
——医疗学;
——比较解剖学,比较人类学;
——扩大生产的方法;
——心理学;
——认识学;
这些学术项目的拟定,都与人类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在科学史上更是史无前例的。
关于培根的评价,几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异议。所有的近代思想史和科学史著作一致公认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伟大学者和科学家之一。
至于培根的政治和法律活动,在培根生前就已获得巨大名望。据说他担任大法官后。曾迅速解决了大量积存几十年的陈案。虽然晚年的受贿案曾使培根蒙上污点,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在西方法学界,作为法律思想家的培根至今仍然受到很高的评价。英国培养法官的格雷法学院,是培根研习法学时经常去听课的场所,这里至今仍建有培根的铜像。英国人民对培根非常崇敬,把他与莎士比亚一起看作十六一十七世纪英国民族的骄傲。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学术界甚至一度广泛流传过培根与莎士比亚是同一个人的猜测。坚持这种看法的人现在虽已不多,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人对这两个人视同一体的祟敬态度。此外,年英国建立了著名的皇家学会,这正是由培根的遗愿设立起来的科学组织机构。(3)《培根人生论》:一本划时代的名著
培根的著作是多方面的。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就是这部《培根人生论》。这部随笔英文名称是《Essays》,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此书初版刊行于年,篇数只有10篇。其后不断增订,培根生前最后一版(年)已增至58篇。培根这部书,在形式上很可能受到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Montaigne,—)的同名著作《Essai》的影响(Essai一词兼有试验、尝试、经验、小品、随笔、散文诸意)。该书比培根这本书早出十七年,培根在巴黎任职时曾读过此书。但比较这两本书可以看出,无论在所讨论问题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刻上,还是在文笔的优美上,这本《培根人生论》都高于蒙田的《随笔集》。诗人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散文集:“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也有评论者把《培根人生论》与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的《沉思录》,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黑格尔曾指出,“有很多有教养的入,对人们所
以这些话来评论《培根人生论》,是十分恰当和中肯的。
现代人读培根的这部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培根这部《培根人生论》中的相当一部分篇章,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古典人文主义者的价值理想,而且许多教诲和论述就是在今天看也毫无过时之感。这不仅是指那些久已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论爱情》、《论狡猾》、《论逆境》、《论死亡》等,而且也包括其中一些论述宗教和政治问题的篇章。例如本书中的《论迷信》、《教信仰的统一》两篇,培根的议论,虽然当时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和对基督教异端的迫害而发的,但对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竹那种丧失理性的现代迷信的人,痛定思痛,仍然会有一种耐人咀嚼的特殊滋味。而他《论改革》那篇短论,看起来仿佛是为所有时代的改革家而写的。
以这部《培根人生论》所体现的思想观察培根,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培根是一个乐观的、进步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位政治思想十分开明的君主立宪论者,是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正义充满信心的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宗教上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和理性主义者。我们应当注意,年布鲁诺由于鼓吹无神论而被焚死在罗马,这正是培根的中年时代。因此培根当时持有这样黼匿智的宗教态度,固然与清教徒的英国宗教背景有关,但同样也是需要相当太的智慧和勇气的。
当然,我们从本书的另一些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培根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实用主义和无原则的机会主义。在《论野心》、《论韬晦》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在《论帝王》、《论强国之道》、《论判乱》、《论贵族》等篇目中,他完全站在宫廷御用政治家的立场上,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诗人布莱克曾把这种篇章批评为“贡献于魔鬼王国的嘉言和忠告”。
还有的批评家讽刺培根此书中的那种市侩哲学是“登龙术的研究竹(Stucliesinthemobleaftofgettingahead)。这些篇章,当然是糟粕。但对于研究十七世纪思想和培根思想的人,仍然具有它们的价值。所以本书一橱不予删弃,深信读者自能作出鉴别和评论。
译者功力殊浅。早年初读此书时所参核乃水天同、玄风、高健诸前辈的文言译本。我解译的原则是,绝不袭用前人的任何成句,而要尽力准确地表达培根的原意。
近世英国文学家阿·蒲柏(A.Pope,l—)论述希腊古典的英文翻译时曾指出:
“固然,逐字的直译对于一部以高贵语言著称的优秀原作很难作到公允,但是很多人认为只消采用粗率的释义法便足以补救这个流弊的认识,也是一种绝大的错误。随处滥用今语表达,同样会使古代的精神丧失无遗。古文既有其艰深,亦有其明哲。这种地方在相当接近于直译的译文中反易得到保存。我以为,文字上的灵活自由主要取决于这样做对原作精神的传达与译品诗风的保持是否有其必要。一方面是陷入字面追逐、刻板拘泥、亦步亦趋的迷途的译者。另一方面是抱有提高与增进原作之狂妄不实的错误愿望的译家,应当相信,译家对于一篇诗作之最须着意处,恰是其中的灵火一点,稍稍处理不当,便有熄灭之虞;然而最稳妥的作法仍在译者能满足于把这种特质尽量保持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费力于增益原作所无的东西,不过求正确于个别细节。”
我认为这也是对于我可遵循的翻译原则很好的表述。
自l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个小小的选本后,近20年来此书不断被重印。十几年来此书在不断重印中,译者亦不断参审原文而反复核校。因此每版译确与前版皆有不同。直到目前这个本子,似乎略为心安。尽管仍作不到最准确的逐辞对译,但相信似比较符合培根原篇的本意。译文与前人或其他版本不同者均出自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不妥之处,深望方家予以教正。何新(.11.4)谢谢阅读何新时事本文来何新网易博客和新浪博客:
治疗皮肤病医院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my/13278.html